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2024年企业注销新规:股东矛盾成拦路虎,多地试点调解前置机制 <
.jpg)
2024年3月15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企业注销登记操作指引(试行)》,首次明确提出股东矛盾化解前置要求——对于存在股东分歧的企业,需先行通过调解、仲裁或司法途径解决争议,方可启动简易注销程序。这一举措迅速引发市场关注。据企查查数据,2023年全国企业注销量达320万户,其中因股东纠纷导致注销流程中断的占比超35%。股东矛盾,正成为企业退出市场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个人经验】我那场撕破脸的注销大战:从兄弟创业到对簿公堂
2018年,我和大学室友老张凑了50万开了一家设计公司,我占股60%负责技术,他占股40%跑业务。前两年顺风顺水,2021年行业遇冷,公司开始亏损,账上现金流撑不过半年。我提出注销止损,老张却不同意,他说再等等,说不定能接到大单。我急了:等?员工工资都快发不出了!他梗着脖子:那是你的问题,业务是我拉的,我说了算。
矛盾彻底爆发是在清算阶段。公司账上只剩15万,欠供应商8万、员工工资5万,还有2万办公租金没结。我觉得应该先还员工工资和供应商,剩下的2万按股权分;老张却坚持先还自己的垫款(他垫过1万块市场推广费),还说公司是我名下的卡,钱我说了算。那天我们在办公室吵得差点动手,他摔门而去,留下一句有本事你去注销啊,我不签字!
说实话,那段时间我天天失眠。注销公司就像拆,清算组是拆弹专家,股东矛盾就是没剪断的引线——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炸。我咨询了律师才知道,根据《公司法》,注销必须成立清算组,清算报告需要全体股东签字确认,老张不配合,我连工商登记的门槛都迈不过去。
后来我学聪明了,没再跟他硬碰硬。我找到他老婆(也是我们共同的朋友),软磨硬泡让他坐下来谈。我让步了:他的1万垫款优先还,剩下的2万全归他,我只要公司里的一套旧设备(当时值几千块)。他松口了,签字那天,我们俩全程没说话,但工商局的受理通知书拿到手,我突然觉得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专家视角】股东矛盾:企业注销的并发症,根源在分蛋糕
股东矛盾是企业注销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本质是‘剩余财产分配’和‘债务承担’的博弈。北京某知名律师事务所公司法部主任李律师表示,很多企业创业时只关注‘怎么把蛋糕做大’,却没约定‘蛋糕吃不完怎么分’,一旦进入清算阶段,隐藏的矛盾就会集中爆发。
据《2023年中国中小企业注销情况调研报告》显示,因股东纠纷未能顺利注销的企业占比达28%,其中60%的纠纷源于对剩余财产分配和债务承担比例的约定不明。更棘手的是,部分股东会利用一票否决权故意拖延,导致企业长期处于注销半途状态,不仅影响股东个人征信,还可能让企业成为失信主体。
【问答解惑】注销遇股东矛盾?这些坑你得避开
Q1:股东不配合签字,公司真的注销不了吗?
A:是的。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清算组需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制定清算方案,股东会对清算方案有表决权。若股东拒绝签字或对清算方案有异议,工商部门不会受理注销申请。这时候只能通过诉讼解决,向法院申请指定清算组,或请求法院判决清算方案。
Q2:能不能绕过不配合的股东,直接简易注销?
A:不行。简易注销虽然流程快,但要求全体股东承诺无债务纠纷,并提交全体投资人签署的《全体投资人承诺书》。只要有一个股东不签字,就无法提交承诺书,只能走普通注销程序。
Q3:打官司注销,要多久?费用高吗?
A:看情况。如果事实清楚、证据充分,3-6个月能出判决;但如果涉及审计、资产评估,可能需要1年以上。费用方面,诉讼费、律师费、审计费加起来,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对中小企业来说也是负担。
【经验总结】注销前做好这三件事,避免兄弟反目
从我的经历和律师朋友的建议来看,股东矛盾并非无解,关键在提前布局:
第一,创业时就签清算条款。别觉得谈钱伤感情,《股东协议》里一定要写清楚:公司解散时谁负责清算、债务清偿顺序、剩余财产分配比例,甚至僵局解决机制(比如引入第三方评估、约定仲裁)。这就像开车系安全带,平时用不上,出事时能救命。
第二,清算阶段透明公开。别搞暗箱操作,把公司的账目、资产、债务清单列清楚,发给股东看。老张后来之所以松口,是因为我找了个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做了审计,账目一目了然,他没法再扯皮。
第三,学会妥协。注销不是谁对谁错,而是怎么止损。我当时如果坚持按股权比例分那2万,可能现在还在打官司。有时候少拿点比拿不到强,毕竟时间和精力也是成本。
【未来展望】让企业注销体面退场,需要更多柔性机制
现在回头看,当初和老张的矛盾,其实源于我们对责任和利益的认知错位——我以为他只顾自己,他觉得我太强势。但如果创业时能有专业的法律顾问帮我们梳理条款,或者有专门的商事调解机构在矛盾初期介入,或许就能避免那么多撕破脸。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上海那样的调解前置政策,也期待企业能更重视退出机制的设计。创业是场马拉松,不仅要跑得快,更要提前规划好终点线怎么过。毕竟,体面地开始,也要体面地结束,这才是对创业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