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财税这行十年,经手的注销企业少说也有七八十家。每次和老板们聊存货处理,他们脸上总带着点这有啥难的轻视,直到税务局的清算通知单拍在桌上,才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说实话,存货处理看似是清库存的小事,实则是注销税务清算里的隐形——稍有不慎,轻则补税滞纳金,重则被认定为偷税。今天就以十年实操经验,聊聊内资公司注销时,存货到底该怎么安全落地。<
.jpg)
一、存货处理第一步:别让账实不符成为第一道坎
注销公司的存货处理,绕不开盘点这两个字。但很多企业一上来就想着赶紧卖了分了,连基本的账实核对都没做,这就好比没看地图就出发,走到哪算哪。
记得2021年接过一个机械制造企业的注销项目,老板拍着胸脯说:库存账上就50万,都是些标准件,清掉不难。结果我们带着团队去仓库盘点,发现账上有10台型号为XYZ-200的减速机,仓库里一台都没有;反倒是仓库角落里堆着20台早已淘汰的ABC-100型号,账上压根没记录。老板当时就懵了:这ABC-100不是早报损了吗?怎么还在仓库?后来一查,是前库管离职时没交接清楚,财务又没定期复盘,导致账实严重不符。
这种案例在注销中太常见了。所以我的第一建议是:存货盘点必须全、准、细。全就是所有存货,不管在仓库、车间还是代销点,都要盘到;准是数量、规格、状态都要记录清楚,比如是全新二手还是残次品;细是要区分在途存货委托加工物资等特殊形态,别漏了任何一项。盘点时最好有财务、仓库、业务三方在场,签字确认的盘点表要留存,这是后续税务沟通的护身符。
二、存货处置的四条路:每条路的税都得算明白
盘点完存货,接下来就是怎么处理。常见的路径有四条:对外销售、分配给股东、捐赠、报废。但每条路对应的税务处理天差地别,老板们常犯的错就是只想着怎么处理存货,没想着税怎么交。
1. 对外销售:别以为低价卖就省税
销售是最直接的方式,但这里有个关键点:税法认的不是你的成本价,而是公允价值。去年帮一家食品公司做注销,老板有批临期饼干,成本价8万元,市场价只能卖3万元。他琢磨着:3万卖了,亏5万,企业所得税能抵扣就行。结果税务局清算时说:你这饼干市场价3万,但你按3万销售,属于价格明显偏低且无正当理由,要按市场价8万视同销售,补增值税1.04万(8万×13%),企业所得税也得按8万确认收入。
我当时跟老板解释:税法怕你为了少交税,故意把价格做低。你虽然是注销,但销售行为依然要合规。真想低价处理,得找第三方评估机构出个市场价评估报告,证明3万是合理价格,不然税务局肯定核调。
所以销售存货时,一定要保留销售合同、发票、银行流水,价格最好有市场依据。如果是残次品、临期品,记得拍照片、做记录,证明低价有理。
2. 分配给股东:小心视同销售+股息红利双重税
很多老板觉得公司注销了,把存货分给股东,相当于把资产拿回来,挺合理。但税法上可不这么看——分配给股东的存货,属于视同销售行为,要按公允价值确认收入计算增值税;股东分得的存货属于股息红利所得,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如果是法人股东,交企业所得税)。
2019年我遇到一个更极端的案例:一家贸易公司注销时,账上还有100万的红酒,老板直接说分给我自己,省得卖了麻烦。结果税务局清算时,红酒市场价120万,要求老板补增值税15.6万(120万×13%),还要按股息红利交个税24万(120万×20%),老板当场就急了:我自己的公司,分自己的存货,还要交这么多税?最后我们建议他把红酒卖给关联公司,按成本价开票,虽然关联公司不能抵扣进项,但至少避免了视同销售的高税负,老板这才勉强接受。
所以分配股东这条路,税负往往是最高的,除非股东能接受双重征税,否则一般不建议优先选择。
3. 捐赠:别被公益性捐赠的免税忽悠了
企业捐赠存货,很多人会想到公益性捐赠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但这里有两个前提:一是必须通过符合条件的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捐赠;二是捐赠额不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注销企业呢?很多都是亏损状态,根本没有年度利润总额,更谈不上12%扣除限额了。
去年有个服装厂老板,想注销时把库存的100件旧衣服捐给山区,觉得既做了公益,又不用交税。结果我们查了政策:旧衣服捐赠属于实物捐赠,增值税上要视同销售,按市场价确认收入;企业所得税方面,企业当年亏损,捐赠额不能税前扣除,相当于捐赠成本(视同销售收入-存货成本)全额增加应纳税所得额,反而要多交企业所得税。老板听完直摇头:早知道还不如直接扔了!
所以捐赠这条路,注销企业要慎选。除非企业有盈利且捐赠额能扣掉,否则公益可能变成公益负担。
4. 报废:正常损失不交税,非正常损失要转出
最后是报废。存货报废分为正常损失和非正常损失,税务处理完全不同。正常损失(比如自然灾害、仓储合理损耗)对应的进项税额不用转出,企业所得税也可以在申报时扣除;非正常损失(比如管理不善导致霉变、被盗)不仅要转出进项税额,损失还不能税前扣除。
有个印象很深的案例:2020年疫情期间,一家食品公司仓库漏水,导致30万元面粉受潮报废。老板当时想:反正公司要注销了,这笔损失就报了吧,还能少交点税。结果税务局核查时发现,仓库漏水是因为公司没及时维修排水管道,属于管理不善,认定为非正常损失。不仅30万面粉的进项税额(3.9万)要转出,这30万损失还不能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相当于企业要倒贴3.9万增值税,所得税也多交了7.5万(25%税率)。老板后来跟我们吐槽:早知道把面粉便宜卖给饲料厂,哪怕亏10万,也比现在强。
三、存货处理的避坑指南:十年经验攒下的3个感悟
做了十年注销,见过太多企业因为存货处理不当栽跟头。总结下来,有3个感悟特别想分享:
第一,和税务局沟通,别想当然,要讲证据。 很多老板觉得我公司要注销了,税务局不会这么较真,但恰恰相反,清算时税务局查得最严。之前有个企业把存货低价卖给关联方,没签合同也没评估报告,税务局直接按市场价核调。后来我们补了第三方评估报告,证明当时市场价格确实低迷,才最终说服税务局。所以不管是低价销售还是报废,书面证据(合同、评估报告、盘点表、照片)一定要留足,这是和税务局掰扯的底气。
第二,时间要规划,别临时抱佛脚。 存货处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销售要找买家,捐赠要找组织,报废要走流程。很多企业等到税务清算通知下来了才想起来处理存货,结果时间太紧,只能病急乱投医,要么低价甩卖,要么违规操作。我的建议是:在决定注销前3-6个月,就开始规划存货处置,把能卖的卖掉,能捐的提前捐,实在处理不了的再报废,给足时间和空间。
第三,别只盯着税,还要看现金流。 注销时企业往往资金紧张,存货处理不仅要考虑税负,还要考虑能不能快速回笼资金。比如有一批存货,市场价10万,但急着处理只能卖8万,虽然亏了2万,但能收回8万现金,比按10万视同销售但一分钱收不回来划算得多。所以最优解不一定是税负最低,而是税负+现金流的综合最优。
四、前瞻:未来存货处理,可能会更智能和灵活
随着金税四期的推进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未来企业注销时的存货处理可能会更规范,也更灵活。比如,现在很多地方税务局已经试点存货处置电子台账,企业从采购到销售、报废全程数据可追溯,注销时盘点效率会大大提高;再比如,政策上可能会对小微企业注销存货出台更优惠的规定,比如允许一定金额以下的存货损失直接税前扣除,不用再提供繁琐的证明。
但不管政策怎么变,核心逻辑不会变:合规是底线,证据是支撑,规划是关键。作为财税人,我们不仅要帮企业把账做平,更要帮企业把风险做没,让注销成为企业干净收场的开始,而不是税务麻烦的开端。
最后想说,存货处理看似是技术活,实则是良心活。十年里,见过因为存货处理补税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的,也见过因为合规处理顺利注销的老板握着我的手说谢谢。其实财税工作没什么捷径,就是把每个细节抠清楚,把每条政策用明白,帮企业守住合规这条线,也就守住了企业家的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