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事儿,就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人走到终点,有人中途下车。最近帮几个朋友处理公司注销,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大家忙着清算银行账户、处理税务问题、注销营业执照,却总把著作权这档子事儿,当成边角料随手一扔。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没太在意,直到前阵子遇到老李,才明白这边角料里,可能藏着金疙瘩。<
.jpg)
老李的团队去年注销了一家设计公司,清算时堆了一堆旧硬盘,里面全是2018年到2020年的设计稿、LOGO方案、插画作品。当时大家都觉得公司都没了,这些旧东西留着干嘛,差点当废品卖了。还是会计阿姨提醒:这些稿子是不是有版权啊?老李半信半疑,翻出来一看,发现有个给某奶茶店做的LOGO,虽然合作没持续,但当时签的合同里明确写着著作权归公司所有。更巧的是,最近他在某电商平台刷到一家新店,用的LOGO跟他们当年设计的几乎一模一样,连配色都没改。老李当时就愣了:我们公司都注销两年了,这也能被用?
注销≠著作权消失,别让糊涂账变成亏心事
其实很多人跟老李一样,有个误区:公司注销了,著作权就跟着没了。但事实上,著作权是无形的财产权,不会因为公司注销自动消失,反而可能变成无主财产,更容易被捡漏。你想想,如果注销前没把著作权的归属理清楚,就像把钥匙扔了,却没锁门,谁都能进来拿点东西。
之前还听说过一个案例:某科技公司注销前,开发了一款内部管理软件,没申请软件著作权,也没明确归属。结果公司注销后,几个原员工把软件改了改名字,挂到网上卖,赚了不少钱。原股东知道后想维权,却发现连著作权人是谁都说不清——公司已经注销,员工说是我们开发的,公司方说软件属于公司资产,最后闹得不可开交,只能不了了之。说白了,注销前不把著作权这事儿捋顺,就像种了地却忘了收庄稼,眼睁睁看着别人把果实摘走。
注销后想维权?先搞懂这3个关键问题
那公司注销后,著作权到底归谁?被侵权了又该怎么办?其实没那么复杂,先搞清楚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著作权在注销前属于公司资产还是个人?如果是员工在职期间创作的作品,比如设计方案、代码、文章,只要没特别约定,著作权一般属于公司(职务作品)。如果是创始人自己独立创作的,比如个人写的书、画的画,那可能属于个人。这个得看当时的合同、创作记录,不能想当然。
第二个问题:注销时有没有著作权清算方案?很多公司在注销时,只关注资产清算,比如银行存款、固定资产,却忘了著作权也是无形资产。其实应该在清算方案里明确:哪些著作权需要转移给股东?哪些需要注销?哪些可以保留?就像老李的公司,如果在注销时把LOGO著作权的归属写进清算协议,转移给原股东,后来维权时就有了主心骨。
第三个问题:被侵权了,谁来告?如果著作权已经转移给股东,那股东就可以作为权利人去维权;如果没转移,也没注销,那原公司清算组可以作为诉讼主体;如果都没弄清楚,那就麻烦了——可能需要找法院指定清算义务人,费时费力还不一定有结果。
其实公司注销不是终点,而是断舍离的开始——扔掉没用的东西,留下真正有价值的。而著作权,往往就是那些看似没用,实则珍贵的东西。上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在注销服务中,见过太多创业者因为忽略著作权,最后吃了哑巴亏。我们常说注销要干净,但干净不是一刀切,而是把该理的权属、该留的证据、该防的风险,都提前安排好。比如帮客户梳理在职期间的作品清单,明确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在清算方案里加入无形资产处置条款,避免后续纠纷;甚至提前规划,如果作品有潜在价值,建议先做著作权登记,给未来的维权留个底。毕竟,创业不易,别让注销时的疏忽,变成多年后的遗憾。保护好这些无形的资产,才是对过去努力的最好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