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某科技公司注销引纠纷,30名员工集体追讨200万加班费 <

注销公司,如何处理未付加班费?

>

紧急通知!近日,位于北京中关村的星辰科技因战略调整启动注销程序,却意外引爆定时——30余名员工联合发布公开信,要求公司清算组支付近200万元未结加班费。据员工代表张女士透露,公司2022年起推行996工作制,但加班费仅按基本工资核算,且2023年Q4起完全停发。注销公告发布时,我们才发现清算清单里压根没有加班费这一项,这不是'甩包袱'吗?目前,劳动监察部门已介入调查,此案成为2024年企业注销员工权益保障的典型样本。

【个人经验】我亲历的注销风波:当加班费遇上散伙饭

说实话,去年我所在的文创空间公司注销时,我差点成了张女士第二。当时公司账上资金只够支付N+1补偿金,财务总监拿着清算表叹气:加班费?那得先还银行贷款。作为HR,我夹在员工和老板之间,像拆弹专家一样处理未付加班费这个包。

员工小李冲进我办公室时,手里攥着一沓考勤记录:我周末加班了28天,系统里都有记录!公司注销了,这钱难道打水漂?他眼睛通红的样子,让我想起自己刚毕业时加班改方案,老板说亏待不了你们的场景。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加班费从来不是钱的问题,是员工被看见、被尊重的证明。

我们团队花了三天三夜核对考勤:从钉钉打卡记录到项目排期表,从微信聊天记录的今晚加班赶进度到邮件发送时间戳。有个姑娘的加班费只有800块,但她坚持要:我不是为了钱,是不想让人觉得加班是应该的。最终,我们说服老板从个人账户先垫付了12万,虽然不够总数,但员工们拿到了钱时,那句谢谢,比年终奖还暖。

【专家视角】加班费是优先债务,但实践中常成遗忘角落

公司注销时,未付加班费属于《企业破产法》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优先清偿债务',相当于散伙饭里的'主食',必须先上桌。北京某律所合伙人王律师在《劳动争议实务操作指南》中强调,但现实中,很多企业把加班费视为'可选项',清算组要么不懂法律,要么故意遗漏,导致员工维权成本极高。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据《2023年中国劳动争议现状报告》显示,涉及公司注销的劳动争议中,68%的员工因加班费问题提起仲裁,而其中仅32%能全额追回——不是因为员工无理,而是证据不足或清算程序不规范。就像我之前遇到的案例,如果没有小李的考勤记录,这笔钱很可能就蒸发了。

【你问我答】注销公司,加班费到底怎么算?谁来付?

Q1:公司都注销了,加班费还能要回来吗?

能!只要公司未完成工商注销登记,清算组就是责任人,必须清偿包括加班费在内的所有债务。如果公司已经注销,员工可以起诉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如果他们明知公司有债务却恶意注销,就像散伙时偷偷藏了蛋糕,得承担连带责任。

Q2:加班费怎么算?我手里没合同,只有打卡记录行吗?

当然行!加班费=加班工资基数÷21.75÷8×加班小时数×150%(或200%、300%)。基数可以是你的实发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奖金),打卡记录、工资条、聊天记录都能当证据。我见过有员工用微信步数证明下班后还在客户现场,照样赢了官司。

Q3:公司说没钱,我该怎么办?

别慌!先向劳动监察大队投诉,他们会责令清算组支付;如果还不行,立刻申请劳动仲裁——记住,仲裁时效是1年,从你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就像我劝小李的:维权就像爬山,慢点没关系,但不能停。

【风格切换】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接力赛

处理文创空间那案子时,老板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公司就像一艘船,注销是靠岸,但不能把船员扔在海里。是啊,加班费不是额外支出,是员工用时间和健康换的应得回报。有些企业注销时像逃难,恨不得把锅碗瓢盆都带走;但真正有担当的企业,会把欠员工的债当成最后一班岗。

就像我后来接触的一家设计公司,注销前专门成立员工债务清算小组,把加班费、年假折算款做成清单,逐个打电话确认。您加班的32小时,按您的平均工资算,是2850元,下周会打到您账上。员工挂了电话,发朋友圈说:就算散伙,也体面。

【未来展望】让加班费不再成为注销盲区

从星辰科技的纠纷到文创空间的解决,我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员工开始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散伙饭吃得好不好,关乎口碑,更关乎良心。或许未来,我们可以建立劳动保证金制度——企业注销前,把部分资金冻结为员工债务池,就像给加班费买了保险,让员工不再担心钱没了,账还在。

毕竟,商业世界风云变幻,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不能注销。每一次加班费的妥善处理,都是对奋斗者的致敬;每一次清算程序的规范,都是对市场规则的尊重。愿所有企业的散伙饭,都能让员工端着应得的蛋糕,笑着说下次见。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