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背景】 <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桥头堡,汇聚了无数创新企业与商业梦想。随着企业发展壮大,股东间因商标权属、使用、控制等问题产生的冲突也日益凸显。商标作为企业的核心无形资产,其归属与使用往往成为股东矛盾的。本次访谈我们特别邀请到三位不同领域的从业者,从法律、企业实践与调解视角,共同探讨上海企业股东冲突中商标问题的处理之道。访谈地点位于陆家嘴某商务咖啡馆,窗外是黄浦江景,室内咖啡香气与讨论声交织,一场关于商业规则与人性博弈的对话悄然展开。
访谈对象
- 李明远:上海某知名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注商事纠纷15年,曾代理多起知名股东商标冲突案。
- 张建国:上海某科技公司联合创始人,曾因股东分歧陷入商标权属诉讼,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 王慧:上海知识产权多元调解中心资深调解员,拥有10年企业纠纷调解经验,擅长处理股东间商标争议。
访谈实录
访谈者(小林):李律师、张总、王老师,欢迎今天来到我们的访谈。首先想请教李律师,从您多年的办案经验来看,上海企业股东冲突中,商标问题是否已成为高发矛盾点?
李明远:确实如此。小林,你这个问题问到了点子上。近五年我们代理的股东纠纷案里,涉及商标的占比从28%上升到了52%,几乎翻了一倍。尤其是科技、消费类企业,商标往往承载了企业的核心价值。比如去年我们代理的一个案子,两家股东为某食品商标的归属闹上法庭,一方认为商标是公司成立时共同出资注册,另一方主张是自己个人创意成果,最后不仅公司估值腰斩,还错失了市场扩张窗口期。商标这东西,表面是个标识,实则是股东利益分配的晴雨表。
张建国:(插话)李律师说的太对了!我们公司当年就差点栽在这上面。我接一句,小林,你问为什么商标容易冲突,我觉得根源在于模糊地带。很多初创公司股东,一开始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觉得谈商标伤感情,协议里要么不写,要么写得模棱两可,比如商标归公司所有,但没说清楚如果股东退出,商标怎么算使用权限怎么划分,等公司做大了,矛盾就爆发了。
小林:张总提到初创协议模糊,这确实是很多企业的通病。那从法律层面看,股东间商标冲突的核心争议点通常在哪里?
李明远:核心就两个:权属和控制权。权属方面,是股东个人还是公司拥有商标?如果是公司,股东当初的出资是否包含商标估值?比如有个典型案例,股东A用自己之前注册的商标入股,但没作价评估,后来公司发展好了,股东B主张商标应重新作价,否则股权比例不合理。控制权方面,商标的使用、许可、质押、转让,谁说了算?是股东会决议还是董事会决定?实践中很多企业章程里没明确,导致大股东一言堂,小股东权益受损。
小林:那如果股东协议里没约定,或者约定不明,法律上怎么判断商标权属?
李明远:这就需要结合《公司法》《商标法》和实际履行情况。比如,商标是以公司名义注册的,通常推定归公司所有;但如果是股东个人名义注册,用于公司经营,就要看是否有证据证明赠与公司或出资入股——比如转账记录、股东会决议、实际使用情况。去年有个案子,股东C用个人名义注册商标,但公司一直无偿使用,后来股东闹翻,C主张商标归自己,法院最终根据公司多年使用并投入大量宣传费用的证据,判定商标归公司所有,但C获得了相应补偿。所以说,证据是关键,口头约定、默认操作,在法律上都可能埋雷。
张建国:(叹气)说到这个,我们公司当年就是血的教训。2015年创业时,我和另一个股东老刘,我觉得商标得注册在公司名下,他坚持用他表弟的名义注册,说这样灵活,以后万一有税务筹划方便。我当时也没多想,觉得都是兄弟。结果2020年公司盈利了,老刘突然说商标是他表弟的,要收回,或者公司每年付高额使用费。我当时就懵了——公司这些年靠这个商标做起来的,你说收就收?最后打官司,花了两年时间、几百万律师费,法院才判商标归公司,但公司已经错过了最佳上市时机。现在想想,当初要是签个书面协议,哪怕简单写一句商标无偿给公司使用,股东不得主张权利,也不至于这样。
小林:张总的故事很典型。那从调解角度看,王老师,您接触的股东商标冲突案件,通常有哪些调解难点?双方最在意什么?
王慧:小林,我们调解中心每年处理的企业纠纷里,商标冲突占比约35%,而且调解难度往往比普通合同纠纷大。难点主要在情绪和利益两方面。情绪上,股东之间往往有情分,从兄弟变对手,心里过不去这道坎,容易带着情绪谈判;利益上,商标价值评估难——一个新品牌可能不值钱,但一旦和市场份额、融资挂钩,可能值几千万,双方对值多少钱的认知差异极大。比如我们上周调解的一个案子,双方对商标估值从500万吵到5000万,谁也不让步。
至于双方最在意的,表面是钱,深层其实是控制权和话语权。小股东可能更在意公平——觉得商标是自己贡献创意,凭什么大股东说了算?大股东更在意稳定——怕商标被拿走影响公司经营,甚至被竞争对手收购。所以调解不是简单分蛋糕,而是帮他们重新建立信任机制,让商标成为共同资产,而不是斗争工具。
小林:那调解一般会从哪些角度切入?有没有比较成功的案例可以分享?
王慧:我们的思路通常是先拆解,再重组。先帮双方明确三个问题:商标现在归谁?怎么用?未来怎么管? 比如去年我们调解的一个文创公司案子,三个股东为商标闹得不可开交,一个想卖商标套现,一个想继续用商标做品牌,一个想退出但要求商标补偿。我们首先委托专业机构评估商标价值,然后设计了几套方案:要么商标归公司,退出股东获得现金补偿+股权稀释;要么商标由大股东收购,其他股东获得相应份额;要么成立商标管理公司,三方共同持股,按比例分配收益。最后他们选了第三套方案,既保住了品牌,又平衡了利益。关键是,我们会引导他们把商标使用规则退出机制写进补充协议,比如商标许可需股东会三分之二通过未来转让需优先给其他股东,避免再起冲突。
小林:听起来调解确实是个高效的方式。李律师,您怎么看待诉讼与调解的优劣?股东在什么情况下更适合选择诉讼?
李明远:调解和诉讼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是看冲突性质和双方诉求。调解的优势是效率高、成本低、关系修复好,毕竟股东可能还要长期合作,撕破脸对谁都没好处;但调解的缺点是自愿性,如果一方漫天要价,或者根本不想谈,调解就进行不下去。这时候诉讼是必要手段,法院会根据法律和证据作出判决,具有强制力。
比如我们代理过一个案子,小股东发现大股东偷偷把商标质押给银行融资,完全没告知其他股东,这种情况下,小股东的目标不是分商标,而是阻止侵权、追责,必须通过诉讼申请财产保全,甚至确认商标质押无效。还有,如果股东之间存在恶意串通、转移资产的行为,诉讼还能追究其法律责任。所以我的建议是:先尝试调解,谈不拢再诉讼,但无论哪种方式,证据收集都要趁早——股东协议、会议纪要、商标使用记录、宣传费用凭证,这些都可能成为扭转局面的关键。
张建国:我补充一句,股东们一定要记住:商标不是私产,是公司资产。我们当年打官司时,法官反复强调商标以公司名义注册,使用权属于公司,股东个人无权擅自处置。所以不管股东之间关系多好,商标相关的决策必须走公司流程,股东会决议、章程修改,一步都不能少。现在我们公司每年都会开商标管理会,评估商标价值、规划使用方向,甚至商标的续展、变更,都有详细记录,免得再出问题。
小林:说到公司章程和股东会决议,很多初创企业可能觉得这是形式主义,但实际上在商标冲突中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对吗?
李明远:完全正确!公司章程是企业宪法,股东协议是内部合同,两者结合才能构建完善的商标治理机制。比如章程里可以明确商标的注册、变更、转让需经全体股东同意商标许可收益按股权比例分配股东退出时,不得以商标作为出资要求公司回购等条款。去年有个案子,公司章程里写了商标处置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结果大股东想单方面卖商标,小股东直接起诉,法院判转让无效,就是因为章程有明确约定。所以我的建议是:初创企业就要把商标条款写进章程和股东协议,别怕麻烦,这能省掉未来无数烦。
王慧:是的,预防永远比解决更重要。我们调解中心也经常给企业做商标风险体检,发现很多企业连商标注册证都找不到,或者不知道商标到期日(商标有效期10年,需续展),等被别人抢注了才后悔。还有的企业,股东用个人名义注册商标,结果股东离婚了,前配偶主张分割商标,公司直接陷入危机。所以除了协议,日常的商标管理也很重要——定期监控商标状态、建立商标档案、规范使用流程,这些都是基本功。
小林:最后一个问题,如果股东间商标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公司经营,甚至导致公司僵局,除了诉讼和调解,还有其他解决途径吗?
李明远:可以考虑股权收购+商标转让的组合方案。比如大股东收购小股东的股权,同时获得商标所有权;或者引入第三方投资者,用资金置换股权和商标权。极端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公司分立的方式,将业务和商标拆分,各自成立新公司,但这种方式成本高、程序复杂,一般不推荐。
提醒一点:商标质押融资也是潜在风险点。很多企业为了融资,把商标质押给银行,如果还不上款,银行可能处置商标,这对企业是致命打击。所以质押前一定要评估风险,确保有还款能力,或者提前约定好质押不影响公司使用。
张建国:我最后说句实在话:股东之间,别让面子盖过里子。我们当年和老刘闹翻,就是因为大家都觉得我付出多,他占便宜,谁也不肯低头。后来才明白,企业是大家的,商标是公司的,只有先把规则定好,才能把生意做大。现在我们公司新股东进来,第一件事就是签《商标管理补充协议》,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虽然一开始有点生分,但心里踏实。
王慧:是的,商业合作,亲兄弟明算账不是贬义,而是负责任的态度。商标作为企业的灵魂,承载着创始人的心血和市场的信任,股东们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远见,才能让这个灵魂永远鲜活。
小林:非常感谢三位今天的分享!从法律条款到实战经验,从调解技巧到风险预防,让我们对上海企业股东冲突中的商标问题有了更立体的认识。商标不仅是标识,更是商业规则与人性的试金石,唯有提前规划、理性沟通,才能让商标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而非绊脚石。
访谈后总结
这场对话让我们看到,上海企业股东间的商标冲突,本质上是利益分配与权力制衡的博弈。从法律层面,完善的股东协议、公司章程是防火墙;从实践层面,规范的商标管理、透明的决策机制是稳定器;从情感层面,理性的沟通与相互信任是润滑剂。
正如三位嘉宾所言,商标冲突没有标准答案,但预防永远是最优解。对于上海这座创新之城而言,无数企业正在成长,唯有将商标治理融入企业基因,才能在商业浪潮中行稳致远。毕竟,真正的商业智慧,不仅在于创造价值,更在于守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