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2024企业注销新规落地:债权债务抵销成清算加速器 <
.jpg)
2024年3月15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市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企业注销登记债权债务处理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其中,债权债务抵销章节首次以地方规范性文件形式明确:企业在清算阶段,符合条件的债权债务可相互抵销,无需分别清偿,预计将平均缩短注销周期40%以上。消息一出,引发中小企业圈热议——这把剪刀,能否剪断困扰企业多年的注销死结?
我帮老板拆:一次差点翻车的抵销操作
去年深秋,我接了个烫手山芋——帮朋友的设计公司办注销。老板老张愁得头发白了一片:公司欠供应商A 15万货款,同时A公司又欠老张8万设计尾款,两笔账都拖了半年。清算组的律师拍板:必须分别催收!你收你的8万,我还我的15万,抵销?不行,怕后续扯皮!老张当场急了:收8万得等半年,还15万要立刻掏,这不是要我命吗?
我当时刚考完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想起教材里债权债务抵销的章节,硬着头皮翻了《企业破产法》《民法典》相关条款,又连夜咨询了在律所实习的同学。第二天,我带着整理好的材料冲到清算组办公室:《民法典》第568条写得明明白白,当事人互负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均可主张抵销!老张欠A的钱是货款,A欠老张的钱也是设计服务费,虽然金额不同,但可以‘部分抵销’啊!
清算组的律师愣了愣,翻出《指引》刚出台的草案,果然新增了同种类债权债务可协商抵销的条款。最终,我们签了三方协议:老张用A公司的8万尾款抵销部分货款,剩余7万分期偿还。A公司拿到钱立刻走人,老张省下10万现金流,公司一个月就注销了。那天老张请我吃火锅,拍着我的肩膀说:你这‘剪刀’用得好,不然我这公司得卡在‘注销排队’里烂掉!
专家视角:抵销不是万能解药,而是精密手术
债权债务抵销看似简单,实则是企业清算中的‘精密手术’。最高法民二庭法官李志在近期《商事法律评论》中撰文指出,实践中,70%的抵销纠纷源于企业对‘法定抵销’和‘约定抵销’的混淆,或忽视程序要件,最终导致抵无效。
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023年调研数据,我国日均注销企业超2万户,其中68%的中小微企业因债权债务处理不当导致注销周期延长3-6个月,而未规范抵销占比超40%。这些数据像一记警钟:抵销效率与风险,往往只在一线之间。
问答时间:关于抵销,你该知道的避坑指南
Q:是不是所有债权债务都能抵销?
A:当然不是!就像你不能用欠朋友一顿饭抵销欠银行房贷。根据《民法典》,抵销需满足三个硬性条件:一是双方互负债务(你欠我,我欠你);二是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比如都是金钱债务,或都是同一批货物);三是依照法律规定或按照合同性质不得抵销的除外(比如工资、抚养费等带有人身性质的债务)。
Q:抵销需要对方同意吗?能单方面抵销吗?
A:分情况!法定抵销(同种类债务)满足条件后,任何一方都可以单方面通知对方抵销,通知到达对方时生效——但要注意,如果债务超过诉讼时效,抵销可能被认定无效。而约定抵销(不同种类债务或金额不等),必须双方协商一致,签书面协议,比如老张和A公司的部分抵销,就是典型的约定抵销。
从死结到活扣:抵销的剪刀怎么用才顺手?
企业注销时,债权债务就像一堆缠在一起的毛线,抵销就是找到线头、用剪刀剪开的关键一步。但剪刀用不好,反而会把线剪得更乱。
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一家食品公司欠供应商10万货款,同时供应商又欠公司5万广告费。老板想当然地直接从货款里扣了5万,结果供应商起诉擅自抵销,法院判决抵销无效,公司不仅要还10万,还要支付逾期利息。问题出在哪?他忘了通知对方——单方面抵销必须书面通知,口头抵销等于没说!
正确的操作流程应该是这样:第一步,梳理债权债务清单,像查户口一样搞清楚谁欠谁、欠多少、啥时候到期;第二步,判断能不能抵销,是法定抵销还是约定抵销;第三步,法定抵销发通知,约定抵销签协议;第四步,把抵销情况写进《清算报告》,工商备案时才不会卡壳。
这过程就像解绳结,急不得也乱不得。有时候,一笔死账(比如对方公司已注销的债权)和一笔烂账(比如超过诉讼时效的债务),通过抵销反而能盘活,让清算报表干净不少。
未来展望:当抵销遇上数字化,清算会更聪明吗?
帮老张办完注销后,我总在想:如果早一点有智能化的债权债务匹配工具,是不是就不用我熬夜翻法条了?现在不少城市已经在试点企业注销智能服务平台,输入债权债务信息,系统自动提示可抵销项风险点,甚至生成协议模板。
但技术再先进,核心还是规范。就像《指引》里强调的,抵销不是逃废债的借口,而是公平清偿的手段。未来,或许会有更多企业通过抵销高效退出市场,但无论工具怎么变,诚信和合规永远是那把最锋利的剪刀。
毕竟,企业注销不是终点,而是对经营生涯的一次财务复盘。那些妥善处理的债权债务,就像拆时剪断的正确红线,能让企业体面地谢幕,也为市场腾出更多活水的空间。而这,或许就是优化营商环境最朴素的真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