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商标代理这行干了快15年,经手的商标案子没有一千也有八百。但要说最让人头疼的,不是商标被驳回复审,也不是遇到恶意抢注,而是企业注销时商标无人问津的烂摊子。前几天还有个老客户打电话来,语气里带着哭腔:李姐,当年公司注销时商标没转让,现在想用这个牌子重新创业,发现被人抢注了,这可咋整啊?说实话,这种问题我每年都能碰上七八回,每次听到都忍不住叹气——明明是企业自己的无形资产,怎么就成了烫手山芋呢?<
.jpg)
很多企业主觉得,公司注销了,商标跟着消失就行,反正生意都黄了,还要商标干啥。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商标作为知识产权,本质上是一种财产权,公司注销时没处理好,相当于把自家的宝贝扔在路边,被人捡走还理直气壮。我记得2019年接过一个案子,是做餐饮的老张烤鸭,老板张总在郊区开了家小餐馆,生意红火,但后来因为拆迁款没谈拢,干脆直接关门注销了。当时他压根没想过老张烤鸭这商标,觉得反正不开了,留着也没用。结果两年后,他在街上发现一家新开的老张烤鸭,招牌、装修风格都跟他以前的一模一样,一打听才知道,是前员工私下把商标抢注了,现在还反过来告他侵权。张总当时就懵了:我自己的店,自己的牌子,怎么成侵权了?后来我帮他走商标无效宣告程序,花了大半年时间,花了好几万律师费,才把商标要回来。张总事后跟我说:早知道这么麻烦,当初注销时哪怕100块钱卖了呢!
其实,企业注销时商标未转让,核心问题出在责任主体不明确。按照《公司法》和《商标法》的规定,公司注销前必须成立清算组,清算组的工作之一就是处理公司未了结的事务,包括商标这种无形资产。但现实中,很多清算组要么是临时拼凑的门外汉,要么是股东们互相推诿,压根没把商标当回事。我见过最离谱的一个案子,是一家科技公司注销时,清算组把商标档案当废纸卖了,结果商标证被收废品的人拿去垫桌脚,后来想办理商标转让,连原件都找不着了,最后只能不了了之。你说,这能怪谁?怪法律不明确吗?不是。怪企业主没意识吗?也不全是——很多时候,他们根本不知道商标还能转让,以为注销了就归国家了。
清算组漏掉商标,注销登记被卡怎么办?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公司注销时,清算组没处理商标,工商部门为啥还能给办注销?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了!以前确实存在这种漏洞,很多地方的工商部门只看债务清算和税务注销,对商标这种非核心资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现在不一样了,随着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严格,商标未处理就注销的情况,很容易被卡壳。
我去年就遇到一个典型的卡壳案例。客户是一家做智能家居的创新未来公司,股东三个,因为经营理念不合,决定注销。清算组是股东A牵头成立的,结果A和B闹矛盾,C觉得商标不值钱,直接在清算报告里写了无无形资产需要处置。工商局看到清算报告没问题,就准备给办注销。结果我帮他们整理材料时,发现公司名下还有5个商标,赶紧提醒他们:商标没处理,注销后可能会出问题!果然,其中一个商标被B偷偷拿去评估了,他私下联系了买家,想等公司注销后自己卖掉赚钱。A知道后炸了锅,跑到工商局要求撤销注销申请,这时候工商局才发现清算报告有问题——明明有商标,却写无无形资产。最后闹到法院,股东们对簿公堂,公司注销流程硬生生拖了半年,商标也被冻结了,谁也动不了。B后来跟我聊天,红着脸说:当时就想着商标能卖点钱,哪知道这么麻烦,现在倒好,钱没拿到,还跟兄弟们撕破脸了。
从这个案例就能看出来,清算组的责任心有多重要。如果当时清算组能认真核查公司资产,哪怕只是翻一下营业执照副本上的商标备案信息,也不至于后面闹出这么多幺蛾子。我经常跟企业主强调:公司注销前,一定要找专业的代理机构或律师做资产清查,特别是商标、专利、著作权这些知识产权,哪怕最后决定放弃,也要走法定程序,比如商标注销申请,而不是直接装没看见。不然,轻则注销登记被驳回,重则像创新未来那样,股东反目成仇,商标还成了烫手山芋。
商标沉睡或被抢注,注销后还有救吗?
那问题又来了:如果公司注销时商标没转让,也没注销,现在发现商标被抢注了,或者自己想重新用这个牌子,还有没有补救办法?答案是:有,但难度要看情况。
我2017年接过一个案子,是做服装的雅韵服饰,老板娘王姐因为身体原因,把公司注销了,名下有个雅韵商标,她当时觉得以后不做了,留着没用,就没管。结果三年后,她想重新创业,发现雅韵商标被一个外地公司抢注了,而且对方已经开始卖服装了。王姐急得直哭,找到我的时候说:李姐,这牌子是我一手做起来的,现在被人占了,我能不能要回来?我当时就告诉她:难度不小,但可以试试‘商标无效宣告’,理由是你‘在先使用’。
后来我们收集了王姐公司的销售记录、广告宣传、客户证言,甚至找到了当年的工商档案,证明雅韵商标在对方注册前就已经在服装类使用多年,而且有一定知名度。经过半年的审理,商标局裁定对方的注册无效,王姐终于拿回了商标。但这个过程,她花了8万块律师费,还耽误了半年创业时间。王姐后来感慨:早知道注销时花几百块钱办个商标注销,哪用现在费这么大劲!
不是所有注销后商标被抢注都能成功维权。如果原企业主拿不出在先使用的证据,或者商标已经被对方善意注册(比如对方不知道这个商标是你的),那基本就回天乏术了。我见过一个更惨的,是做食品的香满园,注销后商标被抢注,等原老板想维权时,发现对方已经把商标用在了农药上,虽然香满园是食品商标,但农药和食品不属于类似商品,商标局驳回了他的无效宣告申请。最后原老板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用他的牌子卖农药,想想都憋屈。
这里必须提醒一句:企业注销后,商标的保护期其实是有期限的。按照《商标法实施条例》的规定,注册商标成为其核定使用的商品的通用名称或者没有正当理由连续三年不使用的,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可以向商标局申请撤销该注册商标(也就是撤三)。但如果原企业主自己不主动维护,商标被别人抢注后,想再拿回来,就得付出更大的代价。
商标处理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
聊了这么多案例,其实核心就一句话:企业注销时,商标处理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做的必答题。很多企业主觉得麻烦费钱,但跟商标出问题后的损失比起来,这点麻烦根本不值一提。
我经常跟客户说,商标就像企业的孩子,公司注销时,你不能把孩子扔在路边不管,要么送人(转让),要么送福利(注销给国家),要么自己带走(变更到自己名下,但这需要满足一定条件,比如你是唯一股东)。最怕的就是假装没看见,最后孩子被别人抱走,你还惹一身官司。
说实话,我在这行见过的商标悲剧,90%都源于意识淡薄。企业主忙着赚钱、应付税务、处理员工问题,往往忽略了商标这种看不见的资产。但恰恰是这些看不见的资产,可能在关键时刻成为企业的救命稻草。就像我有个客户,公司注销时商标没转让,五年后行业风口来了,有人花50万买这个商标,他后悔得直拍大腿:当年怎么就没想到呢?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企业注销时,除了商标,还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无形资产?比如域名、专利、软件著作权,甚至是、商业秘密?这些东西如果处理不当,会不会也变成定时?毕竟,创业不易,关门时更得干干净净,别给未来留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