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做了快十年招商,见过太多企业从落地生根到花开花落。这几年经济环境变化快,不少企业选择注销退出,但每次和企业家聊起注销,总绕不开一个老大难——供应商货款怎么处理?说实话,这事儿比招商谈项目还磨人,稍有不慎,税务清算、审计评估一堆麻烦就找上门。我常说,企业注销就像搬家,东西没收拾干净,新地方住不踏实;供应商货款就是旧家具,处理不好,搬家公司(也就是税务局和审计)肯定给你挑刺。<
.jpg)
记得2021年临港有个做跨境电商的初创公司,老板是个90后,脑子活,项目落地时风风火火,结果受疫情影响撑不住,决定注销。当时他找到我,一脸轻松:张哥,公司账上没钱,供应商就几家,货款拖拖就过去了,注销应该不难吧?我听完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小子明显没把货款当回事儿。结果不出所料,税务清算时,有一家深圳的供应商拿着合同和催款函找上门,说公司还欠着80万货款没付。老板当时就懵了:不可能啊,那批货有质量问题,我们早就拒收了!可问题在于,他既没给供应商发正式的拒收函,也没保留物流拒收的证据,审计那边直接认定为无法支付的应付款项,得并入企业所得缴税。80万的货款,愣是让他多缴了20万的税,最后还搭进去十几万和解费。老板后来拉着我说:张哥,早知道这么麻烦,当初哪怕多花点时间把货款捋清楚,也不至于现在亏这么多。
这件事给我敲了个警钟:注销前,供应商货款的前世今生必须盘得明明白白。哪些是已付清的,哪些是未付的,哪些有争议,哪些可能成为坏账,都得一笔笔记下来。我后来总结了个三步法:第一步,拉出所有供应商清单,逐笔核对合同、付款记录、物流签收单;第二步,对有争议的货款,赶紧和供应商沟通,哪怕是发个书面函确认争议点,也好过死无对证;第三步,预估可能无法收回的货款,提前和审计、税务沟通,看能不能认定为坏账损失。别小看这几步,我见过太多企业主觉得公司都要注销了,谁还顾得上这些,结果就是小问题拖成烦,最后多花钱、费时间,还落下一身埋怨。
税务清算审计里的坑与悟:货款处理如何影响清算结果
说到税务清算审计,很多企业主都觉得是走过场,反正公司都要没了,账目差不多就行。大错特错!我在临港接触的注销案例里,至少有60%的麻烦都出在货款处理和审计评估上。审计师可不是吃素的,他们翻账比咱们招商查项目资料还细,每一笔应付账款都要查三性——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
去年有个做智能制造的企业,临港的专精特新企业,注销时请了家本地事务所做审计。审计师发现,公司账上有笔150万的货款挂了两年,供应商是家外地小公司,既没发票,也没付款记录。老板解释说:这是去年采购的备件,供应商说发票要下个月才开,结果公司突然决定注销,就一直挂着了。审计师当场就笑了:备件都用了两年,发票还没开?这不符合常理啊。后来一查,发现这150万其实是老板通过供应商走账,套取公司资金用于个人消费。这下好了,不仅150万全部认定为股东分红,还得补缴20%的个人所得税,加上滞纳金,老板多掏了近50万。我当时问他:你早干嘛去了?非得注销了才玩这种‘小聪明’?他脸通红,说:总觉得公司注销了,账目就没人查了……
这件事让我悟出一个道理:货款处理的核心是合规,不是省钱。税务清算审计时,应付账款的真实性是重中之重。如果是正常采购,哪怕没付款,只要有合同、物流单、验收单,审计一般都能认可;但如果是虚增货款、套取资金,或者为了避税少开发票,那绝对是雷区,轻则补税罚款,重则可能涉及刑事责任。我见过最惨的一个企业,注销时为了少缴税,故意把几笔应付账款抹掉,结果被审计认定为隐匿收入,不仅补了税,还被列入了税务黑名单,法人代表三年内不能再注册新公司,在临港的招商圈里都传开了,谁还敢跟他合作?
不过也不是所有货款处理都会踩坑。去年有个做生物医药的企业,注销时有一笔200万的货款和供应商有争议,对方坚持说货已交付,企业说质量不达标。我建议他们别硬扛,赶紧找第三方机构做质量检测,同时和供应商协商,要么降价支付,要么通过法院调解。最后双方各退一步,企业支付120万,供应商出具了货款结清证明。审计时,因为有完整的协商记录、检测报告和法律文书,这笔货款被顺利认定为正常经营支出,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少缴了30多万。老板后来特意给我打电话:张哥,多亏你提醒,不然我们又要多花冤枉钱了!
说实话,每次帮企业处理注销货款,我都像在拆弹,稍有不慎就爆炸。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对税务清算审计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找茬,而是帮企业兜底。只有把货款处理合规了,企业才能干净地退出,创始人也能体面地开始新的征程。
临港招商视角:从善后看企业注销的最后一公里
在临港招商这么多年,我常说一句话:招商不只是‘引进来’,更要‘服务好’和‘送一程’。企业注销,其实就是送一程里最考验服务能力的环节。很多企业主觉得,注销就是关门大吉,但在我看来,注销时的供应商货款处理、税务清算审计,恰恰能体现一个地区的营商环境——是一锤子买卖,还是长期主义?
临港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产业新区,落地企业多,类型杂,从跨境电商到智能制造,从生物医药到新能源,注销时的货款问题也五花八门。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一家新能源材料企业,因为技术路线调整决定注销,账上欠着十几家供应商的货款,总额超过500万。其中几家是临港本地的中小微企业,老板们急得团团转:钱要不回来,我们工人工资都发不出了!我当时就协调了招商部门、法律援助中心和税务所,组织了一场货款协调会。一方面,帮注销企业梳理供应商清单,区分有争议和无争议的货款;和本地供应商沟通,看能不能分期付款,或者用企业剩余的设备抵债。折腾了一个多月,大部分货款都解决了,本地供应商拿到了80%的现金,剩下的20%签订了分期协议。有个本地老板拉着我的手说:张哥,本来以为临港的招商就是‘拉项目’,没想到企业注销了还这么帮我们,以后有朋友想来临港,我肯定第一个推荐!
这件事让我很感慨:企业注销时的善后,看似是企业的私事,实则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如果企业注销时,货款拖欠、税务麻烦不断,供应商对临港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反之,如果政府能主动搭台、协调服务,让企业退得体面,供应商收得安心,那临港的口碑自然会越来越好。我后来在招商会上经常说:我们不仅要让企业‘进得来’,更要让企业‘留得住、退得好’,这样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话说回来,临港的招商团队也不是万能的。有些企业注销时,货款问题涉及跨省甚至跨国供应商,协调起来难度很大。比如今年有个做跨境电商的企业,欠了广东一家供应商的货款,对方坚持要全款,否则就起诉。我们多次沟通无果,最后只能建议企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也让我意识到:注销服务需要更专业的团队,比如引入专业的法律、税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注销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写在最后: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诚信的起点
做了这么多年的临港招商,见过太多企业的兴衰起落。但无论企业规模大小,行业如何,注销时的供应商货款处理,始终是绕不开的必修课。我常常想,企业注销就像一场毕业典礼,货款处理就是毕业前的最后一门考试,考的是企业的诚信,考的是创始人的责任。
其实,从税务清算审计的角度看,供应商货款的处理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税务风险,更关系到整个市场的信用体系。如果企业注销时随意拖欠货款,甚至通过虚增货款、套取资金等手段浑水摸鱼,那受损的不仅仅是供应商,更是整个市场的信任基础。而临港作为上海的创新高地,需要的正是这种诚信为本的企业生态。
每次有企业找我咨询注销,我都会先问他们:供应商货款都捋清楚了吗?如果他们支支吾吾,我就会把当年的跨境电商案例智能制造套账案例讲给他们听,告诉他们: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诚信的起点。你留给临港的,是麻烦还是口碑,可能就取决于这笔货款的处理。
想问所有准备注销的企业主一个问题:当你的企业选择退出时,你愿意用一笔不清不楚的货款,换取一时的省事,还是愿意用一次合规透明的清算,为自己和企业的未来,留下一份干净的信用?毕竟,在临港这片热土上,诚信,才是最宝贵的招商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