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jpg)
下午三点,阳光透过律师事务所会议室的百叶窗,在深色会议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咖啡香,桌面上摊开的几份私募基金清算文件和商标注册证,暗示着今天的话题将围绕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后的商标权维护展开。访谈者小陈(财经媒体记者)与三位不同背景的访谈对象——知识产权律师王芳、前私募基金运营总监李磊、投资者代表张敏,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对话。
第一部分:专家视角——商标权是独立资产,不随主体注销自动灭失
小陈:王律师您好,今天想请教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后,商标权会跟着消失吗?很多从业者可能觉得公司都没了,商标还有什么用?
王芳(语速平稳,条理清晰):这个问题很典型,但答案是——不会自动消失。商标权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是独立的民事权利,和公司的主体资格是分离的。就像房子卖了,房产权不会跟着消失,而是需要办理过户。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只是经营主体没了,但商标专用权(比如XX私募的注册商标)依然存在,只是需要明确谁来管怎么管。
小陈:哦?那如果管理人注销前没处理商标,比如没转让也没注销,商标会一直存在吗?
王芳:这就涉及商标续展和商标局管理了。注册商标有效期是10年,期满前可以续展,每次续展也是10年。但如果管理人注销后,没人办理续展,商标会被注销;或者如果商标连续3年没有使用,也可能被他人申请撤销。更麻烦的是,如果清算组没及时处理商标,可能会被他人抢注——毕竟有些商标本身带有品牌价值,比如高瓴红杉这类知名私募商标,一旦被抢注,后续维权成本极高。
小陈:那清算组在注销过程中,对商标权具体要承担什么责任?
王芳:根据《公司法》和《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清算组的核心职责之一就是处理公司未了结的业务,清理债权债务。商标权作为未了结的无形资产,必须纳入清算范围。具体来说,有三个关键步骤:第一,评估商标价值——是闲置还是有价值?是否需要转让?第二,决定商标处置方式——是无偿转让给关联方?还是公开拍卖?或者直接注销?第三,办理过户或注销手续——如果转让,要签转让协议,向商标局申请核准;如果注销,要提交注销申请。如果清算组没做这些,导致商标流失,清算组成员可能要承担赔偿责任。
小陈:您刚才提到关联方转让,私募基金管理人通常有关联的基金公司、投顾公司,这种转让需要注意什么?
王芳:重点在于公允性和程序合规。比如,商标不能无偿低价转让给关联方,否则可能损害债权人利益——万一公司有债务,商标被低价转移,债权人可以主张转让无效。转让协议要明确对价、权利义务,最好找评估机构出具商标价值报告,避免后续纠纷。
小陈:听下来感觉商标权处理比想象中复杂,很多管理人可能忙于清算债务,忽略了商标?
王芳:是的,实践中90%的私募基金注销时,都只关注钱和资产,把商标当废纸处理了。但其实,私募商标往往承载着品牌信誉、客户资源,甚至未来借壳重生的可能。去年我们处理过一个案例,某私募注销后,商标被前员工抢注,后来公司重组时花了300万才赎回来——这就是典型的因小失大。
第二部分:从业者视角——血泪教训:注销时没管商标,差点让品牌‘死而复生’失败
小陈(切换场景:街角咖啡馆,轻音乐中):李总您好,听说您之前管理的私募基金去年注销了,当时商标是怎么处理的?有没有踩过坑?
李磊(语速较快,带点行业术语,偶尔叹气):哎,别提了,当时真是焦头烂额。公司因为备案被注销,清算组天天忙着找债权人、分资产,商标?谁顾得上啊!我们那个XX资本商标,用了5年,虽然不算大品牌,但在圈里有点知名度,客户都认。结果注销半年后,我们发现一个新成立的私募居然用了我们的商标,还发产品——当时气得我差点拍桌子!
小陈:您怎么发现的?新公司用了你们的商标,你们没告他们吗?
李磊:还是老客户提醒的,说你们公司不是注销了吗?怎么还有新产品?我们一查,商标局显示,商标早在我们注销前3个月,就被一个中间商抢注了!后来找律师才知道,清算组当时压根没提商标的事,也没在清算报告中列明无形资产,等于商标成了无主之物,被人钻了空子。
小陈:那后来怎么解决的?花了代价吗?
李磊:花了!而且是大代价。中间商开价200万,说这商标值这个价。我们本来想走撤销程序,证明我们之前一直在使用商标,但律师说,时间太久了,需要收集3年内的使用证据——宣传册、产品合同、网站截图……当时公司都注销了,这些资料哪找去?最后只能认栽,花了180万买回来。现在想想,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公司注销损失了,商标还差点死了。
小陈:如果让您重来一次,注销前会重点做什么?
李磊:三件事!第一,提前评估商标——注销前半年就找专业机构做评估,别等清算组来了才想起商标;第二,列明商标处置方案——清算报告里必须写商标拟转让给关联方XX公司,并且提前和关联方谈好价格、签好协议;第三,办完转让再注销!千万别急着注销公司,等商标转让核准通知书下来,再走注销流程,不然就像我们一样,商标成了孤儿。
小陈:您刚才提到关联方转让,如果私募基金和投顾公司不是同一主体,转让需要注意什么?
李磊:别搞左手倒右手的低价转让!我们当时就差点犯这错误,想把商标无偿给关联的投顾公司,律师直接拦住了:不行!如果公司有债务,债权人可以主张转让无效,认为你转移资产。最后我们找评估机构做了价值报告,按100万公允价转让,才过了工商和商标局的审核。
小陈:现在回头看,您觉得私募从业者对商标的认知最大的误区是什么?
李磊:误区就是商标是公司的附属品。其实商标是独立资产,甚至比有些实物资产还重要!私募行业靠信誉吃饭,商标就是信誉的载体。我们注销后,本来想用原品牌做新业务,结果商标差点没了,等于品牌归零——这才是最大的损失。
第三部分:受益者视角:投资者最怕品牌‘塌方’,商标保护就是保护我们的钱袋子
小陈(切换场景:投资者茶话会,环境轻松):张阿姨您好,您之前投资过一家私募基金,后来那家公司注销了,您当时有没有担心商标问题会影响您的投资?
张敏(语气直接,带点焦虑):担心?太担心了!我们这些小老百姓,买私募就认品牌——觉得大公司、老牌子靠谱。结果2022年,我们投的那家私募突然说注销,理由是监管政策调整。当时群里都炸锅了:钱怎么办?公司没了,找谁负责?更让我们慌的是,后来发现市场上冒出好多同款产品,都打着我们原来私募的旗号,说是原班人马打造——你说吓不吓人?万一这些是骗子,用我们原来的品牌骗钱,最后算在谁头上?
小陈:您怎么知道这些同款产品不是原公司做的?
张敏:原公司都注销了,哪来的原班人马?后来我们查了商标,发现商标被一家新公司注册了,但新公司和原公司一点关系都没有!律师说,这叫商标权属不清,一旦出事,我们投资者很难维权——毕竟商标已经不是原公司的了,我们只能找新商标持有人,但人家凭什么认我们的损失?
小陈:那当时原公司注销时,有没有跟投资者沟通商标的处理情况?
张敏:没提!清算公告里只说资产清算、债务清偿,一个字没提商标。我们后来去问清算组,人家说商标没价值,不用管。可我们投资者觉得,商标就是金字招牌,招牌没了,剩下的钱还能值多少?
小陈:您觉得商标对投资者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敏:意味着安全感啊!我们买私募,看的就是品牌背后的风控能力、历史业绩。如果商标被别人随便用,品牌就糊了——就像你买名牌包,结果发现是高仿,你还会相信这个牌子吗?当时我们好多投资者都想赎回,但产品还没到期,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等,天天提心吊胆。
小陈:如果当时原公司妥善处理了商标,比如转让给有资质的关联方,对投资者会有什么不同?
张敏:那至少我们心里有底啊!商标还在原体系里,说明品牌还在,业务还在延续,我们也不用担心骗子冒牌货。现在想想,商标不仅是公司的,更是投资者的——保护商标,就是保护我们的投资信心,保护我们的钱袋子。
访谈后商标权是私募退场时不能丢的最后一道防线
三个小时的访谈下来,小陈深刻感受到: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后的商标权维护,绝非小事,而是关乎品牌延续、投资者权益、行业信誉的关键战役。
从王律师的专业解读中,我们明确了商标权的独立性——它不随主体注销而自动灭失,但需要清算组主动纳入清算范围,通过评估、转让、续展等方式妥善安置;从李磊的血泪教训中,我们看到了实操中的认知盲区——很多管理人忙于债务清算,却忽略了商标这一无形资产,最终导致品牌流失、额外成本;从张敏的投资者视角中,我们体会到商标的情感价值——它是投资者信任的基石,品牌塌方带来的信心危机,可能比直接的经济损失更难弥补。
核心建议:
1. 提前规划:私募基金在启动注销程序前,应将商标权纳入清算优先事项,委托专业机构评估价值,制定处置方案;
2. 程序合规:清算组需在清算报告中列明商标权属及处置方式,转让时确保对价公允、手续完备,避免损害债权人或投资者利益;
3. 投资者关注:投资者可关注私募注销时的商标动态,若发现商标被不当处置,可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4. 行业警示:监管机构可考虑将商标权处置纳入私募基金注销清算的审查范围,避免重资产、轻无形的监管盲区。
正如王律师所言:私募行业‘有进有出’是常态,但‘退出’不等于‘消失’。商标权作为品牌的载体,妥善维护,才能让‘老品牌’在新时代焕发新生,让投资者的信任不被辜负。这或许是对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后商标权如何维护最好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