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jpg)
深秋的下午,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共享办公区的长桌上。空气中飘着咖啡的醇香,桌面上散落着几份课程大纲和法律文件。访谈者我与三位嘉宾围坐而谈:资深企业清算律师李明、某在线培训机构课程研发总监王芳、经历过机构清算后转型的创业者张伟。主题聚焦于企业清算时,培训机构如何规范课程开发——一个常被忽视却关乎生死存亡的命题。
访谈实录
我:各位老师好!今天想聊一个冷门但重要的话题:企业清算时,课程开发作为培训机构的软资产,往往容易被忽略。但现实中,因课程处置不规范引发的纠纷屡见不鲜。李律师,您作为企业清算专家,先从法律角度聊聊,课程资产在清算中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容易踩哪些坑?
李明:(推了推眼镜,语速沉稳)课程资产属于无形资产,根据《企业破产法》,破产财产应包括债务人所有的全部财产,自然也包括课程版权、课件、教学视频等知识产权。但实践中,90%的清算组会优先处理房产、设备等有形资产,课程资产要么被随意打包低价处置,要么干脆被遗忘——这其实埋了两个雷:一是损害债权人利益,比如优质课程被低价转让,导致破产财产缩水;二是引发后续纠纷,比如原开发团队主张著作权,或者学员因课程中断追责。
王芳:(突然插话)李律师说得对!我们之前合作的一家机构清算,清算组把200门线上课程打包10万块卖给关联公司,结果那家公司用我们的课程招生,学员发现内容过半抄袭,反过来告我们未尽到质量审核义务!最后我们原团队还得赔钱,这就是典型的资产处置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缺失!
我:王总监您这案例太典型了。那从课程开发本身看,清算前或清算中,哪些环节最容易出问题?
王芳:(喝了口咖啡,语速加快)最要命的是三不管:没人管内容更新,没人管版权归属,没人管质量追溯。比如我们机构曾有个Python入门课,清算时课件还是3年前的版本,连Python 3.9的新特性都没涉及——这种课程就算卖出去,也是砸自己招牌。还有更乱的,有些老师私下把机构课程改成个人版,清算时闹着要买回自己的课件,最后扯皮半年,课程资产直接废了。
张伟:(叹了口气)唉,我们就是活教材。2019年做线下IT培训,行业寒冬撑不住了清算。当时就觉得课就是老师讲的,有啥可清算的,结果清算组来盘点,发现核心的Java架构师课程,课件、案例库都是几个核心老师私下做的,版权没明确归属——清算时老师要买回,我们不同意,最后课程资产全打水漂,新公司接手也没法用。这就是课程知识产权归属不清的大坑!
我:看来权属不清是核心痛点。李律师,从法律角度,清算时如何规范课程资产的权属和处置?
李明:(拿起笔在笔记本上画了示意图)分三步走:第一步确权,必须区分职务作品和委托作品。根据《著作权法》,员工在职责范围内开发的课程,著作权归机构;但如果是老师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开发,且未使用机构资源,就可能归个人——清算组要查劳动合同、开发记录、资源使用凭证,固定证据。第二步评估,不能拍脑袋定价。比如我们处理过一个案例,某机构的财务沙盘模拟课程,因有独家案例库和学员数据,第三方评估后作价80万,而不是清算组最初想的5万打包。第三步处置,必须公开透明。要么通过产权交易所挂牌拍卖,要么在债权人会议上通过处置方案——绝对不能搞关联交易或低价转让,否则债权人有权申请撤销。
王芳:补充一点实操细节!课程资产处置时,一定要附带资产清单——比如《新媒体运营实战》课程包含:视频课件20课时(MP4格式)、配套PPT 10份、习题库200题、版权登记证书ZL202XXXXXXX。没有清单,买家拿到一堆文件,根本不知道怎么用,最后还是纠纷。
张伟:(点头)对!我们清算后重新做课程,第一件事就是给所有课程办版权登记。虽然要花几千块,但证书在手,权属清清楚楚,以后就算机构再出问题,课程资产也能保值。
我:那从课程开发流程本身,如何建立规范以应对可能的清算风险?比如需求分析、内容设计这些环节。
王芳:(眼睛一亮)我们机构现在有套课程开发SOP,就算明天清算,资料一整理就能用!比如需求分析阶段,必须做《需求调研报告》,附上问卷、访谈记录、行业数据报告;大纲设计阶段,要开《大纲评审会》,让行业专家、资深讲师、目标学员三方签字确认;内容开发阶段,每节课后要填《内容开发checklist》,检查是否有抄袭风险是否符合最新行业标准;最后上线前,必须做内部试讲+学员小范围测试,形成《测试反馈报告》和《优化记录》。这套流程下来,课程的可追溯性就有了——清算时,这些文档比课件本身更有价值!
李明:这个思路很好。从法律角度看,这些文档其实是证据链,能证明课程是机构独立开发、符合合规要求,避免后续被质疑权属不清或内容侵权。
张伟:(苦笑)我们当年就是吃了没文档的亏。核心课程全靠老师口传心授,没有文字记录,没有版本管理,清算时连这门课讲了啥都说不清楚。现在转型后,我们每开发一门新课,第一步就是文档化——从需求调研到最终上线,所有环节都有电子存档,服务器自动备份不同版本,防止人走茶凉。
我:提到合规,现在课程内容涉及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比如数据安全、广告法、行业规范等。清算时,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会不会成为定时?
李明:(严肃)绝对是!比如有些机构的课程里用了学员的案例,但没签《肖像权使用协议》;或者宣传时用了保就业通过率100%,违反《广告法》;再或者在线课程收集了学员人脸信息,没做《个人信息保护影响评估》——这些在清算时都会被翻出来,轻则行政处罚,重则连带清偿责任。我建议清算组在处置课程资产前,必须做合规审查,重点查内容侵权、数据合规、宣传话术三大块。
王芳:我们有个惨痛教训!去年上线AI绘画课程,用了几张国外网站的案例图,没注意版权,结果被起诉索赔20万。清算时如果这笔债务没处理,课程资产根本卖不掉。现在我们每节课上线前,都要用版权查重工具扫一遍,图片、字体、音乐都要查来源,附《版权合规声明》。
张伟:对!我们做合规培训,现在每季度都要回头看——查课程内容是否符合最新法规,比如《数据安全法》出台后,所有涉及数据处理的课程都增加了合规操作模块。虽然麻烦,但避免了今天赚钱,明天被告的风险。
我:最后一个问题,很多机构清算后会转型,重新做课程开发。如何把清算教训变成转型优势,让规范成为竞争力?
张伟:(语气坚定)我们清算后,把课程合规当成核心卖点!比如每门课都附《课程合规声明》,写清楚版权归属:XX公司内容来源:原创/已授权更新周期:每季度;学员报名后,会收到《学习协议》,明确课程内容不侵权,如因版权问题导致学员损失,机构全额赔付;课程结束后,发《结业证书》,证书上有合规编号,企业HR一查就知道是真的。现在很多客户找我们合作,就是因为你们课程有保障,不会踩法律坑。
王芳:补充一点轻资产思路!转型机构别一开始就砸钱做重课程,先做最小可行性课程(MVP)——比如3节核心课,小范围测试,收集反馈迭代。我们帮一个转型机构做短视频带货课程,他们一开始想做20节课,我们建议先做3节爆款逻辑选品技巧试水,结果发现学员对直播话术需求最大,就重点优化这部分,最后课程上线转化率比预期高30%。这就是规范下的敏捷开发,不是瞎快。
李明:从法律角度看,转型机构要建立防火墙——新课程用新公司主体,避免和清算机构的债务挂钩;与讲师、外包方签《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防止核心内容泄露;最重要的是,别为了省钱省事,直接用旧课程改头换面——清算时的课程可能本身就带坑,新机构要轻装上阵,别背历史包袱。
访谈后记
三个小时的访谈下来,窗外的天已泛起暮色。李明的法律条文、王芳的实操案例、张伟的血泪教训,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课程开发的规范,本质是对确定性的追求——在清算时,它是保障公平、规避风险的压舱石;在转型时,它是建立信任、赢得市场的通行证。
正如张伟所说:清算一次才明白,不规范赚的钱,可能还不够赔的。 课程开发不是拍脑袋的创意活,而是需要法律框架、流程管理、合规意识共同支撑的系统工程。无论是面对企业清算的终局,还是转型发展的开局,唯有将规范刻入基因,才能在风浪中行稳致远。
(全文约3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