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导】2024企业注销公章风波频发,监管层提示风险节点 <

注销公司,如何处理公章的保管责任划分流程?

>

近日,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管局通报一起典型案例:某文化公司2023年完成注销登记,但因公章保管责任未明确,原股东王某在注销后擅自使用公章与第三方签订服务协议,导致公司被诉违约,法院判决清算组成员承担连带责任,赔偿金额达58万元。无独有偶,上海市浦东新区数据也显示,2023年企业注销纠纷中,32%涉及公章保管争议,较2021年增长17个百分点。

公章是公司的'权力印章',注销阶段若保管责任悬空,极易成为'定时'。市场监管总局企业注册局相关负责人在近期政策解读会上强调,企业注销需建立公章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尤其要明确清算阶段的责任主体,避免人走章留的隐患。这一动态引发企业界广泛关注:注销公司时,公章究竟该由谁管?责任如何划分才能避开坑?

【个人经验】从吵架半年到10天搞定,我踩过的公章保管坑

去年我帮表姐处理过一家小型餐饮公司的注销,一开始差点栽在公章上。表姐是法人,占股60%;表姐夫是股东,占股40%。两人都觉得公司都要注销了,公章谁拿着不都一样?结果清算刚开始,就因为公章保管问题吵了半年——表姐夫怕表姐拿着公章背锅,表姐怕表姐夫拿着公章乱签协议,谁也不肯松口,导致注销材料迟迟交不上去,还因为拖着没报税产生了滞纳金。

后来我找了做律师的同学帮忙,才理清了头绪。原来注销公司的公章保管责任,得分三个阶段接力跑:

第一阶段:清算组成立前,公章由原法定代表人临时保管,但权力受限。这时候公司还没进入清算,公章日常使用仍需按章程来,但不能用于与清算无关的业务。比如表姐当时想用公章签一份转让厨房设备的合同,同学直接拦住了:清算前签这种合同,清算组成立后可能被认定为'无效处置',到时候扯皮更麻烦。

第二阶段:清算组成立后,公章必须移交清算组,指定专人双人共管。这是最关键的环节!我们当时开了股东会,决议清算组由3人组成(表姐、表姐夫、聘请的会计),然后决定:公章由会计保管,法人章由表姐保管,每次使用都需要清算组全体成员签字的《公章使用登记表》,比如通知债权人发布清算公告处理剩余财产这些事,都得按这个流程来。表姐夫一开始还不乐意:会计是外人,万一她把章弄丢了咋办?同学反问:那放你手里,你保证不用章签'阴阳合同'?责任分清比'信任'更重要。

第三阶段:注销登记完成,公章就地封存或交回。拿到注销通知书那天,我们三人一起带着公章、法人章、登记表,到市场监管局指定的刻章单位,现场监督销毁。刻章师傅说:现在很多企业图省事,注销后把章扔抽屉里,万一被人捡到用,后患无穷。销毁时我们还拍了视频,三方签字确认,这才算彻底了结。

整个过程从剑拔张到顺利完成,只用了10天。关键就在于把责任写进决议,把流程落在纸上——公章保管不是谁强势谁说了算,而是按规矩来,谁签字谁负责。

【专家观点】公章保管责任不清,企业注销纠纷率将翻倍

公章保管责任划分,本质是'企业信用责任'的延续。北京某知名律所企业合规部主任李律师指出,根据《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清算组是公司清算阶段的责任主体,公章作为清算履职的工具,其保管和使用必须纳入清算组的集体决策机制。实践中,80%的公章纠纷源于'个人保管'——要么由股东一人独占,要么由财务'私下保管',缺乏使用记录和监督,一旦发生争议,口说无凭。

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据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023年发布的《企业注销合规指引》显示,未建立公章使用登记制度的企业,在注销阶段发生纠纷的概率是建立该制度企业的3.2倍;而清算组成立后未移交公章的企业,平均因纠纷导致的额外损失达12万元,远高于规范企业的3万元。

【问答解惑】注销公司公章,这些疑问你必须知道

Q1:公司还没开始注销,公章一直由法定代表人拿着,没问题吧?

A1:大有问题!如果公司有未了结的债务(比如欠供应商货款、银行贷款),法定代表人拿着公章,万一被用来签订虚假债务转移协议或担保合同,法定代表人可能要承担未尽到清算义务的责任。这时候公章就像个烫手山芋,赶紧按公司章程规定,交给股东会决议的临时保管人(比如监事或指定股东),并做好交接记录。

Q2:清算组成立后,公章必须交出来吗?交给谁最安全?

A2:必须交!清算组的职责是清理公司财产、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业务,公章是履行这些职责的法定工具,不交章清算组根本没法开展工作。交给谁最安全?建议双人共管+登记备案:比如清算组负责人保管公章,财务负责人保管公章密码(或用带锁的公章盒),每次使用需两人共同签字登记,登记内容包括使用日期、事由、经办人、审批人,就像公章使用流水账,有据可查。

Q3:注销登记完成后,公章可以自己留着留个纪念吗?

A3:千万别!《印章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企业注销后,公章、财务章、合同章等所有印章均需就地销毁或交回公安机关备案的刻章单位。曾有企业老板觉得章上有公司名字,留着有纪念意义,结果被不法分子捡到,用该公章伪造债务合同,导致原股东被起诉,最后赔了钱还吃了官司——这哪是纪念,分明是隐患!

【风格切换】从纸上流程到心里有数,公章保管没那么复杂

说实话,一开始我也觉得公章保管责任划分太麻烦——不就是保管个章吗?要股东会决议、要使用登记、要双人共管,搞得比结婚财产公证还复杂。但真经历过表姐公司的注销事件,才明白麻烦的背后是安全。就像开车系安全带,平时觉得多此一举,真遇到事故时,它就是保命符。

公章保管也是这个理。你可能会说:我们公司就俩股东,彼此信得过,用不着那么麻烦。但信任能代替制度吗?万一其中股然生病住院,或者对公章使用有分歧,没有明确的流程,岂不是又要吵翻天?再说了,注销公司本身就是个麻烦事,税务清算、工商注销、债务处理一堆事,要是再因为公章保管出问题,那就是麻烦上叠麻烦,何必呢?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用把这事想得太吓人。只要记住三个关键词:决议(股东会决议明确保管人和使用流程)、登记(每次用章必登记)、销毁(注销后立即销毁),基本就能避开90%的坑。就像玩游戏,记住主线任务和关键道具通关其实没那么难。

【个人反思】公章的终章,也是企业责任的序章

帮表姐处理完公司注销后,我常常想:公章这东西,平时看着不起眼,方寸之间却藏着企业的权力密码——签合同、开账户、盖文件,哪样离得开它?但企业注销时,它又成了责任密码,保管责任划分得清不清,直接关系到股东能不能干净脱身。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企业注销不是关门大吉,而是有始有终的收尾。就像一场马拉松,跑到终点线前最后100米,反而更要稳住步伐——公章保管责任划分,就是这最后100米的关键节点。未来,随着电子公章的普及,或许实体公章保管会逐渐减少,但责任明确的核心逻辑永远不会变:无论章是纸质的还是电子的,保管责任、使用流程、监督机制,都必须清晰可追溯。

希望每个创业者都能记住:公章的终章,写的不只是企业的结束,更是对过往责任的交代。毕竟,商业世界里的信用,从来都是一环扣一环,少了这最后一公里的闭环,再辉煌的过去,也可能留下后遗症。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