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注销潮下的租赁纠纷:某地法律援助仲裁合作机制显成效 <
.jpg)
近日,某市市场监管局与司法局联合发布《关于注销企业遗留租赁纠纷处理指引》,明确将法律援助+仲裁作为化解此类纠纷的核心路径。数据显示,2023年该市注销企业数量同比增长22%,其中涉及租赁摊位合同纠纷的占比达35%,较2022年上升15个百分点。就在上月,某食品公司注销后,商场方以合同未到期、租金未结清为由起诉原股东,市法律援助中心迅速介入,联合仲裁委组成专项团队,通过先调解后仲裁的方式,仅用20天便促成双方达成和解,为商场方追回租金12万元,为原股东避免了额外诉讼成本。这一案例成为当地注销企业租赁纠纷快速化解的标杆,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个人经验】从一头雾水到迎刃而解:我经手的一起摊位纠纷案
去年夏天,我接到了一个棘手的咨询——老张(化名)是我远房亲戚,三年前和朋友合伙开了家文创店,租了个商场摊位,签了五年合同。后来生意不好,公司注销时大家都觉得公司没了,合同也就算了,没做任何清算交接。结果今年商场找上门,说摊位空置了半年,要补缴租金+违约金共8万,不然起诉他和原合伙人。老张当时就懵了:公司都注销了,怎么还找我?
我带着老张找到市法律援助中心,一开始心里也没底:注销企业的合同纠纷,主体认定、责任划分都复杂,就像一团乱麻。但接待我们的李律师很淡定,说:别急,这类纠纷不是‘死结’,关键是找对‘拆线头’的人。中心很快启动了仲裁协作机制,指派我和商事仲裁员王姐、会计师刘哥组成临时团队。
王姐先带着我们调取了公司注销档案,发现清算报告里压根没提租赁合同的事——这踩了《公司法》的雷区!《公司法》规定,清算组应当处理公司未了结的业务,租赁合同属于未了结业务,必须明确处理方式,否则清算组成员要承担连带责任。刘哥则梳理了公司账目,确认注销前账户余额刚好够支付租金,但被原股东们分掉了。
你看,就像搬家时没跟房东打招呼就退租,钥匙一扔就走人,房东肯定不干。王姐打了个比方,公司注销不是‘甩包袱’,而是得把‘包袱’理清楚,该谁的谁担着。
接下来就是谈判。商场方一开始态度强硬,说要让老张他们血本无归。我们团队分工:我负责讲法律,把清算责任、合同主体延续性的条文摊开;刘哥算经济账,说现在和解只需赔8万,要是打官司,加上律师费、诉讼费,可能得12万还不一定能赢;王姐当润滑剂,劝商场方老张他们确实不懂法,但也不是恶意拖欠,能不能给个机会?
谈了三轮,商场方松了口:减免2万违约金,剩余6万分期支付。老张签协议时手还在抖,说:本来以为要倾家荡产,没想到还能解决。这事儿让我明白,注销企业的租赁纠纷,看似公司没了没人管,其实只要找对法律援助和仲裁团队,就像迷路时有了导航,再复杂的路也能走通。
【专家视角】清算合规是防火墙,仲裁效率是加速器
针对注销企业租赁纠纷高发问题,我们采访了某大学法学院教授陈明。他指出:这类纠纷的核心症结在于企业注销时的‘程序瑕疵’。很多创业者认为‘注销=结束’,却不知道清算阶段对未了结合同的处理是法定义务。根据《民法典》第967条,租赁合同是继续性合同,公司注销并不必然导致合同终止,清算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或协商解除,否则原股东可能因‘未依法清算’承担连带责任。
数据更能说明问题:某法律援助中心2023年受理的124起注销企业租赁纠纷中,83%存在清算报告未提及租赁合同的问题;而通过仲裁解决的案件,平均处理时长为35天,比诉讼快60%,且调解率达72%,远高于普通民事纠纷的45%。这印证了仲裁+法律援助模式的高效性——仲裁一裁终局、程序灵活,法律援助则能帮弱势群体(如原股东、小微企业)降低维权成本,两者结合就像双引擎,推动纠纷快速化解。
【读者问答】关于注销公司租赁纠纷,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Q1:公司注销了,商场还能找我赔钱吗?
A:分情况!如果公司注销时依法清算,将租赁合同处理清楚了(比如支付了违约金、与商场解约),那你作为股东就不用再负责;但如果清算时没处理,或者清算组故意隐瞒,那你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就像老张的案子,公司注销时租金没结清、合同没解除,清算组成员(原股东)就得背锅。
Q2:我没参与公司实际经营,也要负责吗?
A:不一定!关键看你是不是清算义务人。根据《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义务人是股东,如果你只是挂名股东,没参与清算、没分财产,能提供证据,可能不用担责。但如果你参与了清算或分了钱,就得举证自己尽到了清算义务,否则推定你没尽到。
Q3:找法律援助需要什么条件?花钱吗?
A:简单说,就是经济困难+符合援助范围。比如老张这种小微企业主,注销后突然被索赔,确实没钱请律师,就能申请。法律援助是免费的,由政府买单,包括咨询、代写材料、代理仲裁/诉讼等。不过你得提供低保证明、失业证明,或者街道开的经济困难证明。
【反思与展望】让纠纷化解前置化,比事后救济更重要
处理老张的案子后,我一直在想:这些纠纷能不能少发生点?现在很多创业者对公司注销的认知还停留在跑个流程、注销营业执照,根本不知道清算阶段的法律风险。其实,注销前的清算就像体检,得把未了结业务这块病灶切掉,才能避免病发。
未来,我希望看到更多预防性措施:比如市场监管部门在注销审核时,强制要求企业提供租赁合同处理证明;法律援助中心能走进园区、社区,给创业者讲讲注销那些坑;仲裁委能不能推出注销企业纠纷绿色通道,快立、快审、快调?
毕竟,最好的纠纷化解,是让纠纷不发生。而法律援助和仲裁团队,不仅要做救火队员,更要当防火员——这,才是我们法律人该有的温度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