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制造业摸爬滚打十几年,我见过太多公司倒下,但最让人唏嘘的,不是市场不好,而是注销时栽在质量这个坎上。很多人觉得公司要注销了,产品随便处理掉就行,大不了清仓甩卖——这种想法,我劝你赶紧打住。注销公司的质量监督,说白了不是给公司收尾,是给品牌、给消费者、甚至给创始人自己留体面。我见过太多老板,注销时图省事,结果几年后因为老产品质量问题被追责,赔了钱还上了征信,真是不值。<

注销公司,产品如何进行质量监督?

>

记得2019年,我给一家做小家电的工厂做顾问,老板姓王,做了十年电饭煲,因为资金链断裂要注销。当时仓库里还有三千多台老款机械式电饭煲,成本都收不回来。王老板当时就想:反正要注销了,赶紧处理掉,能回点是点。他找了几个回收商,最低的报价是50元一台(原成本价180元),但他嫌麻烦,没同意,反而想通过朋友圈清仓,100元一台,还送个勺子。我当时就劝他:王哥,这批电饭煲是2017年的老款,内胆涂层早就过了最佳保质期,你这么卖,出了问题谁负责?

他摆摆手:都注销了,谁还找我?我没再劝,但心里直打鼓。结果半年后,有个买家在群里发帖,说买了王老板的电饭煲,用了一个月涂层就脱落了,米有股怪味,查了批次发现是库存货。买家一较真,联系到市场监管局,顺着销售记录找到了王老板。虽然公司已经注销,但市场监管局以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产品为由,对王老板个人处以5万元罚款,还把他列入了经营异常名单。后来王老板跟我喝酒时叹气:早知道就该听你的,要么报废,要么把内胆换了再卖,现在倒好,钱没挣多少,还惹了一身臊。

这件事给我敲了个警钟:注销前的质量清算,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你得把所有库存产品、半成品、甚至原材料都过一遍筛子,哪些能合规处理,哪些必须报废,哪些需要返工——这不是成本,是风险对冲。我后来给很多注销企业做方案时,都会加一条全库存质量溯源:每批产品对应的生产记录、检测报告、保质期,全部整理成册,哪怕要报废,也得有报废原因说明和处理流程记录,这样才能在后续可能的纠纷中自证清白。

库存断舍离中的质量监督:不是甩卖,是责任交接

说到库存处理,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清仓大甩卖,但这里有个误区:注销时的库存处理,核心不是卖出去,而是卖得合规。我见过更离谱的:一家做儿童玩具的厂子注销,老板为了回笼资金,把一批三无玩具(无3C认证、无厂名厂址、无合格证)通过批发市场低价卖了出去,结果有个孩子玩的时候零件脱落误食,家长一查,玩具是这家厂的,虽然厂子注销了,但老板作为法定代表人,被法院判赔了20万,还承担了刑事责任。

库存处理的质量监督,第一步就是身份核查:这批产品有没有合格证?有没有检测报告?有没有过保质期?有没有国家强制认证(比如3C、食品SC认证)?没有的,直接报废——别想着偷偷卖,现在市场监管大数据这么发达,随便扫个码就能查到源头,你敢卖,就敢被查。

去年我帮一家食品厂做注销,他们有5吨临期饼干,老板当时想:反正要注销了,低价卖给饲料厂吧,还能赚点运费。我赶紧拦住:这饼干虽然临期,但没变质,卖给饲料厂是浪费,能不能找慈善机构或者社区食堂,捐赠出去?老板一开始不同意:捐赠多麻烦,还要开证明。我跟他说:捐赠不是麻烦,是‘责任转移’。你通过正规渠道捐赠,接收方会签收,还会给你出个《捐赠物资质量确认书》,证明这批食品在捐赠时是合格的。这样既避免了浪费,又留下了合规记录,万一以后有人拿这批饼干做文章,你也有证据证明你尽到了质量责任。

后来老板采纳了我的建议,联系了当地慈善总会,饼干捐赠给了偏远地区的学校,还拿到了慈善总会盖章的确认书。注销后半年,有个学生家长在群里说孩子吃了饼干拉肚子,查了批次是捐赠的那批,找到慈善总会,确认是运输过程中包装破损导致的,跟生产方没关系。老板知道后跟我说:幸好当时没卖给饲料厂,不然这锅背定了。

库存处理的质量监督,本质是责任交接:要么合规报废(有处理记录),要么合规销售(有销售台账和合格证明),要么合规捐赠(有接收方确认)。别想着注销了就没人管,现在的商业环境,信用就是第二张身份证,你今天在质量上糊弄,明天就会在别处栽跟头。

注销后的售后尾巴:质量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

可能有人会说:公司都注销了,售后还管什么?这话大错特错。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一家做工业阀门的企业注销后,五年前卖的一批阀门在化工厂出了事故,导致泄漏,企业顺着采购记录找到了当时的销售负责人,虽然公司注销了,但负责人保留了生产记录和检测报告,确认是安装不当导致的阀门损坏,不是质量问题,才避免了巨额赔偿。但反过来,如果当时没留记录,企业一口咬定是阀门质量问题,那可就是死无对证了。

注销后的质量监督,核心是留痕和边界。留痕,就是保留关键的质量记录:比如产品的生产批次、检测报告、销售台账、安装说明书(如果是工业产品),这些记录不用保留太久,但至少要保留到产品合理使用寿命结束(比如食品保留到保质期后1年,工业产品保留到设计使用年限后2年)。边界,就是明确注销后的责任范围:如果是产品本身质量问题,即使公司注销,消费者依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追责(法人代表可能承担连带责任);但如果不是质量问题,比如使用不当、超过保质期,那企业就没有责任。

去年我帮一家做智能家居的企业做注销,老板有个顾虑:我们有些产品卖出去三年了,现在公司注销了,万一用户说产品不好用,找我们售后怎么办?我跟他说:你不用‘主动售后’,但得‘被动应诉’。比如,你可以把所有产品的售后政策、质量保证条款整理成《售后责任声明》,放在公司官网(注销前)公示,说明‘公司注销后,对于在质保期内的产品,用户可凭购买凭证联系原客服,我们将协助处理’——注意,是‘协助处理’,不是‘全权负责’。把客服的聊天记录、电话录音、维修记录都备份,这样万一有纠纷,你能证明自己尽到了售后义务。

后来这家公司注销后,确实有个用户说智能门锁坏了,在质保期内。客服联系到用户,发现是用户自己换了电池装反了导致的,就发了个安装视频给用户,问题解决了。用户还挺满意,说:虽然公司注销了,但售后还挺负责。你看,这就是留痕和边界的作用:既没给自己揽下无限责任,又维护了品牌口碑。

写在最后:注销不是终点,质量监督的终局思维

做这行十几年,我越来越觉得:质量监督不是运营期的事,而是全生命周期的事,哪怕公司注销了,质量监督的尾巴也得收好。有人说:都注销了,还折腾啥?我想反问一句:你创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赚快钱,还是为了做点能拿得出手的事?如果是为了后者,那注销时的质量监督,就是你给这段商业旅程画上的最后一个句号——这个句号,得圆,得干净,不能有错别字。

其实注销时的质量监督,没那么复杂。无非就是三件事:把库存捋清楚,把记录留下来,把责任分明白。别怕麻烦,麻烦的背后,是风险,也是体面。就像我常跟企业老板说的:你现在多花一周时间做质量清算,可能就少花一年时间打官司。

最后想问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的公司要注销,你希望别人提起它时,说这家公司虽然倒了,但产品靠谱,还是说这家公司注销前还卖过烂货?答案,其实就在你现在的选择里。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