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退市注销后,员工出差报销款还能拿到吗?——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清账之战<

上市公司退市后注销,如何处理公司员工出差报销发放?

>

【新闻现场】退市潮下的报销难题:星科电子员工5万元差旅费悬而未决

2024年深秋,随着深交所一纸退市决定书,ST星科(股票代码:002XXX)正式告别A股市场。这家曾市值百亿的智能硬件巨头,因连续三年净利润亏损、净资产为负,最终走向强制退市+注销的双杀结局。比股价归零更让员工揪心的,是口袋里尚未报销的差旅费——据不完全统计,ST星科退市前有超200名员工持有未报销差旅单据,总额逾300万元,其中员工小张的5万元单据,从2023年拖到公司启动注销程序,依旧石沉大海。公司说没钱,可我垫付的酒店、机票都是实打实的,这账到底怎么算?小张的疑问,道出了无数退市企业员工的共同困境。

【个人手记】我亲历的报销攻坚战:从理直气壮到四处碰壁

作为ST星科前财务部的一名专员,我全程参与了公司退市后的报销处理工作。现在回想那段日子,就像在迷雾中推着一块巨石,既知道必须往前走,又看不清前路在何方。

事情要从2023年说起。那年Q3,公司股价跌破1元,退市警报拉响,出差审批流程就开始卡壳了。以前出差回来,贴好发票走OA系统,顶多一周就能报销;后来变成部门经理签字+副总特批,再后来,财务部直接贴出通知:因资金紧张,报销款暂停发放,具体时间另行通知。我当时还跟同事开玩笑:等公司缓过来,肯定连本带息还咱们。现在想想,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2024年5月,公司正式进入清算阶段,清算组来了个空降兵——全是会计师事务所和律所的人,我们原财务部的人成了打杂的。清算组组长王总(后来才知道是某大所合伙人)开第一次会就撂话:公司的钱,优先还银行债务,然后是税款,最后才是员工工资和报销。你们手里的单子,先自己分类,能证明是‘出差合理支出’的,我们再看。

这下炸锅了。有同事拍桌子:我垫付的展会门票,合同上写得清清楚楚,怎么就不合理了?王总面无表情地推了推眼镜:合理不合理,不是你们说了算,是《公司法》和清算程序说了算。你们要是不信,可以去起诉清算组,但诉讼费、时间成本自己算。会议室里瞬间鸦雀无声——谁有精力跟一个即将消失的公司耗下去?

我负责整理华东区的报销单,整整三大箱,从2022年到2024年3月的都有。最夸张的是销售部老李,一张2023年10月的北京-上海高铁票,票面金额1980元,因为当时系统故障,OA审批记录丢了,他只能找部门经理手写证明,再找当时同行的同事签字画押。折腾了一个月,才勉强把材料凑齐。可即便材料齐全,清算组也只是收下,说等资产处置完再说。

等成了那段时间的高频词。我们每天问清算组:钱什么时候能到账?他们回答:等拍卖厂房的钱到账。过几天又问:拍卖款到了吗?他们说:先还了银行贷款,剩多少再分。就像追着一辆永远不靠站的公交车,明明知道终点站是没钱,却还是忍不住往前跑。

【专家视角】法律与现实的温差:报销款的优先级有多低?

员工报销款能否拿到,拿到多少,本质上取决于公司清算资产的‘水位’。北京某知名律师事务所劳动法团队负责人李律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公司财产在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股东的出资比例分配,股份有限公司按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分配。这里的‘职工的工资’,指的是员工已提供劳动的劳动报酬,而‘报销款’属于员工为公司垫付的费用,理论上应与‘工资’处于同一清偿顺序,但实践中往往因‘工资’定义模糊、资产不足而被挤压。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的严峻性。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2024年6月发布的《退市公司风险处置报告》显示,2023年A股退市公司共48家,其中72%的公司在注销前存在员工报销拖欠问题,平均拖欠周期达8.6个月,最终能全额报销的员工占比不足30%,约15%的员工因公司资产不足,仅能收回10%-30%的报销款。这就像一杯水,银行是‘大杯子’,员工是‘小杯子’,水不够时,大杯子总能先装满,小杯子只能等剩下的残羹冷炙。李律师打了个比方。

【你问我答】关于退市公司报销,最关心的5个问题

Q1:公司都注销了,我的报销款是不是彻底打水漂了?

A1:不一定。如果公司清算后有剩余资产,理论上报销款可与工资同顺序受偿。但实践中,多数退市公司资不抵债,报销款可能血本无归。建议保留好所有单据、审批记录、沟通记录,即便公司注销,也可通过清算组或原股东主张权利(尽管难度极大)。

Q2:报销单丢了怎么办?还能报销吗?

A2:尽量补材料。比如找财务调取系统记录、让同行同事证明、找酒店或航空公司开具消费凭证。如果实在无法补全,可能只能自认倒霉——清算组对证据不足的单据,大概率会直接驳回。

Q3:公司说没钱,但我听说厂房卖了,钱去哪儿了?

A3:这涉及到清算程序的透明度问题。根据法律规定,清算组应定期向员工公告资产处置情况,你有权要求查看清算报告。如果发现清算组存在转移资产、损害员工利益的行为,可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撤销相关行为。

Q4:能不能直接起诉公司?公司注销了还能告吗?

A4:公司注销前,需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如果清算程序合法(如通知了债权人、公告了清算信息),那么公司注销后,主体资格消灭,一般不能再起诉。但如果清算程序不合法(比如未通知员工),你可起诉清算组成员(如会计师事务所、律所),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

Q5:除了等,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拿到钱?

A5:可以尝试集体维权。单个员工力量薄弱,但联合起来找清算组谈判、向监管部门(证监会、人社局)投诉、寻求媒体帮助,往往能引起重视。比如ST星科的部分员工,后来联合起来写了联名信,通过本地媒体曝光,清算组才承诺优先处理5万元以下的小额报销款。

【尾声】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企业善终比善始更难

ST星科的注销流程终于在2024年底走完,我所在的财务部也全员遣散。离开公司那天,我路过财务室,看见门口还堆着几箱未处理的报销单,上面落满了灰。那一刻,我突然觉得,这些单子就像公司最后的遗书,记录着曾经的奔波与承诺,也见证着资本市场的残酷与无奈。

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上市公司的光环背后,是无数普通员工的信任与托付。当公司走向退市注销,那些被遗忘的报销款、被拖延的工资,不仅是数字的损失,更是对企业信心的致命打击。或许,未来该有更完善的制度——比如建立退市企业员工权益保障基金,或强制要求公司在退市前预存部分资金用于员工报销——让善始善终不再是一句空话。

毕竟,企业的价值,从来不只在于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更在于它如何对待那些曾与它同舟共济的人。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