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财务圈的兄弟姐妹们,今天咱们不聊KPI,不聊财报,来聊个扎心的话题——公司注销时,那些还没处理完的劳动仲裁调解协议执行费用,到底该怎么弄? <
.jpg)
我做了15年财务,从上市公司到创业公司,注销过6家公司,其中3家踩过劳动仲裁执行费用的坑。最惨的一次,因为没处理好这笔钱,公司账户被法院冻结了整整3个月,注销流程硬生生拖了半年,老板差点把我发配去仓库盘点库存——那可是我穿了十年西装第一次穿工装,还差点被叉车蹭到,现在想起来都后背发凉。
今天就把这些血泪史和盘托出,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咱们就按问题-挑战-解决方案-经验教训的老规矩,慢慢聊。
一、问题:注销清算时,执行费用总爱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先说说啥是劳动仲裁调解协议执行费用。简单说,就是公司和员工签了劳动仲裁调解协议,约定了赔偿金额和支付时间,结果公司没按时给,员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这时候产生的费用,包括:
- 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按LPR的1.5倍算,比信用卡利息还狠);
- 申请执行费(法院收的,金额不大但流程麻烦);
- 员工请律师的律师费(如果调解协议里约定了因公司违约产生的律师费由公司承担)。
这事儿吧,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公司要注销,就成了定时。
我见过最奇葩的一个案例:某公司注销时,清算组发现还有一笔2年前的仲裁调解协议没执行,员工早就联系不上了。结果清算报告刚提交,法院直接把公司唯一的一笔银行存款(30万)冻结了——其中20万是本金,5万是利息,3万是律师费,2万是执行费。老板当时就懵了:这人都找不到,钱咋还扣没了?
这就是很多公司注销时的通病:要么觉得员工早忘了,要么觉得公司都要没了,谁还来要钱,结果清算报告一交,执行通知书啪就拍脸上了。
二、挑战:钱少事多还烫手,处理起来真头大
处理执行费用,难就难在它不是普通的欠款,而是带着法律强制属性的烫手山芋。我总结下来,主要有三大挑战:
1. 资金压力:注销时家底薄,这笔钱从哪抠?
公司注销前,清算资产通常就那么几笔:应收账款(大概率收不回来)、固定资产(卖不上价)、存货(可能过期)。这时候突然冒出来一笔执行费用,老板第一个反应就是:能不能不付?
我之前有个创业公司老板,直接跟我说:咱们现在账上就剩10万,连员工遣散费都不够,哪有钱付执行费?法院还能把我咋地?我当时就急了:法院咋不能咋地?他们可以直接冻结账户,连注销流程都能卡住!
2. 法律风险:一不小心,股东就得背锅
很多人以为公司注销了,债务就没了,大错特错!根据《公司法》第186条,公司财产在分别支付清算费用、职工的工资、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缴纳所欠税款,清偿公司债务后的剩余财产,才能分配给股东。
如果清算组没通知已知债权人(比如那个申请执行的员工),或者没清偿债务就注销,股东得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我见过更狠的,有个股东因为没处理执行费用,被法院列为失信人,连高铁票都买不了,孩子上学都受影响。
3. 员工情绪:人家是等着钱救命,你是忙着关门跑路
劳动仲裁的员工,大多是基层劳动者,可能这笔钱就是他们的救命钱——比如被拖欠的工资、医疗费。这时候公司要注销,员工第一反应肯定是公司想赖账,情绪一上来,狮子大开口要利息、要律师费,甚至直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搞得清算组焦头烂额。
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案例,员工因为公司没付5万赔偿金,申请执行时直接要了2万利息(当时LPR的1.5倍,确实不高),还要求公司承担5000律师费。老板觉得太黑心,不想给,结果员工天天去公司闹,最后清算组不得不多花了1万块私了,就为了耳根子清净。
三、解决方案:分四步走,把烫手山芋变成顺水人情\
踩了这么多坑,我终于总结出一套四步处理法,后来又用这套方法处理了2家公司的注销,再没出过岔子。今天就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大家:
第一步:全面排查,别让漏网之鱼毁了注销流程
注销前,清算组必须做一件事:查清楚所有未了结的劳动仲裁案件。怎么查?
- 查公司档案:找找有没有《劳动仲裁调解书》,上面会写明支付金额支付时间违约责任;
- 问法务/HR:以前处理过劳动仲裁的员工,有没有后续的执行申请;
- 跑法院一趟:去公司注册地的基层法院执行局,查一下有没有以公司为被执行人的案件。
根据我的经验,很多公司会忽略调解后未执行的案件,觉得签了调解书就没事了,其实调解书和判决书一样,具有法律强制力。我见过一个公司,清算时漏掉了一个3年前的调解协议,结果注销报告公示期刚过,法院执行局的电话就打过来了:你们公司注销了?那股东来承担债务吧!
潜规则提醒:如果员工联系不上了,千万别觉得债务就消失了。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43条,法院可以通过公告送达执行通知书,公告期满后照样能强制执行。宁可多花点钱登报找员工,也别冒险注销。
第二步:资金预留,把执行费用放进优先还款池
查清楚所有执行费用后,清算组要做的第一件事:在清算方案里,单独列一笔或有债务准备金,金额要覆盖所有可能的执行费用(本金+预估利息+律师费+执行费)。
这笔钱怎么来?从公司剩余资产里优先划拨,顺序要排在股东分配之前,甚至排在普通债务之前(因为执行费用属于因执行产生的费用,优先级高于普通债务)。
我之前处理一家制造公司注销时,账上剩50万,其中20万是员工遣散费,15万是欠供应商的钱,剩下15万我全部划为或有债务准备金。结果果然有一笔5万的仲裁执行款,其中3万本金,1.5万利息,5000律师费,刚好够用。老板当时就说:还是你想得周全!
小技巧:预估利息时,别按LPR算,按LPR的2倍算——员工可能不会多要,但法院可能会支持更高的利息,多预留点总没错。
第三步:主动协商,别让硬刚变成双输
找到员工后,千万别摆公司要注销了,爱要不要的臭脸。我建议清算组主动约员工谈,态度要诚恳,理由要充分:公司确实经营困难,但咱们好聚好散,您看本金我们肯定给,利息和律师费咱们能不能商量一下?
根据我的经验,员工最在乎的是能不能拿到钱,而不是能拿多少钱。只要态度好,大部分员工都愿意让步。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案例,员工要2万利息,我们主动提出给1万,剩下的我们帮您申请执行费减免,员工当场就同意了——毕竟1万块拿到手,比等法院强制执行(可能拿不到)强多了。
幽默时刻:有一次我找员工协商,员工情绪激动,说你们公司就是黑心企业!我赶紧递上矿泉水:您消消气,我们公司确实经营不善,但黑心真不敢当——要黑心,今天我就不带着现金来跟您谈了,直接让法院冻结账户,您拿钱更慢。员工听完噗嗤一笑,最后谈成了。
第四步:书面确认,别让口头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协商一致后,一定要签《补充协议》,明确写清楚:
- 支付金额(本金+利息+律师费,具体到分);
- 支付时间(建议分期支付,比如签协议时付50%,注销完成后再付50%);
- 违约责任(如果公司没按时付,员工有权申请强制执行);
- 放弃其他权利(员工确认拿到这笔钱后,不再就此事主张其他权利)。
我见过一个公司,口头跟员工说注销后给钱,结果注销完成后员工反悔,又申请了一次执行,多花了1万块执行费。口头承诺不如白纸黑字,这句话在财务工作中永远适用。
行业潜规则:签补充协议时,最好让员工写一个收款确认书,写明已收到全部款项,无其他纠纷。这样即使后续员工再闹,清算组也有证据证明自己已经履行完毕。
四、经验教训:那些年我踩过的坑,都是学费\
坑一:没预留执行费用,账户被冻结,注销流程卡壳
这是我刚做财务总监时犯的错。当时处理一家小公司注销,清算时只想着赶紧把钱分给股东,完全没考虑执行费用。结果公示期刚过,法院就冻结了公司账户,理由是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
当时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跑法院、找员工,最后多花了3万块加急处理,注销流程硬是拖了半年。老板没骂我,但看我的眼神里全是这财务不行。
教训:清算方案里一定要预留或有债务准备金,宁可多留,不能少留。宁可让老板骂你保守,也不能让老板因为你卡壳而损失更大。
坑二:跟员工硬刚,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
还有一次,公司要注销,有个员工申请执行,要求支付5万本金+2万利息+1万律师费。老板觉得利息和律师费太高,让我直接跟员工说不给。
结果员工直接申请了强制执行,法院不仅支持了全部费用,还对公司罚款2万(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最后清算组不得不多花了4万块,才把事情解决。
教训:面对员工,硬刚是最蠢的做法。站在对方角度想,他们可能等着钱交房租、还房贷,适当让步反而能更快解决问题。财务工作不光要算经济账,还要算人情账。
最后说句大实话
注销公司就像送老朋友最后一程,处理执行费用,就是这场告别仪式里最麻烦的环节。但麻烦归麻烦,只要咱们提前规划、主动沟通、守住底线,就能把麻烦变成机会——比如通过协商,和员工达成好聚好散,说不定还能给公司留个好口碑。
我常说:财务工作不光是'管钱',更是'管事'、'管人'。管钱要精,管事要细,管人要诚。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帮大家少走弯路,毕竟,谁也不想因为一笔执行费用,把注销搞得鸡飞狗跳对吧?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我得去喝杯茶压压惊——当年被仓库叉车追杀的阴影,至今还没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