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我正和HR总监老王在茶水间吐槽现在年轻人不好带——00后实习生居然问我报销发票为什么要手写签字,不能扫码搞定吗,我俩正笑得前仰后合,CEO突然打电话过来:李总,那个注销项目你赶紧看看,供应商堵门了!\<

注销企业合同未处理,如何处理未履行合同条款?

>

我一听手里的咖啡差点洒在衬衫上——这事儿我熟,十年前我刚当财务总监,就因为没处理好注销合同,被供应商告到法院,赔了三十万。现在想想,那些堆在档案柜里的未履行合同,就像埋在公司里的,平时没事,一到注销就砰一声炸得人措手不及。今天我就以过来人的身份,跟大家聊聊注销企业时,那些甩不掉的合同到底该怎么处理。

一、问题:注销时才发现,合同原来是个无底洞\

记得我接手第一个注销项目时,信心满满地以为不就是关个公司嘛,财务把账平了,工商注销就行。结果拿到法务甩过来的合同清单时,我傻眼了——12份未履行合同,横跨采购、销售、租赁、服务四个板块,最长的还有18个月才到期。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公司要战略转型,决定注销亏损业务板块。财务部从业务部门要来合同台账,发现5份采购合同(原材料、设备)、3份销售合同(定制产品)、2份租赁合同(仓库、办公室)、2份服务合同(咨询、IT维护),全都处于未履行或部分履行状态。更麻烦的是,有些合同对方已经开始催款了——比如那个卖设备的供应商,天天打电话问尾款什么时候付,业务部门却甩锅说注销了就不关我们事了。

我当时就懵了:这些合同到底算不算公司负债?违约金要不要赔?对方不配合终止怎么办?税务那边会不会有问题?一堆问题砸过来,我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法务说得看合同条款,业务说找我们也没用,行政说办公室租期还有半年,你看着办。那一刻,我真想对着合同清单大喊:早干嘛去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几乎是所有注销企业的通病。平时签合业务部门只想着把业务做成,财务只盯着发票能不能抵扣,法务可能都来不及看条款。等到要注销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全冒出来,成了烫手山芋。根据我的经验,至少70%的注销项目,都会卡在未履行合同处理上——毕竟,谁也不想背着欠钱不还的名声注销公司吧?

二、挑战:注销合同里的连环坑,踩一个就够呛

处理未履行合同,远比想象中复杂。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三大坑,每个坑都能让财务人头疼好几天。

第一个坑:法律风险——终止还是解除,一字之差差十万八千里

早期我处理过一个销售合同,客户定制了一批产品,合同总价100万,我们收了30万定金,还没开始生产。公司决定注销时,我觉得没生产就不用给钱,直接发函终止合同。结果客户不干,起诉我们违约,法院判我们不仅要退30万定金,还要赔偿70万损失(合同总价30%违约金)。

我当时就懵了:合同里明明写了无论何种原因终止合同,需赔偿合同总额30%违约金,我居然没注意!后来法务同事告诉我,终止和解除在法律上完全是两码事——终止是合同履行完毕后的结束,而解除是违约行为,需要承担违约责任。我当时恨不得抽自己两嘴巴子:作为财务总监,居然连合同里的终止条款都没仔细看!

更麻烦的是,有些合同对方根本不配合。比如我们有一份租赁合同,仓库租期还有10个月,房东死活不同意提前解约,说要么付满10个月租金,要么赔违约金。我们算了笔账,付满租金要20万,违约金只要15万,最后只能选赔违约金。但房东又说了违约金必须一次性付清,不然不配合注销,我们账上哪来那么多现金?只能一边筹钱,一边求爷爷告奶奶。

第二个坑:财务风险——负债还是资产,糊涂账害死人

注销企业最怕的就是糊涂账。我见过一个更离谱的案例:某公司注销时,财务把未履行的采购合同(原材料已入库但未付款)记成了应付账款,结果清算时发现,这批原材料因为存放太久已经报废,却没人做账务处理,导致虚负债,最后税务稽查时被要求补税加罚款。

我自己也踩过类似的坑。有一次处理服务合同,我们预付了12万咨询费,服务期1年,但只用了3个月公司就注销了。我当时想未使用的服务费应该退回来,就记了其他应收款12万。结果清算时法务说合同里写了'预付款不退',这笔钱根本要不回来,只能作为损失在清算所得中扣除。最后公司清算所得多了12万,所得税多缴了3万——你说亏不亏?

第三个坑:团队协作——甩锅还是担责,部门打架注销慢

注销合同最考验团队协作,但现实中,部门之间甩锅是常态。业务部门觉得合同是签的,履行不关我事;法务觉得财务没提前说,我们来不及改条款;行政觉得办公室租赁是你们业务部门签的,你们自己解决。

我印象最深的是处理一份IT维护合同,服务期还有8个月,对方要求付清全款8万。业务部门说这合同是行政签的,找行政;行政说是IT部门用的,找IT;IT部门说公司都要注销了,还维护什么服务器,不付了!结果对方直接停了我们的服务器,导致财务数据导不出来,注销进度拖了一个月。

后来我学聪明了,成立注销专项小组,把业务、法务、财务、行政都拉进来,每周开例会,谁的问题谁负责。刚开始大家还不习惯,有次行政经理迟到了,我开玩笑说再迟到就让你去跟房东谈解约,他立马蹦起来说李总我保证下次不迟到!——有时候,幽默比制度管用。

三、解决方案:五步走,让未履行合同体面退场\

踩了这么多坑,我终于总结出一套注销合同处理五步法,现在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你们少走弯路。

第一步:全面梳理,把都挖出来

处理未履行合同,第一步不是急着谈判,而是把所有合同都翻出来,做个体检。我建议用Excel表格列清楚:合同编号、对方名称、合同类型、签订日期、履行期限、合同金额、已履行金额、未履行金额、关键条款(特别是违约金、终止条款)、联系人及电话。

这里有个小技巧:别只看财务台账里的合同,去档案室翻翻纸质合同,有些业务部门可能没录入系统。我之前就发现一份藏在业务经理抽屉里的销售合同,差点漏掉。表格做好后,按风险等级分类:高风险(有违约金、金额大)、中风险(部分履行)、低风险(无违约金、金额小),优先处理高风险的。

根据我的经验,这个步骤至少要花3-5天,千万别图快。我见过有公司为了赶注销进度,只梳理了50%的合同,结果注销后被供应商起诉,得不偿失。

第二步:分类处理,别用一刀切的办法

合同梳理完后,不能一锅端处理,得分类施策:

1. 已履行未结算的合同(比如采购已入库、服务已提供)

这种情况最简单,赶紧对账开票。记得让对方开全额发票,别开部分发票,不然税务可能会认为收入不完整。我建议让业务部门牵头,财务配合,一周内搞定。之前我们有个采购合同,原材料已入库但发票没开,业务部门拖了半个月,后来我直接找业务总监:再不开票,你们部门的报销款就先停了,第二天发票就来了。

2. 未履行且无违约金的合同(比如还没开始生产的定制产品)

这种情况最好处理,直接发函《合同终止协议》,说明公司注销原因,双方互不追究责任。记得让对方盖章回传,作为法律凭证。这里有个潜规则:发函时别用公司注销作为理由,用公司战略调整或业务板块收缩,对方更容易接受——毕竟谁也不想跟要注销的公司扯皮。

3. 未履行但有违约金的合同(比如租赁、长期服务合同)

这种情况最麻烦,得先算一笔账:是继续履行到合同结束划算,还是提前终止付违约金划算?比如我们那个仓库租赁合同,月租金2万,剩余10个月,违约金15万。算下来,继续履行要付20万,付违约金只要15万,当然选付违约金。

但要注意,违约金不是你想付就能付的。根据我的经验,谈判时可以砍价——比如对方要20万违约金,你可以说公司注销账上没钱,最多给10万,不然一分没有。大部分供应商会妥协,毕竟他们也不想打官司。记得在《合同终止协议》里写清楚违约金支付后,双方再无纠纷,避免后续扯皮。

4. 部分履行的合同(比如销售合同已交货50%)

这种情况要分两种:如果对方接受终止合同,就按未履行部分处理,付违约金;如果对方要求继续履行,那就得把剩余部分履行完,再注销。我建议优先和对方协商终止,因为注销公司最怕拖——时间越长,风险越大。

第三步:谈判技巧,把损失降到最低

谈判是处理未履行合同的关键环节,这里有几个小技巧,是我踩坑总结出来的:

1. 别一个人去谈判,带上组合拳

我从来不会单独去和供应商谈判,要么带上法务,要么带上业务总监。法务能从法律角度找漏洞,业务总监能谈感情牌。比如有一次和供应商谈违约金,法务指出合同里写的'损失赔偿'不包括预期利益,业务总监说我们以后还有合作机会,最后违约金从20万砍到了10万。

2. 先谈情,再谈理,最后谈钱

别一上来就说我们要注销,赔钱吧,对方肯定不乐意。可以先说说公司的难处(比如疫情影响太大,业务做不下去了),再说说双方以前的合作(比如你们的产品质量一直很好),最后再谈违约金。我见过有业务总监,谈判时先给对方递了根烟,聊了半小时家常,最后违约金直接打了五折——有时候,人情比条款管用。

3. 用新公司做,降低对方抵触

如果公司有关联企业,可以和对方说这个业务转到新公司继续做,违约金可以少付点。虽然注销企业不能直接承接业务,但新公司这个说法能让对方觉得还有合作可能,更容易让步。这招只能用一次,用多了就不管用了。

第四步:法律与税务,别让合规成为短板

谈判完成后,法务和财务要赶紧跟上,确保合规:

1. 签订《合同终止协议》

协议里必须写清楚:合同终止时间、违约金金额及支付方式、双方权利义务(比如对方不得再主张任何权利)、争议解决方式(最好约定由公司所在地法院管辖)。记得让对方盖公章,如果是个人,得按手印。我见过有公司没让对方按手印,后来对方不承认协议,只能重新谈判。

2. 税务处理要合规

违约金支出需要取得合规发票,才能税前扣除。如果是企业,让对方开增值税发票;如果是个人,去税务局代开发票。清算所得要包含违约金支出——比如公司清算所得100万,违约金支出20万,那所得税就是(100-20)25%=20万。千万别为了省税,不开发票,不然税务稽查来了,罚款比违约金还多。

3. 注销报告要披露

在工商注销报告中,必须如实披露未履行合同及处理情况,如果隐瞒不报,以后被查出来,股东要承担连带责任。我建议在报告中写清楚已与所有对方签订终止协议,违约金已支付完毕,这样工商局会更容易通过。

第五步:归档留存,给未来留个底\

所有合同处理完毕后,记得把《合同终止协议》、付款凭证、发票等资料整理归档,至少保存10年。根据我的经验,有些供应商可能会在注销后一两年再来找麻烦,说违约金没付清或造成了其他损失,如果有完整的档案,就能证明自己已经履行完毕。

我有个习惯,处理完一份合同,就在Excel表格里加一列处理状态,标注已终止已支付已归档,这样一目了然,不会遗漏。现在我的助理说:李总,您的表格比我们的ERP系统还管用!——听到这话,我心里还是挺得意的。

四、经验教训:那些年,我踩过的坑和学会的乖

做财务十几年,处理过十几个注销项目,踩过的坑比吃过的米还多。今天分享两个印象最深刻的失败经历,希望能让大家少走弯路。

失败经历1:忽视小合同,赔了夫人又折兵

早期我处理过一个注销项目,有一份5万元的IT维护合同,服务期还有6个月。我当时想才5万,不算什么,就没让业务部门处理,结果对方停了服务器,导致财务数据导不出来,注销进度拖了一个月。更惨的是,我们找了数据恢复公司,花了8万才把数据找回来——最后不仅没省5万,还多花了3万。

反思:注销合同没有大小之分,哪怕只有1块钱,也得处理。有时候,小合同背后的大风险,远比金额本身可怕。现在我处理注销项目,哪怕只有1000块的合同,也会让业务部门去谈——毕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失败经历2:相信口头承诺,结果吃了哑巴亏

有一次和供应商谈违约金,对方说李总,你放心,我们口头同意了,不会再来找你,我当时觉得都是老客户,应该没问题,就没签书面协议。结果注销后,对方新来的业务经理不知道这事,又来催款,说违约金没付清。我们只能重新谈判,又赔了5万。

反思:商业世界里,口头承诺不如白纸黑字。不管和对方多熟,哪怕是一起吃过饭、喝过酒,该签的协议一定要签。我现在和供应商谈判,哪怕对方说咱们这么熟,还用签协议吗,我都会笑着说正因为熟,才要把话说清楚,免得以后伤了和气——其实是为了保护自己。

注销合同不是甩包袱,而是体面收场\

说实话,我现在处理注销合同,已经没那么焦虑了。因为我知道,这些合同不是甩不掉的包袱,而是公司体面收场的一部分。就像人离开一个地方,总要把该收拾的收拾好,该道别的道别别,不然心里总是不踏实。

我经常和团队说:注销公司就像送老人走最后一程,要把该办的手续都办完,该说的话都说完,让老人走得安详,公司也注销得体面。虽然这话有点文艺,但道理是真的。

给大家一个小建议:平时签合财务就要多留个心眼,看看终止条款违约金这些内容,别等到注销了才临时抱佛脚。毕竟,预防永远比补救重要——就像我们财务人常说的:宁可事前多流汗,别事后多流泪。\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下次要是再有人问我注销合同怎么处理,我就把这篇文章甩给他——省得我再唠叨一遍。毕竟,咱们财务人的时间,还是得花在刀刃上,对吧?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