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做科创板公司注销这行十年,见过最头疼的不是公司本身的清算,而是那些藏在角落里的分支机构股权纠纷。科创板公司嘛,大多带着高精尖的光环,发展快的时候到处设点——分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甚至还有各种创新业务单元,名字起的花里胡哨。可一旦决定注销,这些小尾巴就成了定时。我常说,注销科创板公司就像拆,主线路好说,但那些分支机构的股权,往往是最隐蔽的引线。<
.jpg)
记得2022年接过一个案子,某科创板生物医药公司,做创新药的,因为研发失败决定注销。我们进场清算时,发现了个大问题:他们有个全资子公司B,注册在苏州,账面净资产有500多万,但大股东王某(持股60%)在2021年底,公司还没决定注销时,偷偷把子公司B的股权以100万的价格转给了他表弟。小股东李某(持股15%)是从投资人那里听说的,气得直接起诉,要求确认股权转让无效。
当时我们清算组头都大了。子公司B的股权变更,公司总部居然完全不知情——财务台账没更新,工商档案也没同步。王某的理由是子公司经营困难,提前处置减少损失,但经我们查,子公司B当时刚拿到一个新药批件,估值明明在涨。这哪是减少损失,分明是利益输送。
最后官司打了三个月,法院判股权转让无效,但注销进程硬生生拖了三个月。股东们互相指责,清算组天天被催,员工也人心惶惶。我后来复盘时跟团队说:科创板公司注销,第一步不是看报表,是把所有分支机构的股权‘扒’出来,一个一个过。别嫌麻烦,你漏一个,后面就能给你整出大乱子。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总有人想在清算前动手脚?是侥幸心理,还是对规则的无视?或许两者都有。但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早期对分支机构的股权管理就存在漏洞——没有定期盘点,没有动态更新,甚至有些分支机构的股权变更,总部财务台账都还没来得及同步。科创公司发展快,业务线多,这种管理滞后太常见了。所以我的经验是,但凡有注销念头,立刻启动分支机构股权专项梳理,把谁持股持股多少有没有质押有没有代持都摸得清清楚楚,不然后患无穷。
清算中的利益博弈:股东、债权人、员工的三国杀
分支机构股权纠纷,最复杂的不是法律条文,而是人性的博弈。我常说,清算桌上的每一份股权背后,都站着要钱的股东、催债的债权人和讨饭碗的员工,三方一碰头,就是三国杀。
去年遇到一个案子,某科创板AI公司,做算法的,因为行业寒冬资金链断裂决定注销。他们有个子公司C,持股30%,做硬件集成的,账面价值2000万。清算组找的评估机构给了个800万的评估值,理由是硬件技术迭代快,未来现金流不确定性大。小股东是家VC机构,直接炸了:你们这评估也太离谱了吧!子公司C刚拿了个千万级订单,账上现金都有500万,怎么就值800万?
债权人更急,是家银行,欠了3000万,天天催着处置股权。员工也坐不住了,子公司C有50个员工,核心技术人员怕股权处置后公司解散,自己失业补偿没着落,天天在办公室闹。
那段时间,我们清算组天天开协调会,股东拍桌子,银行拍公章,员工堵门。股东说评估机构不行,换!,银行说别扯了,赶紧卖!,员工说股权卖了也得分点钱给我们!。我作为清算顾问,夹在中间,真是左右做人难。
后来我们想了个办法:先暂停评估,让子公司C自己找客户谈,看看能不能把硬件业务整体转让,这样既能保住员工岗位,也能卖出好价钱。和银行协商,如果股权处置款能覆盖60%债务,剩余部分分期还。最后子公司C以1800万卖给了同行,银行拿到1200万,同意剩余债务展期,员工也拿到了N+1补偿。
这场三国杀打了两个月,总算平息。但说实话,这种案例在科创板公司注销中太典型了——股东想保住股权价值,债权人想快点拿钱,员工怕丢了饭碗,三方利益根本不一致。清算组的任务,不是当法官判谁对谁错,而是当和事佬,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这里面的关键,是透明——评估标准要透明,处置方案要透明,钱怎么分也要透明。只要有一方觉得被暗箱操作,纠纷就来了。
法律与情理的平衡:那些教科书里没写的灰色地带
做科创板公司注销,最考验人的不是法律知识,而是情理的拿捏。法律是底线,但商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尤其是分支机构股权纠纷,往往踩在合法但不合理的灰色地带。
今年初有个案子,让我印象特别深。某科创板半导体公司,做材料研发的,因为技术路线失误决定注销。他们有个分公司F,是研发中心,有30多个工程师,搞了五年的卡脖子技术。分公司F没有独立法人资格,但员工通过有限合伙企业G,持有分公司10%的项目跟投股权(其实是分公司利润分成权,严格说不算股权)。
清算组进场后,法律顾问说:分公司是非法人分支机构,不能独立持有股权,员工持股平台G的份额必须退股。可员工不干了:这技术是我们一点点搞出来的,公司上市时承诺过‘项目成功有股权奖励’,现在公司注销了,我们什么都没有?
法律上,顾问说得没错——分支机构不是独立法人,股权只能归属总公司。但情理上,员工的投入和期望怎么算?那些跟着公司从0到1的研发人员,拿着低于市场的工资,赌的就是未来,现在公司说未来没了,你们什么都没有,换谁都得急。
我们协调了半个月,最后想了个折中方案:由母公司回购员工持股平台G的份额,但不是按股权价值,而是按项目贡献度打折支付。比如核心研发人员按工龄和成果系数,给3-6个月工资补偿,普通员工给1-2个月。虽然员工觉得亏了,但总比一分没有强,最后也接受了。
这件事让我反思了很久:科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人,尤其是研发人员。当公司注销时,如何让这些最宝贵的资产体面离开,而不是带着怨气离开?这或许比处理股权纠纷本身更重要。法律是死的,但人是活的,有时候,我们得在合法和合理之间找平衡点,哪怕多花点时间,多协调几次,也比硬碰硬把关系搞僵强。
毕竟,商业圈不大,今天你把员工坑了,明天你的新项目可能就没人敢跟了。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一个老客户说的话:科创板公司就像一场豪赌,赢了上市敲钟,输了清算散伙。但无论输赢,都要把‘账’算清楚——不仅是股权的账,更是人心的账。
确实,注销科创板公司,处理分支机构股权纠纷,表面上是清算资产、分配利益,深层却是处理信任、责任与梦想的落幕。那些股权背后的争吵、妥协与和解,或许才是商业世界里最真实的人性剧本。
那么最后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当一家科创公司的生命走向终点,我们清算的究竟是资产,还是一段充满创新与梦想的旅程?那些股权纠纷背后,藏着更多关于信任、责任与商业的命题,值得我们每个从业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