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港搞招商十几年,见过太多企业来来去去。子公司注销,这事儿在咱们临港新片区不算稀奇——产业迭代快,战略调整勤,有时候断舍离反而是为了更好的轻装上阵。但说实话,每次碰到子公司注销,我最头疼的不是工商税务流程,也不是资产清算,而是怎么跟母公司的合作伙伴们好好说再见。这些合作伙伴,可能是跟着子公司从零开始打拼的老伙计,可能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铁杆盟友,甚至可能是咱们临港本地园区里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处理不好,轻则合作终止,重则影响母公司在临港的口碑,甚至波及后续的招商布局。<
.jpg)
我常跟团队说: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关系维护才是‘终身保修’。子公司注销,表面上是结束,实则是把短期合作升级成长期生态的关键节点。今天就结合我经手过的几个案例,跟大家聊聊怎么把这件得罪人的事,做成暖人心的事。
提前沟通:把散伙变成转场,别让合作伙伴措手不及
先说个印象深刻的案例。2021年,我们临港团队负责的一家智能制造子公司,因为母公司集团战略调整,要从临港整体迁出注销。这家子公司在临港扎根5年,跟本地20多家供应商、3家研发机构合作紧密,尤其是跟一家做精密模具的本地企业精工模具,合作了整整4年,从最初的零件供应到后来的联合研发,早就成了命运共同体。
一开始,母公司的财务和法务想简单粗暴——直接发封注销通知,按合同走流程。我听了直摇头:这哪是招商人干的事?咱们临港讲究‘亲商安商’,这么做,合作伙伴心里能不寒吗?我当即建议:必须提前吹风,而且要带着转场方案去沟通。
我们做了三件事:第一,提前两个月,把核心合作伙伴请到临港新片区的招商服务中心,开了场战略调整说明会。会上,我没藏着掖着,直接把母公司的战略调整方案、子公司注销的时间表都摊开了讲,还特意强调:咱们不是‘散伙’,是母公司在临港要布局新的智能制造产业园,原来的合作模式要升级,需要更适配的产业链伙伴。
第二,针对精工模具这样的核心伙伴,我们单独对接。我带着他们团队去了母公司新规划的产业园,实地看了未来的厂房、配套,甚至把新项目的设备清单、产能规划都给他们看了。我跟精工模具的老板老王说:老王,你们给咱们子公司做的模具精度一直是行业顶尖,新项目上马,这种高精度模具的需求量会翻倍,你们愿不愿意跟着我们一起‘转场’?老王一开始还绷着脸,听完眼睛都亮了,当场就拍板:跟着你们干,放心!
第三,帮合作伙伴对接资源。对于那些可能受影响的中小供应商,我们梳理了母公司体系内其他子公司的采购需求,甚至联系了临港本地同类企业,搞了场供需对接会。有个做包装材料的小老板后来跟我说:本来以为你们注销了,我们就要丢掉一半的生意,没想到你们帮我们对接了3家新客户,比原来还稳定!
说实话,当时也有同事不理解:咱们自己都要注销了,还费这么大劲帮合作伙伴,有必要吗?我反问他们:临港的产业生态是个圈,今天你‘冷’了一个伙伴,明天可能就‘冷’了一片。这些合作伙伴,都是咱们临港招商的‘活广告’,把他们照顾好了,母公司后续在临港的发展,才能‘路路通’。
这场转场下来,子公司注销的流程异常顺利,20多家合作伙伴里,有12家跟着母公司的新项目继续合作,5家对接了本地其他企业,剩下的3家虽然终止了合作,但关系一直没断,后来还成了我们招商的信息员——有合适的项目,他们都会主动推荐过来。
资源切割:别让旧账成了新疤,法律是底线,人情是温度
子公司注销,最敏感的就是资源切割——资产、债权债务、知识产权……这些处理不好,很容易撕破脸。我常说:资源切割就像切蛋糕,法律是刀,得切得公平;人情是奶油,得抹得均匀。少了法律,合作伙伴觉得你没规矩;少了人情,合作伙伴觉得你没温度。
2022年,我们经手过一家跨境电商子公司的注销,这家子公司跟母公司的关联交易比较多,其中有一块是海外仓使用权,当初签合同时约定:子公司注销后,母公司以市场价回购海外仓的使用权。但问题是,这几年海外仓的租金涨了不少,母公司财务想按原始合同价回购,合作伙伴(一家本地物流企业)不干了,直接放话:要么按市场价,要么咱们法庭上见!
当时我负责协调这件事,先仔细研究了原始合同,发现确实没写随行就市的调整条款,从法律上讲,母公司占理。但我也知道,物流企业跟海外仓绑得很深,如果硬按合同价,对方不仅亏钱,还会失去稳定的客户资源,以后在临港肯定没面子。
我先找了物流企业的老板李总,没谈合同,先聊起了当年怎么帮他们拿下这个海外仓的。还记得吗?2019年你们刚起步,连个像样的仓库都没有,我带着你们跑了临港综合保税区3个仓库,才找到这个性价比高的。那时候你们公司就5个人,李总你自己还兼着搬运工呢。李总听完,脸色缓和了不少,叹了口气:老张,不是不讲理,实在是这几年租金涨得太厉害,按你们给的价格,我们连仓库的维护费都不够。
我又找了母公司的财务总监,换了个角度说:姐,咱们按合同价没问题,但您想没想过,这个物流企业在临港做了8年,跟咱们体系内不少企业都有合作,这次闹僵了,他们会不会觉得咱们母公司‘不仗义’?以后咱们临港有新项目,谁还敢跟咱们合作?我还拿出了一份数据:您看,这个物流企业去年给咱们体系内其他子公司提供了300万的物流服务,如果他们不高兴了,这笔业务是不是就流失了?
我们折中了一下:海外仓使用权按原始合同价+年均涨幅5%回购,同时母公司承诺,未来3年,所有跨境电商业务的物流优先委托给这家物流企业,并且帮他们对接了临港新片区跨境电商集货中心的仓储资源。李总签合特意握着我的手说:老张,你这事儿办得敞亮,咱们以后还是好伙伴!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资源切割时,法律是底线,不能突破;但人情是润滑剂,不能少。有时候,咱们多退一步,不是为了吃亏,是为了让合作伙伴看到长期合作的价值。毕竟在临港,招商不是一锤子买卖,产业链的生态位才是最珍贵的。
情感联结:招商人的人情账本,比合同更长久
在临港招商,我有个习惯:会给每个合作伙伴建个人情账本,不是记他们送了什么礼,而是记他们帮过的忙、说过的话、甚至遇到的难处。我觉得,招商的本质是交朋友,朋友之间,不能只有合同条款,还得有人情味。
2019年,我们招商团队引进的一家生物医药子公司,后来因为研发方向调整,母公司决定注销。这家子公司的负责人张博士是个技术型人才,平时不善言辞,但跟临港一家CRO(合同研究组织)的合作特别默契,两家实验室共享设备、联合发表论文,成了行业内的模范搭档。
子公司注销前,张博士找到我,愁眉苦脸地说:老张,我们注销了,跟CRO的合作肯定要中断,他们那边有好几个项目都是我们对接的,突然换人,数据怎么交接?人家会不会觉得我们‘不负责任’?我拍拍他的肩膀:放心,这事儿我来搞定。
我先联系了CRO的负责人刘总,没谈注销,而是聊起了张博士:刘总,您还记得吗?2020年疫情期间,张博士他们实验室的PCR试剂不够用,是您从上海总部调了5000管试剂救急,后来张博士跟我说,‘要不是刘总,我们的实验就得停了’。刘总听完笑了:这事儿我早忘了,没想到他还记着。
接着,我带着张博士和刘总一起,开了个项目交接会。会上,张博士把每个项目的进展、数据、注意事项都整理成了一份50多页的交接手册,还手把手教CRO的团队怎么操作新引进的检测设备。刘总很感动:张博士,你们注销了,这手册比‘金子’还珍贵啊!
后来,母公司在临港又布局了一个新的生物医药项目,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刘总的CRO。没想到刘总主动说:老张,这个项目我们不仅要接,还要给张博士留个‘顾问’的位置——虽然他们公司注销了,但张博士的人品和能力,我们信得过。现在,张博士虽然是独立顾问,但还经常跟刘总的团队一起做实验,成了咱们临港生物医药产业圈的常青树。
这件事让我明白:招商人的人情账本,记的不是利益,而是信任。子公司注销了,合同终止了,但信任不能断。这些合作伙伴,今天可能是路人,明天可能就是战友,咱们临港要打造产业共同体,靠的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温暖的情感联结。
写在最后:注销的尘埃落定,留下的是产业链的毛细血管
子公司注销,对招商人来说,就像送别一起长大的孩子,心里总有不舍。但我也知道,每一次断舍离,都是为了更好的再出发。提前沟通,是把散伙变成转场;资源切割,是把旧账变成新机;情感联结,是把合作伙伴变成终身朋友。
在临港这片热土上,招商从来不是招企业那么简单,而是招生态招未来。子公司注销的尘埃落定后,我们留下的,不应该是一堆冰冷的合同文件,而是一条条可以继续生长的产业链毛细血管——它们连接着母公司、合作伙伴、本地园区,共同构成了临港产业生态的生命线。
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当子公司注销的流程全部走完,我们招商人最该留下的纪念品,到底是什么?是注销报告里的完美数据,还是合作伙伴手机里那句以后常联系?或许,只有后者,才是咱们临港招商人最该守护的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