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下午,我在茶水间碰到刚创业的小王,他端着咖啡一脸愁容:张总,我们公司股权被冻结了,正打算注销,可手里还有十几份没履行完的合同,这可咋整?我听完差点把茶水喷出来——这问题,我当年可是用血的教训换来的经验啊。今天就跟大伙儿聊聊,当公司走到股权冻结+注销这一步,合同处理到底该怎么弄,既别踩坑,又能体面收场。<
.jpg)
先说说:这到底是个啥问题?
可能有人觉得,公司注销了,合同跟着一笔勾销不就完了?大错特错。我见过太多老板,注销时觉得终于解脱了,结果两年后收到法院传票——原来没处理完的合同,债权人把股东告了,要求承担连带责任。说白了,股权冻结和公司注销,就像给公司按下了暂停键+注销键,但合同的权利义务不会跟着键消失,反而成了定时。
股权冻结意味着股东不能处置股权,公司资产也可能被法院查封,这时候处理合同,核心就三个字:断舍离——哪些合同必须继续?哪些能立刻终止?哪些债务必须清?但难点在于,断要合法,舍要合理,离要干净,稍不留神,就可能从公司的事变成股东的事。
再聊聊:这坑到底有多深?
我刚开始当财务总监那会儿,觉得合同处理就是盖个章、发个通知,结果栽了个大跟头。那时候我们公司被供应商起诉,股权冻结后急着注销,我觉得反正公司都要没了,合同终止就终止,大不了赔点违约金,结果对方拿出合同里的长期供货条款,说我们单方面终止导致他们生产线停工,索赔300万。最后官司打了两年,股东个人赔了80多万,那段时间我做梦都是对方律师的脸。
后来总结,这种情况下挑战主要有四个:
第一,主体资格消失了,合同找谁履行? 公司注销后,法人资格没了,原来的合同主体不存在了,对方想找人都找不到,只能找股东。但股东又不是合同当事人,凭什么赔?这就是法律上说的主体不适格,处理不好,债权人能把你告到破产。
第二,股权冻结了,资产动弹不得。 冻结期间,公司银行账户可能被划扣,房产、设备可能被查封,想拿钱还债、拿货履约,比登天还难。我见过有个公司,股权冻结后想终止租赁合同,结果房东说你违约就赔违约金,公司账户又被冻,最后只能用剩下的办公设备抵债,亏得血本无归。
第三,合同类型五花八门,处理方式天差地别。 买卖合同、服务合同、借款合同、劳动合同,每类合同的履行状态不一样,处理逻辑也完全不同。比如劳动合同,不能简单说公司注销了,你走吧,得给经济补偿;比如已经收了预付款的销售合同,得退钱,但账户冻了,拿什么退?
第四,债权人各怀心思,稍有不慎就集体。 小债权人怕拿不到钱,天天堵门;大债权人怕小债权人先拿钱,要求优先受偿;员工怕失业,天天闹;税务局怕漏税,盯着你的报表。我见过最惨的,公司注销时没通知一个小供应商,对方后来起诉,法院判股东未履行通知义务,赔了全款加利息。
接下来:我是怎么爬出坑的?
踩了坑之后,我痛定思痛,后来又处理过3家类似情况的公司,总算总结出一套四步走流程,虽然过程曲折,但至少没再让股东个人赔钱。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说说,怎么一步步把这些定时拆了。
第一步:赶紧组个清算组,别自己瞎琢磨
股权冻结后,公司注销的第一步就是成立清算组。根据我的经验,清算组千万别光用自己人——老板、财务、行政凑一堆,肯定不行。你得找外部人:至少1个律师(懂合同法)、1个会计师(懂清算),再加1个懂行业的顾问(知道哪些合同必须保)。
这里有个潜规则:清算组成员最好别和公司有任何利害关系,比如别用老板的亲戚,否则债权人能以清算组组成不合法为由,申请整个清算程序无效。我见过有个公司,清算组全是老板的小舅子,结果债权人一起诉,法院直接裁定清算无效,公司得重新来过,白白浪费半年时间。
清算组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接管公章、合同、财务账册。别小看这一步,我见过有公司注销前,行政把合同当废纸扔了,结果债权人说你没合同,怎么证明欠我钱?最后只能股东自己掏钱。记住:所有合同原件、补充协议、履行记录(比如送货单、付款凭证),都得锁在保险柜里,钥匙由清算组共同保管。
第二步:把合同扒个底朝天,建个生命体征表\
接下来就是最麻烦的——梳理合同。我建议别用Excel简单列个清单,得做个合同生命体征表,包含这几个维度:合同编号、对方主体、合同类型(买卖/服务/租赁等)、签订时间、履行状态(未履行/履行中/已履行)、金额、有无违约金、风险等级(高/中/低)。
根据我的经验,梳理合同时一定要抠细节。比如有个服务合同,写着服务期限为1年,自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但实际服务到2023年6月30日就终止了,这种已履行但未结算的合同,最容易出问题——对方可能说你少付了尾款,你得拿出服务验收单证明已经结清。
这里有个小技巧:用颜色标记风险等级。红色是高危合同(比如借款合同、大额采购合同),黄色是中危(比如租赁合同、服务合同),绿色是低危(比如已经履行完毕、双方无争议的合同)。这样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合同需要重点处理。
我当年栽的那个跟头,就是因为没梳理清楚长期供货条款——合同里写着若一方终止合同,需支付剩余合同总额30%的违约金,而我只看到了买卖合同四个字,没注意到这个条款,结果吃了大亏。所以啊,梳理合一定要逐字逐句看违约责任解除条件争议解决这些条款,别嫌麻烦。
第三步:给合同分类处理,该断的断,该续的续
梳理完合同,就得对症下药了。根据我的经验,合同可以分为三类,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第一类:必须立刻终止的合同(绿色低危+部分黄色中危)
比如还没开始履行的买卖合同(对方没发货,你也没付钱)、已经履行完毕但没结算的合同(比如去年的装修合同,验收单都签了)、或者对方违约在先的合同(比如供应商没按时交货,你发过催告函了)。
这类合同处理起来最简单,但步骤不能少:发《解除合同通知书》+保留证据+协商处理。
《通知书》一定要写清楚:解除合同的理由(比如因公司股权冻结并进入注销清算程序,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解除时间、以及后续处理方案(比如未发货的请停止发货,已收到的预付款将在清算后按比例退还)。这里有个潜规则:通知书最好用EMS寄,地址写合同上的地址,同时保留好寄件记录和签收记录——我见过有公司发微信通知,对方说我没看到,最后只能认栽。
如果对方有预付款或已履行的部分,得列入清算债务清单,按比例清偿。但注意,股权冻结期间,公司账户可能被冻,这时候别硬还——可以跟债权人协商,以实物抵债或者分期付款的方式解决。比如有个供应商,我们欠他20万,账户冻了还不了,最后用公司剩下的办公电脑抵了,对方虽然亏了点,但总比一分拿不到强。
第二类:可以协商继续的合同(部分黄色中危+红色高危)
这类合同通常是履行中且对公司有利的,比如租赁的厂房(位置好、租金低)、或者长期合作的供应商(价格优惠、质量稳定)。这时候别急着终止,可以试试合同主体变更——把合同从原公司转到清算组或者股东新成立的公司。
但这里有个前提:对方必须同意。我建议这时候别直接说我们要注销,而是说公司股权调整,合同主体需要变更,条件不变,这样对方更容易接受。我当年处理过一个租赁合同,就是用这招,把合同转到清算组名下,厂房继续用,租金从清算资产里付,既没耽误生产,也没违约。
如果对方不同意变更,那就得评估继续履行的成本。比如有个服务合同,对方要求先付50%预付款才能继续服务,但公司账户冻了,付不了,这时候就得算:继续履行的收益(比如能帮公司收回一笔应收款)是否大于预付款的风险?如果收益小,就果断终止,该赔违约金就赔——记住,这时候止损比硬撑重要。
第三类:必须妥善解决的合同(红色高危+劳动合同)
这类合同主要是债务类合同(比如借款合同、担保合同)和劳动合同,处理不好,股东可能要担责。
先说借款合同:如果公司借了银行或个人的钱,清算组必须列明债务清单,通知债权人,按《企业破产法》规定的顺序清偿(职工工资、税款、普通债权)。这里有个小技巧:小额债权(比如10万以下)可以优先处理,小额债权人拿到钱后,一般不会再闹事,能帮你减少很多麻烦。我见过有个公司,把20个小额债权人的钱先还了,结果他们反过来帮公司说话,说公司有诚意还款,大额债权人也不好意思太强硬。
再说劳动合同:公司注销前,必须和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我的经验,补偿金一定要足额、及时,别拖着——员工要是去劳动仲裁,公司注销了也得赔,而且金额可能更多。我当年处理过一个案例,公司欠了10个员工的经济补偿金,总共50万,账户冻了还不了,最后跟员工协商,用公司持有的某家子公司的股权抵债,员工们虽然不乐意,但总比一分没有强,这事才算平了。
第四步:把尾巴收拾干净,别留后遗症
合同处理完了,还有最后一步:档案保存+公告通知。
所有合同的《解除通知书》、履行记录、清偿凭证、债权人会议纪要,都得保存至少10年。我见过有公司注销后,因为丢了《解除合同通知书》,债权人反口说你没通知我,最后股东又赔了一笔钱。所以啊,这些档案最好双备份:纸质档放公司保险柜,电子档存到云端,再找个第三方档案机构保管一份,丢了也能找回来。
然后是公告通知。清算组成立后60天内,必须在省级以上报纸上公告清算事宜,告知债权人申报债权。这里有个潜规则:别只发一次,最好发3次,每次间隔15天——我见过有公司只发了一次公告,过了3个月有个债权人来说我没看到,法院判公告无效,股东又赔钱。公告报纸也得留着,扫描件存档,这是已经通知的证据。
等所有债务清偿完毕、档案保存好,再去工商局办理注销手续。记住:注销前一定要让清算组出具《清算报告》,写清楚所有合同已处理完毕,无未了结债务,这是股东有限责任的最后一道防线。
最后:这些年我悟出的血泪教训\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句话:处理合同,别怕麻烦,怕的是侥幸心理。我当年栽跟头,就是因为觉得公司注销了,谁还管这些合同,结果吃了大亏。后来我总结出两个失败案例,再给大家提个醒:
案例一:违约金计算方式没看清,多赔50万
我们公司有个供应商,合同写着若一方单方终止合同,需支付剩余合同总额20%的违约金。股权冻结后,我们急着终止合同,财务直接按20%算了,赔了20万。后来律师看合同才发现,后面还有一行小字:若因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违约金可减免。股权冻结属于不可抗力吗?理论上是的,但我们当时没注意,也没跟对方协商,直接赔了钱。后来律师说,如果我们当时提出情势变更,最多赔5万,结果多花了15万。
教训:看合同一定要逐字逐句,尤其是违约责任不可抗力这些条款,别想当然。有拿不准的,赶紧找律师,别自己瞎猜。
案例二:债权人通知漏网之鱼,股东被追加为被执行人
我们公司有个小额债权人,欠他3万块,金额小,我们当时忙着处理大额债务,就把他忘了。注销后半年,他突然起诉我们股东,说公司没通知我,我错过了申报债权。法院判我们股东未履行通知义务,赔了3万加利息。那3万块虽然不多,但气啊——我们辛辛苦苦处理了几百万的债务,最后栽在3万块上。
教训:债权人通知一定要全面,不管金额大小,都得列入清单,公告+个别通知,一个都不能少。别觉得金额小就不重要,小债权人闹起来,比大债权人还麻烦。
写在最后:财务人的终极目标,是睡得着觉\
其实啊,股权冻结、公司注销后的合同处理,说到底就是平衡——平衡法律风险和商业利益,平衡债权人和股东的利益,平衡现在和未来的风险。我做了20年财务,见过太多公司因为合同处理不当,从体面注销变成负债累累,也见过有些公司虽然艰难,但因为处理得当,股东全身而退。
最后给大家掏句心窝子:做财务,别只盯着钱,还要盯着人——合同背后是供应商、员工、债权人,是人就得讲情理。有时候多跟债权人沟通一句,多跟员工解释一句,可能就能少很多麻烦。毕竟,咱们财务人的终极目标,不是算清账,而是睡得着觉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