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我盯着电脑屏幕上注销申请已受理的回执,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桌角放着一杯已经凉透的咖啡,杯壁上凝结的水珠慢慢滑落,像极了这半个月来我帮客户张姐办理著作权注销证明时,那些被反复打碎又重新拼凑的希望。张姐是个体工商户,做平面设计的,去年决定关掉经营了十年的工作室,却在注销的最后一步——著作权证明办理上,卡了整整一个半月。这期间她跑了三次登记中心,每次都被告知再等等,直到第四次去,才终于拿到那张薄薄的证明。<
.jpg)
一、最初的困惑:为什么是一个半月?
第一次接触张姐的案子时,我并没太在意。个体工商户注销,涉及著作权(主要是她设计的LOGO、宣传画等)注销,流程无非是提交材料、审核、出证明,按照《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说法,登记机构应当自受理登记申请之日起30日内完成审查,30天,差不多一个月,张姐说一个半月,虽然长了点,但也在合理延迟范围内吧?
我甚至一度认为,问题可能出在张姐自己身上。第一次去,她漏了委托书原件;第二次,著作权登记号和营业执照上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对不上;第三次,材料没问题了,但经办人说系统里显示你的登记状态异常,需要联系原登记机关核实。每次她从登记中心回来,都带着一脸疲惫和困惑:明明材料都齐了,为什么还要等?
直到第四次,我跟着她一起去。登记中心的柜台前,排着七八个人,都是来办各种证明的。经办人是个中年男人,语速很快,带着明显的职业倦怠:材料齐了也得排队,前面还有12个案子,每个案子平均审3天,你算算?他顿了顿,指了指墙上的流程图,受理、初审、复审、出证,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要留痕,出了问题要追责,谁敢快?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半月或许不是个例,而是某种常态。张姐的案子不算复杂,但依然卡在了流程的缝隙里。我开始怀疑:我们习以为常的30个工作日,到底是效率的底线,还是拖延的借口?
二、深入思考:当程序正义遇上效率焦虑
我曾一度认为,行政程序的繁琐是为了严谨,是为了防止权利滥用,保护公共利益。比如著作权注销,涉及无形资产的灭失,审核慢一点,总比出错好。就像《行政许可法》里说的,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而公正往往需要时间来保证。
但张姐的案子让我开始动摇。她设计的LOGO,是她十年心血,注销是因为工作室关停,不再需要商用,不存在权利滥用的风险;审核的材料里,营业执照注销证明、著作权登记证书、身份证复印件,清清楚楚,一目了然。为什么还要初审、复审、出证三个环节层层卡壳?每个环节都要留痕,每个环节都要负责人签字,这些程序真的在保障公正,还是在制造不必要的等待?
我在《行政效率与公共服务》一书中读到过一句话:行政程序的过度设计,往往会成为公共服务的‘隐形门槛’。 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他们的注销、退出,本应是市场新陈代谢的正常环节。但一张著作权注销证明,就能让这个过程拖上一个半月,甚至更久。这种慢,真的合理吗?
更让我困惑的是,为什么同样的证明,在不同地方办理,时间差异巨大?我在网上查过,有的地方承诺5个工作日内办结,有的地方却要1个月以上。难道效率还和地域、经办人有关?这背后,到底是制度设计的差异,还是执行层面的随意?
我开始反思:我们是不是把程序正义和效率对立起来了?认为慢就等于严谨,快就等于草率?但张姐的例子告诉我,当程序繁琐到让普通人失去耐心,当等待成为常态,程序正义本身就可能失去意义——因为权利人可能因为等不起,而放弃本该属于他们的权利。就像张姐说的:我等了一个半月,每天都要担心工商局那边会不会因为我没拿到证明,而影响注销。这期间,我连新的工作都不敢接,怕有人说我‘个体户还没注销,还在经营’。这种效率焦虑,正在消解个体工商户对公共服务的信任。
三、矛盾与质疑:当传统做法遇上数字时代
在帮张姐办证明的过程中,我接触了很多登记中心的老员工。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数字化持保留态度。有一次,我提出能不能线上提交材料,减少跑腿次数,一位大姐笑着说:小伙子,线上提交更慢!系统里要上传扫描件,还要等人工审核,有时候系统还卡顿,还不如直接来交纸质材料,当场就能看出问题。
我曾一度认为,这是传统做法的惯性思维,是不与时俱进的表现。但后来我发现,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线上办理需要各部门数据共享,需要系统对接,需要安全保障,这些都需要时间和成本。而很多地方的登记系统,还是十年前的版本,别说和著作权登记系统对接,就连和市场监管的系统,都只是单向查询。
矛盾就在这里:我们喊着放管服改革,喊着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但现实中,数据壁垒依然存在,系统对接依然滞后。就像张姐的案子,她的营业执照信息在市场监管系统里显示已注销,但著作权登记系统里还是正常状态,两个系统不互通,登记中心只能人工去核实,这一核实,就是好几天。
我开始怀疑:我们是不是把数字化当成了政绩工程,而不是真正的便民工具?很多地方上线了一网通办平台,但功能形同虚设,群众还是要线下提交材料;宣传时说最多跑一次,但实际操作中,跑三次、五次是常态。这种数字形式主义,比传统繁琐更让人无奈。
我在《数字化时代的政府治理》一文中看到过观点:数字化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如果数字化不能真正减少群众的等待,不能提高办事效率,那它就失去了意义。就像张姐说的:我不管你用什么系统,我只希望我交了材料,能尽快拿到证明,别让我天天跑。
四、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是责任与信任
经过反复思考,我开始明白,个体工商户注销著作权证明办理耗时长的核心,不是材料问题,不是系统问题,而是责任与信任的问题。
登记中心的经办人为什么不敢快?因为他们怕出错。一旦出错,就可能面临追责。他们宁愿慢一点,也要稳一点。这种不出错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责任规避——通过延长审核时间,通过增加环节,来降低自己的风险。
但这种责任规避,代价是什么?是张姐这样的个体工商户,在漫长的等待中消耗的时间、精力和信任。他们不是刁民,他们只是想合法地退出市场,却因为行政系统的自我保护,而承受了不必要的负担。
我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责任,不是不出错,而是高效解决问题。真正的信任,不是群众相信政府不会出错,而是政府相信群众不会滥用权利。如果我们能建立容错机制,允许经办人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快速办理;如果我们能建立数据共享平台,让各部门信息实时互通;如果我们能建立监督问责机制,对超时办理进行追责,那么一个半月的等待,或许就能变成5个工作日。
就像财税领域的承诺制办理,纳税人签署承诺书后,税务机关可以先办后审,这种信任+监管的模式,不就大大提高了效率吗?著作权注销证明,为什么不能借鉴这种模式?只要材料齐全,权利人签署承诺书,证明可以先出,后续再通过数据共享核实,这样既能保障效率,又能防范风险。
五、未解的困惑:我们还能做得更好吗?
张姐的案子终于办完了,她拿到证明的那一刻,长长地舒了口气:总算结束了。 但我知道,这个结束,不是问题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
我依然有很多困惑:如果个体工商户的著作权是通过继承或转让获得的,注销证明的办理会不会更复杂?如果登记系统长期不更新,数字化改革会不会永远停留在口号层面?如果容错机制建立不起来,经办人的责任规避会不会一直存在?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知道,作为财税人员,我们不仅要帮客户解决眼前的证明问题,更要推动背后的制度优化。我们可以向监管部门反映基层的效率焦虑,可以建议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可以呼吁简化不必要的审核环节。
深夜的办公室很安静,窗外的路灯亮着,像一颗颗孤独的星星。我想起张姐说的:我关了工作室,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希望以后的人,不用像我一样,为了一个证明,等一个半月。
或许,这就是我们思考的意义——不是为了找到完美答案,而是为了让等待短一点,再短一点;让信任多一点,再多一点。因为我们知道,每一个个体工商户的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时间、他们的精力、他们的信任,都值得被尊重。
(全文约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