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跨境电商圈摸爬滚打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企业起高楼,也见过不少楼塌了。有些老板注销公司时,最关心的是税务怎么清算、员工怎么遣散,却唯独忘了问一句:咱们的品牌,在海外市场到底算个啥?这问题听着有点扎心,但现实就是——很多跨境电商企业死得稀里糊涂,连带着自己辛苦打下的品牌定位,也跟着一起人间蒸发,白白浪费了那些年烧钱、烧时间积累的市场认知。<
.jpg)
我常说,品牌海外市场定位不是公司财报上的数字,但它比数字更活。它可能是亚马逊上某个listing积累的几千条好评,是TikTok上某个标签下的百万播放,是欧洲消费者提到性价比户外装备时,脑子里闪过的那个中国品牌名。公司注销了,这些活资产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可惜,还可能留下法律风险——比如商标被抢注、库存积压成山、甚至老用户找上门来骂你跑路。今天我想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聊聊企业注销时,品牌海外市场定位到底该怎么处理。这事儿没标准答案,但至少能让你少走点弯路。
先别急着断舍离,品牌资产得盘清楚
我第一次意识到这个问题,是2019年经手的一个家居品牌注销项目。那老板是个狠人,公司现金流断了,直接宣布解散,让我帮忙处理海外尾货。我问他:商标怎么办?独立站还有几千粉丝呢?他摆摆手:注销了注销了,谁要谁拿走,送人都没人要。
结果呢?我们团队在清点仓库时发现,这个品牌在德国亚马逊的厨房收纳品类里,长期稳定在BSR前50,用户评价里全是比宜家还实用设计很懂小户型。更扎心的是,独立站后台有3000多封德国用户的邮件,写着什么时候上新新款?能不能定制尺寸?这些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品牌资产啊!最后我们只能把这些库存半价清给当地一个杂牌商,人家拿到手后,换个标签继续卖,价格还比我们原来高20%。老板知道后捶胸顿足:早知道这样,我哪怕少亏点,也得把品牌处理明白。
这件事给我敲了警钟:注销企业前,第一步不是急着断舍离,而是给品牌海外市场定位做一次全面体检。你得搞清楚三件事:你的品牌在海外市场到底值钱在哪里?目标用户是谁?还有哪些尾巴没收拾干净?
具体怎么盘?我一般会带着团队做三张表:
第一张叫品牌认知度表。去Google Trends看看过去三年品牌关键词的搜索量,翻翻Facebook、Instagram上的粉丝画像和互动数据,问问合作的海外KOL你们粉丝提到这个品牌时,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个做3C配件的老板跟我说,他一直以为自己的品牌是科技感,结果用户调研显示,欧洲消费者记住的居然是粉色充电线很好看——这就是定位认知偏差,不盘清楚,后面处理起来全是坑。
第二张叫知识产权清单。商标(目标市场注册了没?类别全不全?)、专利(外观专利、实用新型有没有过期?)、版权(网站文案、产品图片有没有登记?)。我见过更惨的,公司注销后商标没人续展,被竞争对注,反过来告他侵权,最后只能赔钱和解。这些硬资产必须提前盘点,该续的续,该转的转,别留法律雷区。
第三张叫市场遗留问题清单。未完结的售后订单怎么办?仓库里的尾货怎么处理?合作的分销商、供应商有没有未结清的货款?这些问题看似和品牌定位无关,但处理不好,品牌口碑就会一夜崩塌。比如有个做服装的品牌,注销时没处理好尾款结算,越南供应商把货卖到了非洲黑市,结果中国廉价货的标签反而贴在了自己品牌上——你说冤不冤?
市场遗留问题别留尾巴,品牌口碑得善后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公司都要注销了,谁还管口碑啊?大错特错!品牌口碑是品牌的灵魂,就算公司没了,这个魂还在飘着,处理不好就是鬼故事。
我去年帮一个做户外装备的品牌处理过这事。老板是国内最早一批做轻量化露营的,在北美市场小有名气,但后来因为供应链问题撑不下去,决定注销。最头疼的是,他们有一批充气帐篷因为材料问题,在加拿大有30多个用户投诉漏气,售后团队已经解散了,用户还在亚马逊上留差评,甚至联系当地媒体曝光。
我们当时紧急开了个会,决定两步走:第一步,成立临时善后小组,把原来的客服、品控人员临时请回来,专门处理这30多个投诉。该换货换货,该退款退款,甚至给每个受影响用户寄了品牌周边(虽然公司要注销,但周边存货还在)。有个用户收到退款后,特意发邮件说:没想到快倒闭的公司还这么负责,会记住这个品牌。第二步,在独立站和亚马逊首页发公告,明确说明公司注销原因,以及善后联系方式,承诺所有售后问题都会处理到底。虽然公告最后会删,但至少让用户知道:我们没有跑路,只是暂时告别。
说实话,当时老板不理解,说都注销了还花这冤枉钱。我跟他算了一笔账:这30个投诉,如果不管,差评会持续影响亚马逊算法,以后就算有其他公司买这个品牌,listing也起不来;而且北美用户维权意识强,搞不好会集体诉讼,最后赔的钱比善后成本高10倍。后来他听了我的,花了5万块处理售后,结果没想到,半年后有个美国户外用品公司联系我们,说看中你们品牌的用户口碑,想买断北美市场的商标和库存——这5万块,不仅买来了口碑,还意外盘活了品牌资产。
所以啊,注销时的品牌口碑善后,不是花钱消灾,是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你永远不知道,今天你善待的这些海外用户,明天会不会成为你下一个品牌的种子用户;你今天处理的这些遗留问题,会不会让某个潜在买家,愿意为你的品牌多付一点钱。
注销不是终点,品牌价值的二次呼吸
聊了这么多盘点和善后,最想跟大家说的是:品牌海外市场定位这东西,从来不是公司注销的终点,它完全可以有二次呼吸。我见过太多死而复生的品牌,有的换了赛道,有的换了东家,但核心的定位价值还在。
有个案例我印象特别深。2020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跨境电商,因为疫情物流成本暴涨,不得不注销。他们的品牌主打环保材质婴儿餐具,在欧洲市场积累了不错的口碑,尤其是德国妈妈,认准他们家的BPA-free标识。注销时老板本来想放弃,我劝他:不如试试把品牌‘拆解’卖掉?
最后我们做了三件事:
第一,把环保材质这个核心定位打包,卖给了国内一家做成人餐具的厂家,他们想拓展欧洲市场,但没品牌认知,花80万买下了这个定位的使用权,还接手了部分库存。
第二,把独立站的用户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和TikTok账号卖给了做母婴KOL的公司,账号里有5万德国精准粉丝,对方接手后继续发内容,转化率居然比从0开始做高了3倍。
第三,商标呢?老板自己留着了,说万一以后东山再起呢?现在他偶尔还会用这个商标,在国内的跨境电商平台卖小众母婴用品,虽然规模不大,但每年能带来几十万净利润——这就是品牌定位的复利。
不是所有品牌都能这么幸运。有些品牌定位模糊,比如我见过一个做万能充的,十年前在非洲卖得火,但定位就是便宜,没技术含量,没用户粘性,公司注销时,库存只能当废品卖,商标白送人都没人要。这让我反思:平时不注重品牌定位的积累,注销时再怎么折腾,也是回天乏术。与其等到注销时亡羊补牢,不如在经营时就扎扎实实把品牌定位做深——哪怕你做的是白牌,也要让海外用户记住你便宜且靠谱,或者质量比同行好一点。
说到底,处理注销时的品牌海外市场定位,考验的不是术,而是道。是对品牌的敬畏,是对用户的负责,是对商业价值的尊重。公司可以注销,但品牌定位背后凝结的用户认知、市场信任、文化认同,这些软资产一旦被激活,往往能创造意想不到的价值。
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不得不注销自己的跨境电商企业,你会选择让品牌随公司一起消失,还是想办法给它找个新归宿?毕竟,一个好的品牌定位,从来不是公司的附属品,它更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或许换一个赛道,换一个主人,它就能继续发光发热。你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