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某科技公司注销引关注:百名员工权益保障成行业样本 <
.jpg)
昨日,某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某科公司)正式向市场监管部门提交注销登记申请。这家曾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创业公司,因融资未达预期启动清算程序,其涉及的120名员工权益保障方案引发行业热议。记者注意到,某科公司在公告中明确优先结清工资、足额支付经济补偿金,并成立专项工作小组对接员工诉求,成为近期企业注销中处理劳动关系的正面案例。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约有15万家企业注销,其中因员工权益处置不当引发的劳动纠纷占比达32%,如何让退出不变成甩包袱,成为企业合规注销的必答题。
我曾亲手送别一家公司:那些与员工掰扯权益的日子
说实话,处理公司注销时的员工问题,就像一场拆弹——既要快,又要稳,还得有人情味。2022年,我所在的那家小型文创公司因疫情冲击资金链断裂,不得不启动注销程序。当时团队有28名员工,从启动到完成清算,整整走了6个月,而最让我辗转反侧的,就是如何让兄弟们体面离开。
记得第一次开全体大会时,空气像凝固的水泥。老板红着眼圈说对不住,底下员工有的低头沉默,有的小声议论补偿怎么算社保怎么办。作为HR,我站在台上,手心全是汗——我知道,接下来每一句话都可能点燃情绪。
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坎,是经济补偿金计算标准。有老员工拍桌子:我在公司干了5年,凭什么按平均工资算?我明明拿的是高绩效!还有刚生完二胎的姐姐,急得声音发颤:我的生育津贴还没领,公司注销了怎么办?那段时间,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凌晨都有员工发微信来问姐,我的补偿金能下个月到账吗?
后来我们想了个笨办法:把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记录全部摊在会议室桌上,逐个员工核对工龄、工资基数,甚至用不同颜色的笔标注未休年假加班费奖金等项目。有个程序员小哥,之前总觉得公司抠门,看到我们连他去年加班的3顿外卖补贴都算进补偿金时,红着眼眶说了句谢谢。这个过程就像拆毛衣,虽然慢,但每一针都要理顺,不能漏掉一根线。
最棘手的是工伤员工的后续保障。有个设计师在项目冲刺时摔伤了手腕,鉴定为十级伤残。公司注销后,他的伤残津贴谁来发?我们跑了三趟人社局,咨询了两位律师,最终决定:从公司清算财产中优先预留一笔专项赔偿金,按月打到他的账户,直到法定退休年龄。虽然这意味着公司清算款要少分一点给股东,但老板说:人不能倒在地上,我们再难,也不能让兄弟们流血又流泪。
专家观点:合规是底线,温度是加分项
企业注销中的员工权益问题,本质是契约精神的延续。北京某律所劳动法专业律师李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很多企业认为注销了就一了百了,却忽视了《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决定提前解散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据他团队统计,2023年受理的劳动纠纷案件中,因企业注销时未足额支付补偿金的占比高达68%,其中超三成员工通过仲裁或诉讼追回了权益。
人社部2023年《企业注销中劳动权益保障报告》也给出数据支撑:约65%的劳动纠纷源于程序不透明,比如未提前30日向工会或全体员工说明情况;28%因补偿计算错误,尤其是对月工资的定义(是否包含奖金、津贴等)。报告强调,合规注销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企业声誉的最后一公里——处理得好,员工可能成为前员工联盟,未来仍有合作可能;处理不好,负面口碑可能让创始人在行业里抬不起头。
读者最关心的5个问题,一次性说清楚
Q1:公司注销,工资必须在什么时候结清?
A:必须立即结清!《工资支付暂行规定》明确,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必须一次性付清劳动者工资。实践中最好在解除劳动合同当日或3个工作日内完成转账,拖一天就可能算拖欠工资,员工可以去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Q2:经济补偿金的N+1到底怎么算?N是工龄,1是什么?
A:N是员工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算,不满六个月的按半个月算);+1是代通知金,只有在公司未提前30日书面通知解除劳动合同时才需要支付。比如小王工作了3年,月工资8000元,公司提前30天通知他注销,补偿就是3×8000=24000元;如果没提前通知,就是3×8000+8000=32000元。
Q3:未休的年假、加班费、奖金怎么算?
A:这些都要折现!未休年假按日工资的300%支付(其中包含用人单位支付的正常工资);加班费按工作日150%、休息日200%、法定节假日300%的标准算;奖金如果劳动合同或公司制度有约定(比如年终奖按出勤比例发放),就要按约定执行,没有约定的可以协商,但建议按最近12个月的平均奖金计算,避免纠纷。
Q4:工伤员工的权益怎么保障?一次性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医疗补助金谁出?
A:工伤员工的老伤不能忘!如果工伤员工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解除,公司要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承担),同时社保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如果公司已缴纳工伤保险)。如果公司注销,清算财产要优先预留这两笔费用,否则员工可以要求股东在未清偿范围内承担责任。
Q5:社保和公积金没缴满,怎么办?
A:社保和公积金是底线。公司注销前,必须为员工办理社保减员和公积金封存,欠缴的部分要补齐。如果员工以个人身份继续缴纳社保,可以凭公司开具的缴费凭证办理转移;公积金余额可以提取,需要提供身份证、解除劳动合同证明等材料。
反思与展望:注销不该是终点,而该是责任的句号
处理完那家文创公司的注销事宜后,我常常想:企业就像一棵树,春天发芽,夏天繁茂,秋天落叶时,也该把养分还给滋养它的大地。员工权益,从来不是成本,而是企业一路走来的人情债。
现在很多创业者谈注销色变,怕麻烦、怕纠纷,其实只要提前规划、合规操作,完全可以把告别变成一次双向奔赴。比如在决定注销时,先成立员工权益保障小组,提前3个月启动沟通;把补偿方案、清算流程公示在员工群里,用透明换信任;甚至可以像我们当时那样,帮员工对接新工作、写推荐信——这些额外动作,看似增加了工作量,却能让员工记住这家公司虽然倒了,但人没坏。
未来,希望更多企业把员工权益保障写入注销流程的必选项,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出台更细化的指引,比如清算财产中员工补偿的优先级顺序专项赔偿金的管理办法。毕竟,商业世界瞬息万变,但以人为本的温度,永远是最珍贵的品牌资产。
注销不是结束,而是对如何做企业的最后一次回答。愿每一个退出市场的企业,都能给员工留下一句谢谢你,辛苦了,而不是对不起,不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