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jpg)
下午三点,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会议室的木桌上,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龙井茶香。书架上整齐排列着知识产权法典和案例汇编,墙上的挂钟发出轻微的滴答声。访谈者小林坐在中间,两侧分别是知识产权律师李明远、前企业法务王芳,以及经历过纠纷的创业者张伟。三人身份不同,视角各异,却共同聚焦一个话题:营业执照吊销后,公司知识产权纠纷如何通过调解化解?
【访谈实录】
小林(开场):各位老师好,今天想聊聊营业执照吊销后公司知识产权纠纷调解这个话题。首先想请教李律师,很多企业主可能觉得执照吊销了,公司都没了,知识产权是不是就没人管了?这种理解对吗?
李明远(律师,语速沉稳,习惯性推了推眼镜):这个问题很典型,但前提就错了——营业执照吊销不等于公司法人资格注销。根据《公司法》第180条,吊销是行政处罚,公司需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清算办理注销登记后,法人资格才消灭。吊销后到注销前的清算期,公司依然享有知识产权,只是不能开展经营,只能以清算为目的的活动。
小林:哦?那如果清算组没成立,或者清算组不作为,知识产权怎么办?比如商标、专利这些无形资产,算不算公司财产的一部分?
李明远:当然算。根据《企业破产法》和《公司法司法解释二》,知识产权属于公司财产,清算组必须登记、清理,包括评估价值、处理变现。实践中常见的问题是,有些企业吊销后没人管,导致商标被抢注、专利被侵权,这时候知识产权就成了无主之物,纠纷自然就来了。
小林(追问):那这类纠纷常见的类型有哪些?比如是原股东之间的争议,还是外部侵权?
李明远:主要三类。第一类是内部归属纠纷,比如股东对商标权、著作权归属有争议,认为是我个人创作的或我出资购买的;第二类是外部侵权纠纷,比如吊销后,原公司的专利被他人使用、商标被恶意抢注;第三类是合同纠纷,比如吊销前签订的知识产权许可合同,吊销后是否继续履行,违约责任谁承担。
小林(转向王芳):王老师您在企业法务一线待过,能不能从实践角度说说,这些纠纷调解起来难不难?难点在哪?
王芳(前法务,语速较快,带点北方口音,习惯性敲桌子):难!太他妈难了!(停顿一下,缓了缓情绪)您想啊,执照吊销的企业,要么是老板跑路了,要么是内部闹掰了,清算组形同虚设。这时候找谁调解?股东互相推诿,员工找不到人,外部侵权者更觉得你公司都没了,跟我扯啥?
小林:那有没有调解成功的案例?关键是什么?
王芳:有!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某科技公司吊销后,原股东A和B因为软件著作权归属打起来,A说是他写的代码,B说是公司委托开发的。一开始俩人在会议室拍桌子,差点动手。后来我们找了调解员,先把《著作权法》第17条摆出来:由单位主持、代表单位意志创作,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著作权归单位所有——虽然公司吊销了,但著作权还是公司的,清算组有权处置。然后调解员问A:你要是主张个人权利,有证据吗?比如开发合同、工资记录?A没说话。又问B:清算组成立了吗?著作权评估了吗?B也愣了。最后俩人坐下来,同意先把著作权评估,然后按股权比例分配变现款。
小林:听起来调解员像翻译官,把法律条文翻译成双方能听懂的话。那调解和诉讼比,优势在哪?
王芳:优势太明显了!诉讼周期长、成本高,一个专利侵权案打下来,三年五年正常,律师费、保全费、鉴定费够小企业喝一壶。而且诉讼是对抗性的,赢了官司输了关系,吊销后的企业本来就没造血能力,再折腾下去,知识产权可能真就废了。调解不一样,调解是找共识,不是分对错。比如商标被抢注了,诉讼要宣告无效、要赔偿,但调解可以谈我给你钱,你把商标转让回来,双方都省事。
小林(看向张伟):张总,您之前的公司经历过执照吊销,也遇到了知识产权纠纷,当时是什么感受?后来怎么解决的?
张伟(创业者,声音低沉,语速慢,带着南方口音):唉……(叹气)2018年,我做的餐饮连锁因为消防问题被吊销执照,当时脑子一片空白。公司有5个商标,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想着公司没了,商标也没用了,结果半年后发现,以前的一个加盟商把其中一个商标注册了,还开了新店。我当时就懵了,商标是我的命根子啊!
小林:那您怎么想到走调解的?没直接起诉吗?
张伟:起诉?请律师一咨询,先拿5万,还要做商标评估、公证,我哪有那么多钱。后来朋友推荐了一个调解中心,说是免费咨询,调解不成不收费。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对方是个女调解员,没跟我聊法律,先问我:张总,您最想要什么?我说我要拿回商标。她又问:那对方呢?他抢注商标是为了开店赚钱,还是故意气您?我说应该是想赚钱吧,他那个店开在我老家,生意还不错。调解员笑了:这不就有谈的了吗?你让他继续用商标,给他一笔转让费,他省了打官司的风险,你拿回了商标,双赢。
小林:那结果呢?对方同意吗?
张伟:一开始不同意,他要20万,我最多出10万。调解员就两边劝,跟他说你要是打官司,商标无效宣告成功率很高,到时候商标没了,店也得改名,损失更大;又跟我说10万块拿回商标,比重新注册一个、再打市场宣传划算多了。磨了两个月,最后12万成交。现在商标已经过户到我名下了,新店也开起来了。
小林(对李律师):李律师,您刚才提到清算组,但实践中很多吊销企业根本没清算组,这种情况下,谁来当调解的主体?是原股东、还是清算义务人?
李明远:这是个关键问题。根据《公司法》第183条,董事、控股股东是清算义务人,如果他们不组织清算,导致公司财产贬值,比如知识产权被侵权没人管,他们要在造成损失的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赔偿责任。清算义务人可以作为调解的适格主体。实践中,法院或调解中心会要求清算义务人先出具《承诺函》,明确对知识产权的主张和处理权限,然后再启动调解。如果清算义务人也不明确,那就只能由利害关系人(比如原股东、债权人)申请法院指定清算组,或者直接起诉清算义务人。
小林(对王芳):王老师,您觉得调解协议的效力怎么保障?万一对方签了协议不履行,怎么办?
王芳:问点实在的!调解协议本身没有强制执行力,但可以申请司法确认。根据《人民调解法》第33条,经调解达成的协议,双方可以共同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法院裁定有效后,一方不履行,另一方可直接申请强制执行。我们之前那个著作权纠纷的案子,调解协议签完后,我帮他们去法院做了司法确认,后来A想反悔,拿着裁定书直接申请了执行,B很快就拿到了钱。
小林(对张伟):张总,您现在回头看,如果当初公司没吊销,或者吊销后早点处理知识产权,会避免这些麻烦吗?
张伟:肯定的。我后来才知道,公司吊销前,就应该把知识产权做个清单,评估一下价值,该转让的转让,该许可的许可。还有股东协议里,一定要写清楚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处置方式,别等出事了扯皮。现在我做新公司,第一件事就是找律师把知识产权条款捋清楚,商标、专利、版权,每一样都登记在册,每年还做年检,再也不敢马虎了。
小林(对李律师):最后一个问题,从专业角度,您给遇到这种情况的企业主三个建议吧。
李明远(沉吟片刻):第一,别放弃。执照吊销不是终点,知识产权依然是无形资产,哪怕公司注销了,原股东或权利继承人依然可以通过继承、受让等方式主张权利;第二,快行动。吊销后知识产权容易被侵权,要及时做财产保全,比如商标、专利办理冻结,防止被恶意抢注或转让;第三,找对人。别自己瞎折腾,尽早找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或调解机构,他们知道怎么确定主体、怎么收集证据、怎么设计调解方案,能少走很多弯路。
【访谈者评论】
访谈结束时,窗外的阳光已经偏西,茶杯里的茶凉了,但三人的讨论依然热烈。李律师的专业严谨、王芳的务实接地气、张伟的真情实感,让我对这个话题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营业执照吊销后,公司知识产权并非死棋,调解也不是和稀泥,而是需要法律智慧、实践经验和对人性的洞察。
王芳说的调解是找共识,不是分对错让我印象深刻——在吊销企业这个特殊场景下,对抗只会让双方都输,唯有找到利益平衡点,才能让知识产权起死回生。张伟的故事则更让人心疼:创业不易,守住成果更难,但正是这些踩坑经历,让后来者学会了提前布局、敬畏规则。
【访谈后总结】
营业执照吊销后的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核心在于三个明确:明确主体(清算组或清算义务人)、明确权利(知识产权归属与价值)、明确路径(调解优先、司法保障)。对企业而言,预防永远大于补救:日常做好知识产权管理,股东协议中明确权属,吊销后及时启动清算,才能避免人去楼空,资产散尽的悲剧。
正如李律师所言: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灵魂’,执照可以吊销,但灵魂不能丢。而调解,正是为这个灵魂找回栖息地的最佳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