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销公司资产盘点缺失,劳动局会怎么处理?一场糊涂账背后的监管与责任<
.jpg)
【新闻直击】某科技公司带病注销被叫停,28名员工工资追回受阻
2023年10月18日,北京市朝阳区劳动保障监察支队通报一起典型案例:某互联网科技公司在未完成资产盘点、未结清28名员工工资(共计120万元)的情况下,试图通过简易程序注销公司。劳动局接到员工集体投诉后,立即叫停注销流程,责令公司股东在15日内补充清算方案,优先支付拖欠工资。据悉,这是今年以来朝阳区第12起因注销前资产处置不规范引发的劳动争议案件,此类案件同比去年上升27%。
注销不是‘甩包袱’,企业退出市场也得把账算清楚。劳动监察大队负责人在通报会上强调,资产盘点缺失不仅违反《公司法》清算程序,更直接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
【我的踩坑记】帮朋友注销公司,差点成了背锅侠
去年夏天,我大学室友老张开了一家小型设计工作室,因为疫情生意不好,决定注销。他找到我时,一脸轻松:不就是去工商局填张表嘛,你帮我跑趟腿,账目我让会计弄一下,应该没啥问题。
我当时也没多想,就跟着会计开始走流程。结果在准备清算报告时,我傻眼了:公司账上其他应收款挂着30万,写着股东借款,但没附任何借款凭证;仓库里还有一批价值5万的印刷物料,会计说不值钱,不用盘了;更麻烦的是,有2个兼职设计师的加班费没结算,老张摆摆手:他们都是临时工,应该没事。
我赶紧劝他:这可不行!《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注销前得结清所有员工工资,资产盘点也不能少,不然劳动局肯定要找麻烦。老张不以为然:我都打算注销了,谁还管这些?大不了他们去告我。
结果没过两周,那两个兼职设计师真的去劳动局投诉了。劳动局的工作人员直接打电话给老张,要求他提供资产盘点表和工资支付记录。老张当时就慌了——他压根没盘点,工资单也是乱的。后来我帮他请律师,花了整整两个月,才把仓库物料折价处理,又凑钱把工资结清,才勉强完成注销。
这事儿给我上了一课:注销公司比开公司还考验人品!老张后来感慨,要是早知道这么麻烦,我宁愿多撑一阵子,也不能坑员工。
【专家视角】资产盘点缺失:清算程序的致命漏洞
很多创业者对‘资产盘点’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只要账上没钱就行’。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劳动法专业合伙人王律师指出,资产不仅包括银行存款、应收账款,还包括存货、设备、知识产权等。盘点缺失会导致清算组无法准确判断公司资产能否覆盖债务,更可能让股东借‘注销’之名转移资产,逃避对劳动者的责任。
据人社部2022年《企业注销劳动保障风险防控报告》显示,在注销后无法追回工资的案例中,78%存在资产盘点缺失问题。其中,超60%的股东因未依法履行清算义务被法院判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简单说,资产盘点就是给公司‘算总账’。王律师打了个比方,就像搬家前要清点家具一样,少了什么、多了什么,都得写清楚。不然到了新地方,发现少了员工工资、少了供应商货款,麻烦就大了。
【你问我答】关于注销+资产盘点的5个真相
Q1:公司已经注销了,资产盘点也没做,员工工资还能要回来吗?
A:能!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二》,公司未经依法清算即办理注销登记,导致债权人无法主张债权的,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也就是说,就算公司注销了,员工也可以起诉股东,要求支付工资。
Q2:劳动局会如何处理资产盘点缺失的投诉?
A:一般分三步:① 立即叫停公司注销流程;② 责令清算组(或股东)在限期内补充资产盘点,提交清算报告;③ 若发现资产足以支付工资,优先划拨;若资产不足,则要求股东承担连带责任。
Q3:资产盘点是不是必须找第三方机构?
A:不一定。如果公司规模小、资产清晰,股东或清算组自行盘点即可,但需制作详细的盘点表(注明资产名称、数量、价值、去向),并由全体股东签字确认。如果资产复杂(如涉及知识产权、应收账款等),建议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协助,避免后续争议。
Q4:股东个人账户和公司账户混用,会影响资产盘点吗?
A:当然会!股东个人账户收到的公司款项,可能被认定为公司资产,若未纳入盘点,属于转移资产,股东需在转移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很多小微企业主图方便,用个人账户收公司款,注销时往往账实不符,风险极大。
Q5:注销前,员工工资的优先级有多高?
A:最高!根据《企业破产法》和《劳动合同法》,公司财产在支付清算费用、职工工资(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用和法定补偿金后,才能清偿其他债务。也就是说,就算欠着供应商货款、银行贷款,也必须先把员工工资结清。
【反思与展望】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试金石
帮老张处理完注销事宜后,我一直在想:为什么那么多企业主对资产盘点和员工工资如此漠视?是法律意识淡薄?还是觉得反正公司注销了,员工也拿我没办法?
其实,注销公司就像一场毕业考试,考的不是经营能力,而是责任担当。那些试图通过糊涂账逃避责任的企业主,或许能暂时省下一点钱,但失去的是信誉,是未来重新创业的入场券。
对监管部门而言,或许可以建立注销前劳动保障预审机制——企业在提交注销申请前,需先通过劳动局的工资支付和资产核查,从源头减少带病注销。对员工来说,也要学会留一手:离职时要求公司出具工资结算证明,发现公司异常注销,及时向劳动局投诉,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未来,随着僵尸企业出清力度加大,注销公司的数量会越来越多。但愿每一家退出市场的企业,都能算清责任账,别让员工成为糊涂账的牺牲品。毕竟,商业世界或许有输赢,但对人的尊重,永远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