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注销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该如何收尾?——专访资深财税专家陈建国<
.jpg)
【现场描述】
深秋的午后,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信达财税咨询的办公室里切割出明暗交错的光斑。陈建国坐在宽大的红木办公桌后,手里摩挲着一枚磨得发亮的铜质算盘——这是他从业25年的老伙计。他身着一件深灰色夹克,领带松垮地挂在脖子上,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嘴角总挂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像极了邻家大爷,却没人敢小觑这位前税务局稽查科科长、如今处理过上千家企业复杂注销案件的财税活字典。
来,先喝杯茶,我泡的普洱,年份够,够劲儿。他起身从茶柜里掏出一个紫砂壶,茶香瞬间漫开。当记者提到企业注销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处理这个话题时,他刚端起的茶杯停在半空,眉头轻轻一蹙:这个事儿啊,得掰扯清楚——太多企业栽在这儿了,觉得'注销就完事儿',殊不知这'收尾'没做好,后患无穷。\
问题一:企业注销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这种收尾文件,是不是直接扔了就行?
扔?陈建国啪地放下茶杯,笑出声来,那不是扔文件,那是扔''啊!他拿起桌上的企业注销材料样本,指着安全生产相关文件那一栏,你看,现在注销登记,市场监管部门明确要求提交《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备案表》,但很多企业觉得'备案了就行,注销时不用管',大错特错!
他回忆起2019年接手的一个案子:一家小型机械加工厂要注销,老板图省事,让会计把所有没用的文件全扔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自然也在其中。结果呢?注销半年后,厂里原来堆放废料的仓库坍塌,砸伤了过路的行人。应急管理局一查,应急预案里明确写了'废料堆放区每月检查',但工厂注销前三个月就没检查过,老板和股东被起诉,不仅要赔30万医药费,还因'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被罚了20万。
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想。陈建国把玩着算盘珠子,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不是'摆设',它是企业对'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作战计划'。你企业没了,但'计划'里没完成的事——比如没整改的隐患、没演练的流程、没培训的员工——这些'尾巴'谁来收拾?法律上,这叫'主体责任延续',注销不是'免责金牌',而是'责任交接'的开始。
问题二:如果应急预案里有未完成的应急演练、未整改的安全隐患,这些责任怎么算?
责任?陈建国突然身体前倾,手指在桌上敲了两下,这得分三步走:查、清、报,一步都不能少。
他起身从文件柜里抽出一本厚厚的《企业注销安全指引》,泛黄的纸页上满是批注:第一步,查'家底'。清算组得拿着应急预案,逐项核对'已完成'和'未完成'。比如预案里规定'每半年一次消防演练',但注销前只做了一次,那'未完成的演练'就得补上;再比如'车间消防通道需加宽',但没来得及整改,这就是'未消除的隐患'。
第二步,'清'尾巴。能整改的赶紧整改,不能整改的——比如设备老化没法修——得评估风险,该报废的报废,该转移的转移。我去年处理过一个化工厂,注销时发现仓库里有10桶过期溶剂,按预案应该'交由有资质公司处理',老板想偷偷倒掉,我直接拦下了:'倒下去,你明天就得进去;处理掉,最多花两万,保你平安。'最后联系了环保公司,安全搞定。
第三步,'报'备案。清算组得把'未完成事项清单'、'整改情况说明'报给应急管理局,盖章确认才算'安全收尾'。他顿了顿,别觉得麻烦,我见过最夸张的,一家企业注销前光整改隐患就花了三个月,但正是这三个月,让他们后来躲了一场大官司——原来厂里有个废弃的压力管道,他们按预案拆了,否则一旦爆炸,周边居民都得找上门。
说到这里,老陈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杯在手里转了半圈:很多人问我,'陈老师,这么较真,图啥?'我图啥?我图企业主能睡个安稳觉。你想想,注销时把应急预案的'尾巴'处理干净,就像搬家前把垃圾倒了,干干净净,谁也找不着茬儿。
问题三:有企业主觉得我都注销了,还管什么安全,这种想法对吗?法律上怎么界定?
这种想法啊,陈建国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就像'离婚了就不用管孩子'一样,天真又危险。他拿起手机,翻出一张判决书的照片,看这个案子,2021年的,某餐饮公司注销后,原厨房的排道起火,烧了隔壁商铺。法院怎么判的?原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理由是'清算时未对应急预案中的'排道每月清洗'进行核查,导致安全隐患未消除'。
法律上,《安全生产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注销只是'主体资格消灭',但'已存在的安全生产义务'并不当然消灭。他放下手机,手指点了点桌面,尤其是清算组!《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说,清算组得'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业务',安全生产应急预案里的'未了结事项',比如未完成的演练、未整改的隐患,都属于'未了结业务',清算组必须处理,否则就是'未尽清算义务',得担责。
我常说,'企业注销,不是'人间蒸发',而是'转世投胎'——把该了结的了结了,才能干干净净开始新的人生。'那些想'一销了之'的,最后往往是'旧账未了,新债又来',得不偿失啊。
问题四:从行业角度看,应急预案处理不当,对整个安全生产生态有什么影响?
影响?陈建国靠在椅背上,抬头望着天花板,就像河里的淤泥,你不清理,它迟早会堵了整条河。
他讲起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案例:2020年,一家建筑公司注销时,应急预案里高空作业安全防护措施没落实,清算组也没检查。结果注销后,原来工地上的脚手架坍塌,造成2人死亡。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局不仅处罚了原股东,还把这家公司列入'安全生产失信名单',关联企业的招投标都受影响。更严重的是,这件事让周边企业都产生了'恐慌'——'连大公司都这样,我们小企业是不是更无所谓?'这种心态一旦蔓延,安全生产生态就崩了。
反过来想,如果每家企业注销时都能把应急预案处理好,会怎么样?他眼神亮了起来,就像我去年帮的一家食品厂,注销前花了半个月,把应急预案里的'未完成培训'补了,把'冷库隐患'整改了,还主动报备给应急管理局。结果呢?不仅顺利注销,应急管理局还把他们评为'安全生产示范单位',注销后还有企业找他们合作——'连注销都这么规范,活着的时候肯定更靠谱'。
所以啊,处理应急预案,不是企业自己的'私事',而是整个安全生产生态的'小事'。你做好了,给行业树立个榜样;你做砸了,就是给生态添堵。这就像'垃圾分类',你分了,环境就好;你不分,大家都遭殃。
挑战性问题:有观点认为应急预案属于'形式合规',注销时没必要太较真,只要应急管理部门不追究就行,您怎么看?
形式合规?陈建国猛地坐直身体,算盘珠子被他攥得咔咔响,我告诉你,这种想法,就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突然严肃起来:我见过太多企业,平时应急预案就是'抄模板',应付检查;注销时更是一扔了之。结果呢?2018年,某纺织厂注销后,因为应急预案里'电气线路检查'没落实,引发火灾,烧了整栋厂房。原老板以为'注销了就没事',结果被消防部门以'重大责任事故罪'起诉,判了三年!你说,'形式合规'能抵三年牢饭?
再说'应急管理部门不追究'——你以为他们天天盯着你?真出了事,他们不找你,受害者家属、保险公司、法院都会找你!《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八条规定,'二人以上分别实施侵权行为造成同一损害,能够确定责任大小的,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你注销时没处理应急预案里的隐患,就是'分别实施侵权行为',跑不了!
他顿了顿,语气缓和下来:我知道,有些企业主觉得'合规成本太高','整改太麻烦'。但你算笔账:整改隐患最多花几万,出了事赔几十万、几百万,甚至蹲监狱,哪个划算?我常说,'合规不是'成本',是'保险';不是'枷锁',是'护身符'。'那些觉得'形式合规'没用的,最后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现场描述:
采访进行到两个小时,老陈的茶已经续了三次。他脱下夹克,挽起袖子,露出手腕上的老式手表,时间过得真快啊,我刚做这行时,安全生产这事儿还没人管,企业注销就是'跑个工商',现在可不一样了,规矩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严。他拿起桌上的企业注销流程表,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应急管理局备案安全评估报告等步骤,你看,现在注销,光是安全生产这一块,就得走七八道程序,但正是这七八道程序,保护了多少人啊。\
问题五:对刚入行的财税新人,处理企业注销时的应急预案,您有什么建议?
建议?老陈把流程表推到记者面前,手指点了点备注栏里的一行小字:'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
他眼神变得柔和起来:我刚入行时,带我的师傅说,'做财税,不能只盯着账本,得眼里有'人',心里有'责''。这句话我记了25年。处理企业注销,尤其是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你得站在企业主的角度想:他们可能想省事,可能不懂法律,但你得提醒他们——'这个事儿不做,以后麻烦大了';你得站在监管部门的角度想:他们要的是'安全',你得把'安全'的'证据'留好——整改记录、备案回执、会议纪要,一样都不能少;你还得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想:万一真出事了,这些文件能不能帮他们少受点伤害?
年轻人刚入行,别急着学'高招',先把'底线'守住:多问一句'应急预案处理了吗',多看一眼'隐患整改了吗',多跑一趟'应急管理局备案了吗'。这些'麻烦事',恰恰是你最值钱的'招牌'。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楼下的车水马龙,我今年58了,再干几年就该退休了。但我希望,我退休后,再没有企业因为'应急预案处理不当'而栽跟头;我希望,每个财税新人都能记住:我们处理的不是文件,是责任;不是数字,是人的安全。
【结尾】
采访结束时,夕阳已经染红了半边天。老陈把记者送到门口,递给他一本《企业注销安全操作手册》,扉页上写着一行字:合规不是终点,安全才是起点。
记住,他拍了拍记者的肩膀,企业注销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收尾',不是'结束',而是'对过去的交代,对未来的承诺'。这事儿,咱们得较真一辈子。
看着他转身走进办公室的背影,手里的算盘珠子还在轻轻作响,像是在诉说着25年来与安全责任有关的那些故事。而那些故事,或许正是每个企业、每个财税人,都应该铭记的行业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