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生命线遇冷:医疗器械企业许可证过期后的用工困局与破局之道——专访资深财税合规专家李明远<
【访谈现场】
深秋的午后,北京某财税咨询公司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墙上挂着合规创造价值的书法作品,书架上整齐码放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企业会计准则》等专业书籍。当记者如约而至时,一位身着深灰色西装、头发花白的中年男子正起身相迎——他就是本次访谈的主角,拥有20年医疗器械行业财税合规经验的李明远专家。他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说话时总带着温和的笑意,但提到专业问题时,眼神会变得格外锐利。
问题一:李老师您好!很多医疗器械企业都遇到过许可证过期却来不及续期的情况,这时候企业还能正常招聘员工吗?直接招会不会有风险?
李明远扶了扶眼镜,习惯性地先抿了一口茶,开口便带着标志性的口头禅: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看。他放下茶杯,身体微微前倾:许可证过期,说白了就是企业失去了合法生产的'身份证'。这时候招聘,本质上是在一个'无证主体'下用工,风险可不小。\
他解释道,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未取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擅自生产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医疗器械和设备,责令停产停业,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甚至吊销许可证。但很多企业老板会想,'我先招人,等证下来再补手续',这就踩坑了。\
李明远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去年我遇到一家江苏的二类械企,许可证6月30日到期,他们7月5日还在招车间工人,理由是'续期材料已经提交,肯定能下来'。结果续期审批卡在材料补正,拖了3个月。这期间招的20名员工,不仅企业被药监部门罚款15万,员工还集体仲裁,要求支付双倍工资——因为企业'无证经营',劳动合同本身就被认定为无效,员工有权主张入职以来的双倍工资。最后企业赔了300多万,比罚款还惨。\
问题二:那许可证过期期间,企业完全不能招人吗?如果生产线急需补充人手,有没有合规的缓冲办法?
完全不能招也不现实,但得换个'姿势'招。李明远笑了笑,露出一个你懂的表情,关键是要把'用工'和'用人'分开。\
他建议企业采用劳务派遣+临时用工的组合策略:许可证过期期间,企业可以和有资质的劳务派遣公司合作,让派遣员工到岗工作。这时候,用工主体是劳务派遣公司,他们有合法资质,员工和派遣公司签合同,社保也由派遣公司交,企业只需支付服务费。这样既保证了生产线运转,又规避了'无证用工'的风险。\
他补充道:如果是短期技术支持,比如设备调试、工艺优化,还可以用'临时用工协议',明确约定'项目制用工',不建立劳动关系。但要注意,临时用工不能替代核心生产岗位,否则容易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
说到这里,专家停顿了一下,若有所思地翻开了笔记本:我去年帮过一家山东企业,许可证过期时正好赶上订单旺季,他们用了这个办法:劳务派遣招了30名普工,临时外聘了5名退休工程师做技术指导,同时让核心老员工先'待岗',只发基本工资。等许可证下来后,再和派遣员工签正式合同,老员工返岗。结果不仅没耽误生产,还因为优化了人员结构,人力成本降了12%。\
问题三:许可证过期期间,企业现有员工的社保、工资怎么处理?如果员工因此离职,经济补偿金怎么算?这部分财税上要注意什么?
这个问题更'接地气',也是老板们最头疼的。李明远叹了口气,员工最关心的就两件事:工资能不能按时发,社保断不断。这两件事处理不好,分分钟出乱子。\
他强调,许可证过期期间,企业只要还在运营,就必须正常支付工资和缴纳社保。哪怕只发基本工资,也得发;社保实在困难,至少要缴医保和养老,不然员工看病、退休都没着落,很容易引发。\
在财税处理上,李明远提醒:工资薪金支出必须取得合规发票,比如员工工资表、银行流水、个税申报记录,缺一不可。有些企业想'走捷径',用现金发工资或者虚列工资,这在税务上是大忌——一旦被查,不仅要补税,还要加收滞纳金,罚款比例高达50%到5倍。\
他讲了个亲身经历的故事:2019年我遇到一家广东企业,许可证过期后为了省钱,停了所有员工的社保,只发80%工资。结果员工集体投诉到劳动监察部门,不仅被责令补缴社保(含滞纳金),还被罚款20万。更惨的是,税务部门在核查时发现他们有3个月的工资没申报个税,最后补税+罚款+滞纳金,一共花了180多万。'省小钱吃大亏',这就是血的教训啊!\
关于经济补偿金,李明远解释:如果员工因'许可证过期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而离职,企业必须支付经济补偿金,按N+1计算(N为工作年限)。这部分支出属于'与经营活动相关的支出’,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时,需要提供劳动合同解除协议、离职证明、补偿金支付凭证等资料,确保'三证统一'(合同、发票、付款记录)。\
问题四:有企业认为,许可证过期只是形式问题,只要实际生产不停止,先招人续命再说,等证下来再补手续。这种先上车后补票的想法,您怎么看?
(这个问题抛出后,李明远的眼神明显严肃起来,他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沉默了几秒才开口)这种想法,我称之为'赌徒心理'——把企业的命运赌在'审批能通过'上,风险极高。\
他掰着手指分析风险:第一,法律风险。前面说了,无证生产+无证用工,轻则罚款,重则构成'非法经营罪'。去年就有个案例,企业许可证过期8个月还在生产,老板最后被判了2年有期徒刑。第二,财税风险。如果被认定为'非法经营收入',这部分收入不仅要全额补税,还可能被没收。第三,声誉风险。一旦被药监部门公示,企业信用评级降级,客户、供应商都会跑光,想翻身都难。\
那有没有例外情况?记者追问。李明远摇摇头:没有'例外',只有'侥幸'。我见过太多企业抱着'应该没事'的心态,最后栽了跟头。合规这东西,就像开车系安全带,平时觉得麻烦,出事时能救命。\
问题五:如果许可证续期审批时间较长,企业不得不维持一定规模的用工,但又想规避风险,有没有长期可行的解决方案?
长期方案,核心是'未雨绸缪'。李明远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个时间轴:企业应该在许可证到期前6个月就开始布局,而不是等过期了才着急。\
他给出三个关键步骤:第一,提前启动续期申请,同时梳理现有用工结构,把核心员工和非核心员工分开——核心员工必须保留,非核心岗位考虑外包。第二,和当地药监部门保持沟通,了解审批进度,如果遇到材料补正等问题,及时响应,避免拖延。第三,建立'用工风险储备金'。按工资总额的10%-15%计提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应对可能的罚款、补偿金支出,这笔钱在财税上可以列为'预计负债',合规且能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
他分享了一个教科书式案例:上海某械企老板很有远见,许可证到期前9个月就找我们做合规规划。他们提前3个月提交续期申请,同时把包装、仓储等非核心岗位外包给专业公司,核心员工全部转为劳务派遣(派遣公司有资质),并预留了200万风险储备金。结果续期审批用了5个月,期间企业没停一天产,没发生一起劳动纠纷,反而因为用工模式更灵活,人力成本降了8%。\
问题六:最后想请您给医疗器械行业的HR和财税新人一些建议,面对许可证过期这样的突发状况,他们应该怎么做?
李明远的眼神变得柔和,他望向窗外的落叶,缓缓开口:做这行,记住三句话:'合规是底线,沟通是桥梁,预判是武器'。\
他解释道:合规是底线——不管多紧急,都不能碰法律的红线。沟通是桥梁——遇到问题,要和员工、药监部门、税务部门坦诚沟通,别藏着掖着。预判是武器——许可证到期前6个月,就要把可能的风险(用工、财税、生产)都列出来,提前准备应对方案。\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郑重:我见过太多年轻人,觉得'合规就是走形式',结果栽了跟头。其实,真正的专业不是'钻空子',而是在规则内找到最优解。就像医生看病,不能只治标,得治本。做企业合规也一样,不能只解决眼前的问题,要建立长效机制。\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他笑着总结,'别总想着走捷径,合规才是最长远的捷径'。\
【访谈后记】
两个小时的访谈结束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天边。李明远合上笔记本,和记者握手道别时,再次强调:医疗器械行业关乎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侥幸。许可证过期只是'小考',如何用合规的方式渡过难关,才是对企业真正的'大考'。走出会议室,墙上合规创造价值的书法似乎格外醒目——或许,这就是这个行业最朴素的真理。
特别注明:本文《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过期,如何处理企业员工招聘问题?》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430357.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