【访谈场景】 <
.jpg)
下午三点,陆家嘴某共享会议室的玻璃窗外,黄浦江的游船缓缓驶过,江风裹挟着潮湿的空气从缝隙里钻进来。会议室里,一张长桌旁坐着三位受访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李明远律师(环保法律专家)、穿着休闲衬衫的张伟经理(会计师事务所高级经理),以及眼神带着疲惫的陈芳女士(前小微企业主)。访谈者林薇(财经记者)打开录音笔,开始了这场关于企业注销遗留问题的对话。
一、从久悬账户切入:注销流程中的隐形门槛
林薇(以下简称林):今天想聊一个很具体的话题——上海公司注销时,基本户久悬后恢复注销,以及连带的环境污染问题。先从最基础的问起吧,张经理,很多创业者可能连基本户久悬是什么都不清楚,您能通俗解释一下吗?
张伟(以下简称张):没问题。简单说,基本户久悬就是公司的银行对公账户连续两年以上没发生收付活动,银行把它列为久悬未取账户。这种情况在企业注销中特别常见,很多老板以为公司不运营了,账户放着不管就行,结果想注销时发现——银行说你得先激活账户才能销户,税务部门说你没提供银行销户证明,税务注销办不了,卡得死死的。
林:那恢复注销的流程,难点通常在哪?
张:难点在时间差和材料链。比如,久悬账户激活需要法人亲自到场,如果法人联系不上,或者公司公章丢了,就得先走公示程序补办手续;税务方面,你得先完成清算申报、缴清所有税款,拿到《清税证明》才能去银行销户。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老板公司十年没管,银行账户里只剩3块钱,但为了激活账户,跑了三趟公证处,耗时半年才销户。
李明远(以下简称李):补充一点法律风险。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久悬账户超过一定年限,银行可能会销户,余额划转至久悬未取款项科目,但公司债务——包括环保罚款——并不会因此消失。我去年接过一个案子,公司注销三年后,环保部门追溯历史污染,发现银行账户里早没钱了,最后股东被起诉,用个人财产赔了20多万。
陈芳(以下简称陈):太真实了!我当年就是踩了这个坑。2018年公司停业,想着反正不开了,放着吧,2021年想重新创业,发现公司成了非正常户,银行账户久悬,税务要罚款5万,环保部门又说我们2019年租的仓库有危险废物不规范存放的问题……当时我就懵了,账户里就剩几千块,哪来钱处理这些?
林:陈女士,您当时知道污染责任需要处理吗?还是直到注销时才发现?
陈:(苦笑)根本没概念!当时脑子里的注销流程就是:工商注销→税务注销→银行销户。哪知道环保这一环?而且仓库是2019年租的,当时觉得小本生意,废纸箱堆一下有什么关系,谁知道环保部门说属于固废,未备案,要整改。
林:张经理,从实操角度看,企业注销时,环保核查通常在哪个阶段介入?是前置条件还是后置追溯?
张:现在上海的政策是先环保,后注销。2020年后,市场监管局在办理工商注销前,会通过一网通办系统推送环保核查意见。如果企业有污染记录——比如未批先建、超标排放、固废未规范处理——环保部门会出具《不予注销告知书》,直接卡住工商注销。但陈女士这种情况是历史遗留,因为她2018年停业时,环保核查还没这么严,所以拖到2021年才爆发。
二、久悬恢复注销中的环保死结:责任与成本的拉锯
林:李律师,刚才提到环保责任不因注销而免除,法律依据是什么?如果公司已经注销,谁来承担污染责任?
李:核心是《民法典》第1159条和《环境保护法》第65条。简单说,公司注销后,如果有未履行的环保义务——比如土壤修复、罚款缴纳——由原股东在公司财产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如果公司财产没了,股东可能要自掏腰包。但实践中有个难点:怎么证明污染是这家公司造成的?比如陈女士的仓库,如果中间转租过,或者污染发生在她停业后,责任划分就复杂了。
林:张经理,您处理过类似久悬账户+环保问题的案例吗?企业通常卡在哪个环节?是没钱处理,还是责任不清晰?
张:两者都有。我去年帮一个食品加工企业处理过:公司2019年注销,账户久悬,2022年环保部门检测发现厂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要求修复,预估费用80万。企业老板说公司都注销三年了,哪有钱,环保部门说不修复就起诉股东。最后我们只能走久悬账户激活→资产清算→优先支付环保费用的流程:先联系银行激活账户,发现账户里只有2万;然后去查公司固定资产,发现设备早被变卖了,最后通过司法拍卖,追回15万,还是不够。最后股东个人承担了剩余65万。
陈:这就是我当时最怕的!我那个仓库,2019年停业时,我把设备都卖了,钱用来发工资了,账户里就剩点零钱。环保部门说土壤检测费先垫付,后续再走程序,我垫了3万,检测报告出来说是轻度污染,要我出5万修复方案。我当时就哭了:公司注销了,我哪来5万?
林:李律师,这种情况下,股东能不能以公司已注销为由拒绝承担环保责任?法律上有没有豁免情形?
李:很难。除非能证明股东已履行清算义务,且不知道污染存在。比如,陈女士如果能证明她在2018年停业时,仓库是干净的,或者污染是后续租户造成的,可能可以免责。但实践中,举证责任在股东——你得证明自己没有过错。根据《公司法》第189条,股东清算时需书面通知已知债权人,如果环保部门作为潜在债权人未被通知,股东就要担责。
陈:书面通知?我们当时注销,根本不知道环保部门也算债权人!工商只让我们登报,说45天内没人异议就注销,结果环保部门没看到报纸,事后才找上门……
三、破局之路:政策、实操与意识的三重解
林:看来这个问题涉及法律、财务、环保多个领域,有没有可能的解决路径?比如政策层面,上海有没有针对久悬账户+环保问题的特殊处理机制?
张有的。2023年上海出了《关于优化企业注销服务的工作指引》,里面提到对存在历史遗留问题的企业,可由属地政府牵头,组织税务、环保、银行等部门联合办公,‘一窗受理’。比如陈女士这种情况,如果走这个流程,可以同时申请久悬账户激活税务豁免滞纳金环保分期付款,不用来回跑部门。
李:补充一点,环保责任也有追溯时效。根据《环境行政处罚法》,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处罚;涉及生命健康安全、有持续危害状态的,除外。比如陈女士的仓库,如果污染是2019年发生的,到2021年发现,刚好2年,理论上可以处罚;但如果污染是2018年之前,可能就过时效了。土壤修复是持续性义务,即使过了处罚时效,环保部门仍可以要求修复。
陈:我当时就是卡在这个时效问题上!环保部门说污染发生在2019年,你们2021年才注销,没过时效,我说我们2019年就停业了,没人经营,怎么污染?他们就说停业不等于免责,场地还在,污染可能扩散……最后还是街道办协调,让我先修复,费用后续申请中小微企业环保补贴,才解决了一部分。
林:张经理,从财务角度看,企业注销前,有哪些提前动作可以避免久悬账户+环保问题?
张:三个建议:第一,停业别躺平,哪怕公司不运营,每年也要账户走一笔零申报的账,避免久悬;第二,注销前做全面体检,找第三方机构做环保合规核查,比如固废处理、排污许可证是否齐全,别等工商注销被卡;第三,清算时预留环保保证金,比如把公司固定资产的10%提出来,专门用于可能的污染修复,别全分给股东。
李:再加一个法律层面的:注销前一定要书面通知所有潜在债权人,包括环保部门。怎么通知?除了登报,最好还要在上海市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并保留邮寄凭证。如果环保部门没收到通知,事后追责,股东跑不掉。
陈:(叹气)要是当年知道这些就好了……我注销时,只想着赶紧结束,哪知道这么多坑?现在想想,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太弱,稍微一点问题就全压在老板身上。
四、尾声:当注销成为一面镜子
林:三位能不能给正在经历或即将注销的企业主一句忠告?
张:别怕麻烦,注销是终点,更是责任清算的起点。该走的流程一步不能少,该留的证据一张不能丢,别为省几千块律师费,后面赔几十万。
李:记住污染者付费不是口号,是法律。哪怕公司注销了,环境账迟早要还。与其事后扯皮,不如事前合规——花小钱做检测,比花大钱修复强。
陈:别学我,别把注销当逃避。早做规划,早处理,拖得越久,问题越复杂,代价越大。
林:(合上笔记本)这场对话让我意识到,上海公司注销中的久悬账户与环境污染问题,表面是流程和成本问题,深层是中小企业合规意识与政策认知的差距。当企业走向终点时,那些被忽略的环保责任、被遗忘的银行账户,终将成为悬在创业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政策的完善、法律的落地、从业者经验的传递,或许能让这把剑少伤一些人。
(访谈结束,江风渐大,玻璃窗上的水痕蜿蜒而下,像一场未竟的清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