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泡着普洱茶,翻出手机里前同事老王发来的消息:李总,还记得咱们当年那家创业公司吗?最近听说要注销了,我手里还有5万份未行权的期权,这会儿该找谁啊?看着这条消息,我忍不住笑了——这问题,我当年可是踩过无数坑才摸出点门道。今天就借着茶香,跟大伙儿聊聊公司注销时,那些让人头秃的员工期权该怎么处理。<

公司注销后员工期权如何处理?

>

一、问题:注销潮下的期权,炸懵了多少人?

这几年经济环境多变,我身边不少朋友的公司都走到了注销这一步。每次听到注销两个字,财务室里总会响起一阵倒吸冷气的声音——为啥?因为员工期权就像个定时,稍处理不好,就能把公司最后一程变成翻车现场。

记得2018年,我接手一家互联网公司的财务工作时,就赶上公司战略调整,决定注销上海分公司。分公司成立三年,给核心员工发了不少期权,结果注销消息一传出来,HR部门被员工围得水泄不通:期权还没行权,公司没了,钱就这么打了水漂?当初说期权值钱,现在连个说法都没有!有个小伙子甚至拍着桌子说:我拒绝了别家的offer,就冲期权来的,现在你们告诉我竹篮打水?\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很多创始人觉得公司注销了,清算资产还债就行,却忘了期权不是画的大饼,而是员工用青春和机会成本换来的权益。处理不好,轻则员工仲裁,重则创始人背上法律责任,甚至影响个人征信。这事儿,真不是注销时才该想的,而是从发期权那天起,就该埋下的伏笔。

二、挑战:注销后处理期权,到底难在哪?

可能有人会说:公司注销了,把剩余资产分了不就行了?话是这么说,但实操中,期权处理面临的挑战比想象中多得多。根据我这十年的经验,至少有三大拦路虎:

第一,法律上的身份尴尬。公司注销后,法人资格消灭,原来的期权协议还有效吗?员工能不能告公司违约?2019年我处理过一家教育机构的注销,员工拿着期权协议把公司告上法庭,理由是公司单方面终止期权协议。法院最后怎么判的?因为公司在注销前没开股东会决议期权处理方案,被判赔偿员工期权对应价值的30%。这个案例给我敲了警钟:注销不是一锅端,法律程序上必须把期权的事儿捋清楚。

第二,资金上的捉襟见肘。公司注销通常是因为资不抵债或经营不善,剩余资产往往优先偿还债务、税款、员工工资,期权回购的钱能剩多少都是未知数。我见过最惨的一家公司,清算资产连债务都不够,期权员工直接排在了第20位清偿顺序,最后每人只拿到几百块补偿。员工气得不行,说早知道还不如当初直接要现金工资。

第三,情绪上的桶。期权对员工来说,不仅是钱,更是对公司的信任和期待。注销时处理不好,很容易点燃情绪。去年我帮一家生物科技公司做注销清算,有个核心研发人员,手里有20万份期权,当时公司估值高,他估算能值50万。结果清算时资产不够,只能给10万,他当场就哭了:我跟着项目熬了三年,没拿过高工资,就指着期权买房,现在连首付都不够!后来他申请了劳动仲裁,虽然没赢,但公司注销流程硬是拖了两个月。

三、解决方案:分四步走,把拆成礼花\

踩了这么多坑,我终于总结出一套注销后处理期权的四步法。虽然不能保证100%让所有人满意,但至少能合规、平稳地收尾。今天就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伙儿,也算给后来人指条路。

第一步:注销前埋雷——别等清算才想起期权

我建议:但凡有注销可能的公司,在启动注销程序前,一定要先开个期权专题会,把法务、财务、HR和核心员工代表叫到一起,把期权处理方案定下来。别觉得这是多此一举,我见过太多公司因为没提前沟通,最后清算时吵得不可开交。

根据我的经验,这里有个潜规则:期权方案最好在股东会决议里明确写清楚,比如若公司注销,未行权期权按XX标准回购已归属期权优先于未归属清偿等。别用口头承诺,员工记性不好,创始人也容易健忘。2019年我处理的那家教育机构,就是因为股东会决议里没写期权处理,才吃了官司。

第二步:分类处理——期权不是铁板一块,得看身份\

期权这东西,跟人一样,分三六九等。注销时不能一刀切,得按身份分类处理:

1. 已行权且已变现的期权:这种最简单,员工已经拿到股票或现金,跟公司没关系了,直接忽略。

2. 已行权但未变现的期权:比如员工已经行权,但公司还没过户或支付现金。这种情况下,公司注销后,这部分权益属于公司剩余资产,优先清偿给员工。我见过一个小技巧:如果公司资产不够,可以跟员工协商,用公司知识产权(比如专利、商标)抵偿,虽然员工可能不乐意,但总比一分没有强。

3. 已归属但未行权的期权:这是最常见也最麻烦的。所谓已归属,就是员工已经达到了行权条件(比如服务满3年),但还没来得及行权。我建议按净资产比例回购——比如公司清算净资产有1000万,期权总价值占200万,那员工就能拿走20%。这里有个行业潜规则:回购时通常会打8-9折,因为公司注销是特殊情况,员工也能理解,但一定要提前说清楚折扣原因,不然容易闹矛盾。

4. 未归属的期权:这种最简单,直接终止,书面通知员工就行。但通知得讲究方式方法,别冷冰冰地发个邮件,最好开个小型沟通会,解释清楚为什么未归属未来还有没有可能,给员工留点面子。

第三步:税务筹划——别让个税吃掉最后一块蛋糕

很多人处理期权时,只盯着能不能拿到钱,却忘了税务这个隐形杀手。根据我的经验,注销时期权处理涉及两大税种: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是重头戏。员工行权或回购时,需要按工资薪金所得或财产转让所得缴税。这里有个小技巧:如果公司能证明期权回购是清算分配,而不是工资支付,可以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税(税率20%),比工资薪金(最高45%)划算多了。但怎么证明?得提前跟税务部门沟通,准备清算方案、股东会决议等材料,别等注销了才去找关系,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企业所得税方面,公司回购期权支付的款项,可以作为清算损失在税前扣除,但需要保留完整的期权协议、回购合同、员工签字等凭证。我见过有公司因为没保留凭证,被税务局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多交了几十万税,得不偿失。

第四步:沟通沟通再沟通——情比法更重要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沟通。根据我的经验,期权纠纷80%都是沟通不到位导致的。我建议这样做:

- 开全员说明会:别藏着掖着,把公司清算情况、资产分配方案、期权处理标准都摊开来讲,用数据说话(比如公司总资产1000万,债务800万,剩余200万,其中期权回购预计150万),员工看到实在,情绪就能稳住。

- 一对一沟通:对期权金额大的核心员工,一定要单独聊,听听他们的诉求,适当灵活处理。比如有个员工急着用钱,公司可以优先支付一部分,剩下的分期给,既解决了员工困难,也减轻了公司资金压力。

- 留足缓冲期:别指望一次沟通就解决问题,给员工留1-2周的考虑和咨询时间,甚至可以建议他们找律师。我见过有公司因为怕员工闹,仓促决定,结果员工事后反悔,又来折腾。

四、经验教训:那些年我踩过的坑,希望你别再踩

说了这么多,不如来点实在的——分享两个我当年的失败案例,看看你们能不能避坑。

案例一:没提前梳理台账,被员工钻了空子\

2016年,我负责一家电商公司的注销,期权台账是HR做的,里面有不少历史遗留问题:有的员工离职了但期权没注销,有的员工归属条件没写清楚,还有的期权协议丢了。结果清算时,一个已经离职两年的员工拿着模糊的期权协议来要钱,说我当年服务满3年了,期权该归属了。公司没台账,说不清楚,最后只能给了5万块私了。

反思:期权台账必须动态更新,从发期权那天起,就要记录员工入职时间、归属条件、行权价格、变更情况等,最好用专门的系统管理,别依赖Excel。注销前,一定要让员工签字确认期权状态,避免后续纠纷。

案例二:税务处理想走捷径,结果多交了20万税

2020年,我处理一家科技公司的注销,期权回购金额比较大。当时我想着反正公司要注销了,税务关系了结就行,没跟税务部门充分沟通,直接按工资薪金申报了个税。结果清算后,税务局稽查发现,期权回购应该按财产转让所得缴税,要求公司补缴税款和滞纳金20多万。

反思:税务筹划千万别想当然,尤其是注销这种特殊时期,一定要提前跟主管税务部门沟通,甚至可以请税务师事务所出方案。记住:合规是底线,省下的税,不够补罚款的。

写在最后:期权不是画饼,而是承诺\

聊了这么多,其实我想说的是:公司注销时处理期权,考验的不仅是财务专业能力,更是创始人的责任和担当。期权不是用来画饼的工具,而是员工对公司用青春投票的承诺。注销时,哪怕公司只剩下一分钱,也该让员工看到被尊重;哪怕过程再艰难,也该把情和理讲清楚。

我见过有创始人注销公司时,把期权回购款优先支付,自己却拿不到一分钱;也见过有员工理解公司困难,主动放弃部分期权。这些故事让我相信: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期权,就是这场交换中最温暖的注脚。

用我常跟团队说的一句话结尾:做财务,不能只盯着数字,更要盯着数字背后的人。希望每个创业者都能记住这句话,别让期权成为公司注销时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成为彼此记忆里最暖的烟火。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