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2023年10月18日 <
访谈地点:北京某财税咨询公司会议室
访谈对象:林国栋,资深财税专家,拥有30年税务稽查与企业财税顾问经验,曾任某市税务局稽查局副局长,现任多家上市公司财税顾问,以较真儿和接地气在业内闻名,口头禅是税务这事儿,得掰扯明白,不然后患无穷。
访谈者:《财税瞭望》记者 王薇
【开场:阳光下的老税务】
上午10点,会议室的百叶窗滤进秋日的阳光,落在林国栋微微花白的头发上。他穿着一件深蓝色夹克,袖口挽到小臂,面前摊开一份泛黄的《税务注销申请表》,旁边放着一杯泡开的普洱茶。王记者来了?快坐快坐,这茶刚泡,你尝尝,我老伙计送的,跟咱们今天聊的事儿一样,得慢慢品。他笑着招呼,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岁月的痕迹。
记者注意到,林国栋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不同颜色的批注,红色标注的是风险点,蓝色是政策依据,绿色则是案例备注。做我们这行,记性再好也不如笔头勤,他拍拍笔记本,尤其是失信企业注销,税务清算就像拆,每一根线都得摸清楚。
【问题一:失信企业注销,和普通企业有啥不一样?】
记者:林老师,首先想请您 clarify 一个概念——现在很多企业提到失信注销,到底是指企业已经被列入失信名单,还是说在注销过程中才被发现有问题?这两者在税务处理上区别大吗?
林国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放下时杯底轻磕桌面)这个问题问得扎根儿!得先明确:失信企业通常指已被税务机关或法院列入重大税收违法失信案件名单的,比如欠税、虚开发票、骗税这些硬伤。而普通企业注销,可能只是正常经营终止,税务上相对干净。
区别可太大了!普通企业注销,税务部门可能形式审查,资料齐全就放行;但失信企业注销,那必须是穿透式审查——税务稽查的人会拿着放大镜看你的账,生怕漏掉一分钱税款。我打个比方:普通企业注销是体检,失信企业注销是CT扫描,连毛细血管都得查清楚。(笑)
记得2019年我处理过一个餐饮企业老板,当时他公司因为欠税50万没缴,被列入失信名单。他来找我时说:林老师,我都失信了,干脆注销算了,反正也黑着,还能咋地?我当时就拍桌子了:糊涂!失信不是‘免死金牌’,注销时该缴的税一分都不能少,滞纳金和罚款可能还翻倍!
【问题二:那具体要缴哪些税费?能不能掰扯明白?】
记者:您刚才提到该缴的税一分都不能少,那失信企业税务注销时,到底需要缴纳哪些税费?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清单?
林国栋:(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表格,边写边说)这事儿得掰扯明白,我给你捋顺了,主要分五大块,每一块都有坑:
第一块:增值税——清算销售和视同销售是重头戏
企业注销前,得先把剩下的存货、设备、不动产都处理掉。这时候就要注意:清算销售要按正常销售缴增值税,比如你公司剩一批库存商品,成本价10万,清算时卖了12万,那这12万就得按13%缴增值税,不能说公司要注销了就低价处理。
更麻烦的是视同销售。我见过不少企业老板觉得东西自己公司用,又没卖,不用缴税,大错特错!比如注销时,公司将一批产品分给股东抵债,这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的视同销售,得按市场价计税。去年有个家具厂老板,注销时把一批成品家具拉回家自用,结果被稽查查出来,补了20万增值税,还加了滞纳金,你说冤不冤?
第二块:企业所得税——清算所得算总账
企业所得税是大头。企业注销前,要成立清算组,计算清算所得——简单说就是(全部资产可变现价值或交易价格-资产的计税基础-清算费用-相关税费)÷(企业累计未分配利润+公益金+资本公积+盈余公积)×适用税率。
这里有个坑:很多企业觉得公司注销了,账上的钱不用缴税,其实不然。比如你公司账上有100万未分配利润,注销时分给股东,这100万要并入清算所得,按25%缴企业所得税。我2018年处理过一个科技公司,账上有200万未分配利润,老板想一分钱税都不交就注销,最后清算所得算下来,企业所得税缴了50万,滞纳金又滚了20万,心疼得直跺脚。
第三块:印花税——小税种藏着烦
别看印花税税率低,注销时容易翻车。企业注销时,需要缴纳资金账簿印花税(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的0.05‰),还有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比如把不动产、股权转给股东,按合同金额的0.05‰)。我见过一个商贸公司,注销时把仓库转给股东,合同金额500万,结果忘了缴印花税,被罚了2.5万,还加收了滞纳金。老板说:就这点钱,税务局还较真儿?我告诉他:税务的事儿,没有‘小钱’,只有‘糊涂账’!
第四块:其他税费——看家底定缴不缴
如果企业有房产、土地,那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得清算到注销当月;如果涉及不动产转让,可能还要缴土地增值税(比如房地产企业或转让厂房)。我去年处理过一个工厂,注销时把厂房卖了,土地增值税算下来缴了300万,老板当时脸都绿了,但没办法,政策摆在那儿。
第五块:滞纳金和罚款——失信企业的附加题
这是失信企业最肉疼的部分。如果企业之前有欠税、偷税行为,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年化18.25%,比高利贷还狠!),还有可能被处以0.5倍到5倍的罚款。我见过一个企业,欠税100万,3年后注销,滞纳金滚到了160万,罚款又罚了200万,总共要缴460万,比本金还多3倍!老板说:早知道这样,当初还不如老老实实缴税。
【问题三:清算期间,资产处理怎么避坑?】
记者:您刚才提到资产处理是重头戏,很多企业在清算时会低价卖存货、抵债,这里面有没有合规的节税空间?或者说,怎么处理才能既合法又减少税负?
林国栋:(身体前倾,手指敲了敲桌面)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资产处理确实有讲究,但节税不等于逃税,合法合规是底线。我给你说两个正道:
一是公允价值原则,别搞阴阳合同。清算销售时,价格得按市场价来,不能为了少缴税就签阴阳合同。比如你公司一台设备,市场价50万,你非要按20万卖给关联方,税务部门会核定计税价格,按50万缴税,还可能让你补缴税款和滞纳金。我2017年处理过一个机械厂,老板让儿子以低价买走一批设备,结果被稽查发现,不仅补了税,还被认定为逃避缴纳税款,差点坐牢。
二是清算费用要实打实。清算所得的计算里,可以扣除清算费用,比如清算组的劳务费、评估费、诉讼费等。但很多企业喜欢虚列清算费用,比如花10万请评估公司,非要开成20万发票,想多扣点费用。我告诉你,现在税务部门有大数据,发票一扫就能看出异常,别自作聪明。
三是股东借款要及时还。很多企业注销时,账上有其他应收款——股东,这是股东从公司借的钱。如果股东没还,税务部门会视为股息红利,按20%缴个人所得税。我见过一个老板,公司注销时股东借款有80万没还,结果被缴了16万个税,他还觉得冤:我借自己的钱还要缴税?我告诉他:公司是公司,你是你,公私不分,早晚要出事儿!
【问题四:争议话题——失信企业能不能‘零申报’注销?】
记者:现在网上有种说法,说失信企业可以通过零申报注销,把账做平,税务部门查不出来。您怎么看这个说法?有没有企业这么干过,最后是什么结果?
林国栋:(突然严肃起来,眉头皱成川字,沉默了10秒,端起茶杯喝了一大口)这个问题……(放下茶杯,轻轻叹了口气)零申报注销是火中取栗,99%的企业都死得很惨。
我给你讲个真事儿:2020年,一个建筑公司老板找到我,说公司因为虚开发票被列入失信名单,欠税200万,滞纳金150万,他想零申报注销,把账上的应收账款全部核销,应付账款全部赖掉,认为反正已经失信了,查不到我。我当时就劝他:林老师从业30年,没见过哪个失信企业能‘零申报’注销,税务系统的‘金税四期’比你想的厉害,每一笔资金流向都盯着呢。
他不听,找了外面的黑中介做账,把收入做成零,成本做成零,申请注销。结果呢?税务部门一查银行流水,发现公司账户有大额资金进出,还有股东取现的记录,直接认定为虚假申报,不仅没给注销,还把他移送到了公安机关。最后老板因为逃避缴纳税款罪被判了3年,罚了500万,公司破产清算,老婆孩子跟着受罪。
(停顿了一下,眼神里带着惋惜)所以说,别信那些零申报注销的鬼话!税务部门对失信企业的审查,那叫严丝合缝——银行流水、发票流向、合同协议,甚至股东的微信聊天记录,都可能成为证据。你以为的天衣无缝,在税务大数据面前,就是透明纸。
【问题五:理念思考——失信企业注销,背后反映什么财税问题?】
记者:从您的经验看,很多企业走到失信注销这一步,背后往往是财税管理出了问题。您觉得,企业应该如何从源头上避免这种情况?对财税行业新人,您有什么建议?
林国栋:(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在腹部,眼神变得深邃)这个问题拔高了,但值得说。失信企业注销,本质是财税管理缺位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结果。我见过太多企业老板,觉得财税是会计的事儿,跟我没关系,结果会计走了,账乱成一团,该缴的税没缴,该报的表没报,最后失信注销两座大山压下来,追悔莫及。
比如我2016年遇到的一个食品厂老板,公司年营收几千万,但他连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区别都搞不清,让会计能少缴就少缴。结果呢?因为隐匿收入,被查补税款300万,罚款150万,列入失信名单,最后公司被迫注销,老板从千万富翁变成失信被执行人,连高铁票都买不了。
(拿起笔记本,翻到某一页,指着上面的对财税行业新人,我送你三句话:
第一句:懂政策,更要懂‘人性’。 税务政策是死的,企业老板是活的。你不仅要会背政策,还要懂老板的心理——他想少缴税,但怕违法;他想省事儿,但怕风险。你得在合规和成本之间找平衡,比如帮他用足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税收优惠这些政策,而不是让他偷税漏税。
第二句:做‘账房先生’容易,做‘财税医生’难。 会计是记账的,财税顾问是看病的。你要能从企业的账里看出病灶——比如应收账款太多,可能是回款能力差;比如成本率异常,可能是采购环节有问题。提前诊断,才能避免病入膏肓。
第三句:诚信是‘1’,其他都是‘0’。 做财税,别想着钻空子,今天你帮企业逃了10万税,明天可能就让他赔100万,甚至坐牢。我常说:税务这事儿,短期看是‘省钱’,长期看是‘保命’。诚信经营,合规纳税,企业才能走得更远。
【结尾:茶香中的老税务嘱托】
访谈结束时,窗外的阳光已经偏西,林国栋的笔记本上又添了几行批注。他合上本子,笑着说:跟你说这么多,不是吓唬人,是想让大家明白:财税不是算账,是过日子;企业注销不是终点,是清算的开始。不管是企业老板还是财税新人,都得敬畏政策、敬畏风险、敬畏诚信。
记者起身告辞时,他递过来一本《税务稽查案例汇编》,说:拿去看看,里面都是血泪教训。做我们这行,经验是攒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
走出会议室,茶香似乎还萦绕在鼻尖,林国栋的话在耳边回响。失信企业注销的税务清算,看似是冷冰冰的数字游戏,背后却藏着企业的命运、财税人的责任,以及对诚信二字最朴素的诠释。正如林国栋常说的:税务这事儿,掰扯明白了,心里才踏实;踏实了,才能睡得着觉。而这,或许就是财税人最简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