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影视公司注销时,客户信息处理那些事儿——一个老财务总监的血泪经验<
.jpg)
最近老有同行朋友约我喝茶,聊着聊着就转到公司注销的话题上。上海这地儿,影视公司一年比一年多,倒下的也不少。每次说到注销,大家眉头就皱起来——钱、资产、员工好办,唯独客户信息,像块烫手山芋,处理不好,轻则惹官司,重则砸了行业里的招牌。作为在影视行业泡了二十年的财务总监,我经手过三家公司的注销,踩过坑,也捡过教训。今天就跟大伙儿唠唠,这客户信息到底该怎么处理,才能既合规,又不伤情分。
一、问题:影视公司的客户信息,到底有多金贵?
先说说影视公司的客户信息里都有啥。表面看,就是联系人、电话、邮箱,但往深了挖,全是宝贝:演员经纪公司的艺人档期、报价、禁忌条款;广告客户的品牌调性、预算、历史合作项目;甚至还有未公开的剧本梗概、拍摄场地资源、后期团队报价……这些东西,随便一条流出去,都可能让公司损失几十万,甚至卷入法律纠纷。
我见过最夸张的一个案例:一家小影视公司注销时,行政小姑娘觉得旧电脑没用,直接当废品卖了。结果买家从硬盘里恢复了项目组跟某平台的合作邮件,里面详细写了剧集的排播计划、招商价格,被竞争对手拿到后,提前截胡了三个广告位,原公司气得差点起诉,但合同里没写信息保密,最后只能吃哑巴亏。
这就是影视行业的特殊性:客户信息不是简单的数据,而是关系和机会的载体。你公司注销了,但客户还在,行业圈子就这么大,处理不好,以后谁还跟你合作?客户信息处理,从来不是删了就行,而是怎么体面地告别。
二、挑战:注销时处理客户信息,三大拦路虎
要说挑战,真不少。我总结下来,最头疼的有三个:
第一个是法律雷区,踩了就完蛋。 现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可不是闹着玩的,客户信息里但凡有身份证号、手机号、住址,哪怕只是艺人的经纪助理联系方式,都属于个人信息,必须删除或匿名化处理。有次我帮一家公司做注销,法务同事拿着法条一条条对,发现项目组为了方便,把合作艺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存在共享文件夹里,足足有200多份。当时我们冷汗都下来了——这要是被查,罚款够公司再开半年。
更麻烦的是商业秘密。影视行业的很多项目,在官宣前都属于未公开信息,比如某大制作的演员阵容、剧本结局。这些信息一旦泄露,不仅违约,还可能涉及不正当竞争。我见过有个公司注销时,把待播项目发给了合作的后期公司,结果后期公司转头就把名单卖给了竞争对手,原公司起诉后,虽然赢了官司,但行业内都知道这家公司不靠谱,以后再没人敢合作。
第二个是人情账本,撕了就伤感情。 影视圈是人情圈,很多客户都是合作了十年的老伙计。我有个客户,某广告公司老板,从我们公司刚创业时就合作,每年投七八百万。有一次公司注销,我直接发邮件说我们要停业了,客户信息全删了,结果对方老板打电话来,语气特别冲:小张(我的化名),我们合作十年,你就用一封邮件把我打发了?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公司正好有个新项目,本来想优先给我们,结果因为感觉被抛弃,给了别家。这就是教训:客户信息里藏着未来的可能性,注销时处理不好,等于把老朋友的情分也注销了。
第三个是信息迷宫,找起来要命。 影视公司的客户信息有多分散?我敢说,比演员的行李箱还乱。CRM系统里有、财务软件的往来账里有、项目组的微信聊天记录里有、甚至某个导演的私人笔记本上还记着某场地的联系方式。上次帮一家公司梳理,我们在CRM里找到500个联系人,结果项目组微信里又翻出300个,其中还有100个是重复的——但信息不全,有的只有电话,有的只有备注张总,拍过《XX剧》。这种情况下,你根本分不清哪些是重要客户,哪些是一次性联系人,处理起来就像拆,稍有不慎就漏了关键信息。
三、解决方案:五步走,把烫手山芋变成体面收场
踩了这么多坑,我终于总结出一套客户信息处理五步法,后来帮好几家公司做注销,都没出问题。今天就无私分享给大伙儿,按这个来,至少能少走80%的弯路。
第一步:先摸家底,把客户信息全挖出来
不管公司多着急注销,这一步都不能省。我建议成立一个信息梳理小组,法务、财务、业务各出一个人,至少花一周时间,把所有可能藏着客户信息的地方都翻一遍:
- 系统层面:CRM系统、财务软件(应收账款模块)、项目管理系统(比如钉钉、飞书的群文件)、公司官网的联系我们备份;
- 个人层面:员工的电脑(特别是业务部和项目部的)、私人微信(让员工导出好友列表,标注客户)、甚至抽屉里的笔记本(我见过有导演把场地联系方式记在剧本扉页);
- 纸质层面:合同、报价单、会议纪要——很多老客户的信息,可能只存在于十年前的一份纸质合同上。
这里有个小技巧:别让员工自己交客户信息清单,他们肯定会漏。最好是IT部门用数据恢复软件,把公司电脑、服务器里的文件全导出来,再让业务部门对着名单认领。我当年就是这么干的,结果从一个离职员工的旧电脑里,找到了一个差点被遗忘的大客户——某平台采购总监的私人微信,后来注销沟通时,还靠这个微信解决了不少问题。
第二步:给客户分分类,区别对待别一刀切
信息全挖出来后,千万别想着一锅端删了。根据我的经验,客户至少要分成四类,每类处理方式完全不同:
- 战略客户:比如每年合作超百万的平台、头部品牌方,这类客户是老伙计,必须重点维护。注销前,我建议安排业务负责人一对一沟通,别发冷冰冰的邮件,最好是约个饭,当面说:王总,我们公司最近战略调整,这块业务暂时停了,但您的联系方式我们会好好保管,以后有合适的机会再合作。顺便把客户的需求记下来,比如他们最近在找什么类型的题材,说不定以后能牵线给别的公司,也算留个人情债。
- 沉睡客户:两年没合作,但曾经有过往来的,比如某广告公司的AE、某剧组的场记。这类客户不用单独沟通,但信息要保留基础版——只留姓名、公司、电话、最后一次合作时间,其他敏感信息(比如报价、项目细节)全删。我建议用Excel建个沉睡客户表,标注可联系,万一以后有新公司,还能用得上。
- 普通联系人:比如参加行业活动认识的、只问过价没合作的。这类客户最简单,直接匿名化处理——电话号中间四位打码,邮箱只保留@前面的字母,姓名用先生/女士代替,然后归档到低价值信息库,保留3年(根据《民法典》,普通债权的诉讼时效是3年,过了就能删)。
- 敏感信息客户:涉及艺人隐私、未公开项目的,比如某艺人的身份证号、某网剧的招商方案。这类客户必须最高级别处理:信息加密存储(用AES-256加密,行业标准),只留法务和财务总监的访问权限,后续要么彻底删除,要么移交合作方(比如平台方签了保密协议的,可以按协议移交,但必须让对方签《接收确认书》)。
这里有个行业潜规则:影视公司的未公开项目信息,哪怕注销了,也不能随便扔。我见过有个公司把待播剧当废纸卖了,结果买家是竞争对手,提前泄露了招商价格,导致原公司被平台起诉违约,赔了500万。所以这类信息,要么锁在保险柜里,要么找专业的数据销毁公司处理,千万别图省事。
第三步:法律合规是底线,该找专家别省钱
客户信息处理,最怕的就是想当然。我建议,在删信息之前,一定找个懂影视行业的律师做合规审查,花个几万块,能省几百万的麻烦。
律师会帮你做三件事:一是看哪些信息属于个人信息,必须删;哪些属于商业秘密,必须加密;二是帮你起草《客户信息处理告知函》,发给客户,说明信息将如何处理,避免后续纠纷;三是指导你做销毁记录,比如2024年X月X日,用XX软件销毁了XX硬盘,有视频为证,万一以后被查,这就是合规证据。
我当年第一次注销公司时,觉得律师就是来坑钱的,结果没做合规审查,直接删了客户信息,结果有个客户说我们合作的报价单还在你系统里,起诉我们侵犯商业秘密,最后赔了30万,还请律师打官司,算下来比一开始请律师审查贵了十倍。所以记住:在法律面前,别省那点小钱。
第四步:沟通时留一手,别把路走死
注销时跟客户沟通,最忌讳的就是说得太满。比如别说我们公司倒闭了,以后不干了,要说我们业务调整,暂时不涉及这块了,以后有机会再合作。为什么?因为影视圈风水轮流转,说不定哪天你又开新公司了,或者朋友开公司需要资源,老客户就是种子用户。
我有个习惯,跟战略客户沟通时,会主动说:我把您的联系方式转到我的私人微信上了,以后有合适的资源,我第一时间给您推荐。这样既显得有人情味,又为未来留了后路。有一次我帮朋友的新公司拉客户,就是靠十年前注销时存的战略客户微信,一下子谈下了200万的合作。
沟通方式也别太冰冷。别只发邮件,最好打个电话,或者约个咖啡。我见过有公司发个公司注销通知就完事了,结果客户觉得被当成垃圾,转头就把所有合作信息都删了,以后再也没联系过。记住:客户不是数据,是活生生的人,沟通时带点温度,效果完全不同。
第五步:销毁要彻底,别留定时
信息删了、客户沟通完了,最后一步是销毁,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千万别以为删除=没了,现在数据恢复技术这么厉害,格式化过的硬盘都能找回来。
我建议分两步走:电子信息用专业软件销毁,比如DBAN(免费),把硬盘每个扇区覆盖3次,确保数据无法恢复;纸质信息用碎纸机碎成纸屑,不是条状,是米粒状,防止有人拼凑。
销毁时一定要有见证人,法务、行政、财务各一个,全程录像,然后签一份《销毁确认书》,写清楚销毁时间、地点、物品、见证人,存档至少5年。我当年销毁一个硬盘时,特意让行政拍了视频,结果半年后有个客户说好像我们有个合作细节没删,我们直接把视频发过去,对方就没话说了。
这里有个小技巧:销毁前,把硬盘里的文件名列个清单,比如2022年XX项目客户信息.xlsx艺人报价表.pdf,这样万一以后需要查,能快速确认哪些已经被销毁。
四、经验教训:那些年,我踩过的坑与悟
说了这么多,还是得用我的血泪史给大家提个醒。有两件事,我到现在想起来都后悔。
坑一:以为小客户不用管,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第一次注销公司时,我觉得小客户没价值,就把一些只合作过一次的AE、场记的信息直接删了。结果有个场记,后来去了某头部平台做采购,有一次他们公司选新项目,本来想给我们一个机会,结果发现联系人信息找不到了,就选了别家。后来我才知道,那个场记手里有我们公司所有项目的拍摄花絮,要是留着,以后卖给平台或者做短视频,都是一笔收入。
教训:客户不分大小,只要有过合作,就是潜在资源。哪怕只是个场记,说不定哪天就能帮上忙。所以处理信息时,别嫌麻烦,该保留的保留,该分类的分类。
坑二:信了员工说‘删了’,结果信息泄露了
去年帮一家公司做注销,有个业务负责人说我电脑里的客户信息全删了,我们也没检查,结果注销三个月后,发现他们的被卖给了竞争对手,导致公司损失了三个项目。后来查监控,才发现那个业务负责人把信息拷到了U盘里,卖给了别人。
教训:员工的话不能全信,特别是离职员工。我现在的做法是:所有员工电脑,在注销前必须由IT部门物理检查,用数据恢复软件扫描一遍,确保没有遗漏。哪怕员工骂你不信任人,也比公司出问题强。
最后说句大实话
影视公司注销,就像送老朋友最后一程。客户信息处理不好,就像分手时把对方的照片撕了,还扔到对方脸上,既不体面,也没必要。我常说,在影视圈,人走了,茶还得是热的,客户信息就是那杯茶,处理好了,以后江湖再见,还能笑着说好久不见;处理不好,就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的仇人。
所以啊,别把客户信息处理当成麻烦事,当成最后一次维护关系的机会。该梳理的梳理,该分类的分类,该沟通的沟通,该销毁的销毁。记住:合规是底线,人情是加分项,而你的专业和温度,就是未来在行业里立足的底气。
行了,说了这么多,希望对大伙儿有用。要是还有啥不明白的,随时来找我喝茶,我请客,顺便再给你们讲讲我当年怎么用客户信息帮新公司起死回生的故事——那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