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HR这行混了快15年,经手的公司解散、裁员少说也有几十家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员工最闹心的除了补偿金,就是培训费退不退的问题——员工觉得我都没干满,凭什么要我退?公司觉得我投了钱培养你,现在你拍拍屁股走人,钱谁出?两边都觉得委屈,最后往往闹到仲裁庭,甚至对簿公堂。说实话,这事儿真不是该退或不该退一句话能说清的,里面既有法律的硬杠杠,也有人情世故的软考量。今天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聊聊这些年我见过的培训费退费风波,以及藏在背后的那些门道。<

公司解散,员工培训费用如何退还?

>

培训费用的性质:到底是投资还是成本?

先说个我刚入行时遇到的案子,印象特别深。那是2010年,一家做外贸的初创公司快闪科技,招了10个应届生,每人花了2万块做岗前培训,协议里写着服务期3年,未满服务期需按比例退还培训费。结果公司成立第二年就因为资金链断裂解散了,员工小张找到我,红着眼圈说:我才干了8个月,公司让我退1.3万培训费,我哪有钱啊?我当时接offer就是看公司愿意培养新人,现在公司没了,还要我倒贴?

我当时先看了他们的培训协议,确实写得清清楚楚,培训费用有发票、有课程表,还签了服务期条款。但问题在于:这家公司把培训费和岗前培训工资混在一起了。协议里写着培训期间发放基本工资3000元,但根据《劳动合同法》,岗前培训属于用人单位应尽的义务,培训期间的工资属于正常劳动报酬,不能计入专项培训费用。最后仲裁结果很明确:公司能证明的专项培训费用只有1万块(剔除工资后),小张工作了8个月,服务期3年(36个月),剩余28个月,应退费用是1万×(28/36)≈7778元。但公司已经解散,账上没钱,最后老板个人掏了5000块,员工也接受了,毕竟总比一分没有强。

这件事让我明白:培训费退费的核心,首先得厘清这笔钱到底是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专项培训费用。法律上说的专项培训费用,有三个硬性标准:一是用人单位为了专业技术培训支付的(不是岗前适应性培训),二是必须有支付凭证(发票、收据等),三是费用是直接用于该劳动者的(比如培训费、差旅费、材料费,不包括工资、社保这些)。很多公司喜欢把培训期间的工资住宿费餐费算进去,其实都是不合规的——这些本就该公司承担,怎么能转嫁给员工呢?

后来我又遇到过一个反例。某互联网公司送技术总监老王去国外参加云计算架构师认证培训,花了8万块,签了5年服务期协议。结果老王干了3年就跳槽了,公司把他告上法庭,要求退还5.3万(8万×剩余2年/5年)。法院最后支持了公司,因为培训费有正规发票,课程是专业技术认证,协议也明确约定了服务期和违约金计算方式。老王后来跟我聊天,说其实我也知道理亏,公司确实投了真金白银培养我,只是当时觉得8万块违约金太高,想协商分期,但HR态度太硬,最后只能对簿公堂。

你看,同样是培训费退费,结果却天差地别。关键就在于这笔钱是不是真培训、真投入。如果是公司为了提升员工专业技能、支付了真实对价的培训,那员工提前离职,确实该按比例承担一部分;但如果是把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的成本转嫁给员工,那就是霸王条款,员工完全可以拒绝。

法律与实践的鸿沟:为什么退费总那么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法律不是规定得很清楚吗?按比例退不就行了?但现实中的麻烦,往往藏在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的鸿沟里。

我去年处理过一个大公司的裁员案,某上市公司星辰教育因为业务收缩,裁掉了整个技术部30个人,其中12个人参加了公司组织的AI算法进阶培训,每人培训费5万,服务期5年。结果员工被裁时,公司HR发了一份通知,要求大家在30天内退还尚未分摊的培训费,否则不予办理离职手续。这下炸锅了,员工觉得公司单方面裁员,凭什么还要我们退钱?公司觉得培训是你们自愿参加的,协议里写了服务期,现在公司没解除合同,是你们自己没履行完。

我当时作为顾问介入,先看了几个员工的培训协议,发现问题大了:第一,培训课程是公司内部组织的,没有外部机构发票,只有一张内部结算单,上面写着培训费5万/人,但没明细;第二,协议里写的是若员工主动离职需退费,但这次是公司经济性裁员,属于非因劳动者过错解除劳动合同,法律上根本不该要求员工退费;第三,公司把培训期间的绩效奖金也算进了培训费用,这更是胡来——绩效奖金是对员工工作的回报,和培训费八竿子打不着。

最后我跟公司HR总监吵了一架(开玩笑的,但确实争执得很激烈)。我问他:你们要是真想退费,先把三件事说清楚:第一,这5万块培训费有没有第三方发票?第二,裁员是不是公司单方面原因?第三,绩效奖金能不能算培训费?他哑口无言,最后只能妥协:员工无需退还培训费,但公司也不支付培训费补偿(因为法律没规定公司裁员要赔培训费)。

这件事让我反思:为什么很多公司在处理培训费退费时总喜欢和稀泥? 说到底,还是因为很多HR自己都没搞清楚《劳动合同法》第22条到底怎么规定的。这条法律写得明明白白: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注意几个关键词:专项培训费用服务期约定违约金不超过未履行部分分摊额。如果公司裁员,属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那员工就不存在违反服务期约定自然不用退费。但很多公司不管这些觉得协议签了就得按协议来,结果把自己坑进去了。

还有更离谱的。我见过一家公司,给员工报了在职研究生班,学费3万,协议写服务期5年,未满退全款。结果员工读了一年半,公司说业务调整,这个岗位没了,让员工转岗,员工不同意,公司就以不服从安排为由辞退,还要求员工退还3万学费。最后员工仲裁,公司输了,不仅要退学费,还要支付赔偿金。你说,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我的处理心得:从对抗到共赢的退费逻辑

这么多案子下来,我总结出一个心得:处理公司解散时的培训费退费,千万别想着谁对谁错,而是要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毕竟公司解散了,员工要找工作、要生活,公司也要清算资产、善后,闹僵了对谁都没好处。

去年我帮一家制造业公司精工制造做解散方案,公司有30名员工参加了智能制造培训,每人培训费3万,服务期5年。公司因为行业转型,要整体关厂,员工情绪很大,尤其是那些培训费没分摊完的,觉得公司把我们培养好了,现在说不要就不要了,还要我们倒贴钱?

我当时先做了两件事:第一,让公司提供所有员工的培训协议、发票、课程表,逐个核对专项培训费用是否合规;第二,找员工代表谈话,了解他们的诉求——大部分人不是不想退钱,而是一下子拿不出那么多觉得公司应该承担部分风险。

核对下来,问题不大:培训费有外部机构发票,课程是专业技术培训,服务期约定也合法。但公司账上资金确实紧张,一次性退30个人的培训费,至少要100万,压力很大。我跟老板说:您看这样行不行,咱们先跟员工坦诚沟通,说明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然后提出一个‘阶梯式退费方案’——比如工作满3年的,退70%;满2年的,退50%;满1年的,退30%;不满1年的,退10%。剩下的钱,咱们打欠条,6个月内分3期还清,按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给点利息。

老板一开始不同意:凭什么我还要给利息?他们没干满服务期,按法律可以一分不退!我劝他:老板,现在公司要解散,员工心里已经有怨气了,要是再因为退费闹起来,仲裁、诉讼一打,时间精力不说,万一仲裁判咱们全退,或者员工去公司门口闹,影响更不好。而且您想想,这些员工都是跟着公司打拼几年的,真把人逼急了,他们可能会去劳动监察大队投诉,甚至举报公司以前的一些不规范操作(比如社保、公积金),到时候更麻烦。

最后老板同意了我的方案。员工代表开会时,我把公司的财务报表(隐去敏感信息)给他们看,解释了为什么不能一次性退清,然后提出了阶梯退费+分期的方案。没想到员工代表很通情达理: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公司难处,只要公司有诚意,分期退也行,总比一分没有强。最后双方签了和解协议,公司按约定退了费,员工也顺利办了离职,没闹出任何风波。

这件事让我明白:培训费退费的本质,不是追讨或抵扣,而是风险共担。公司解散,培训费没收回来的风险,不该让员工一个人扛着;员工提前离开(非因自身过错),确实享受了培训带来的收益,也应该承担一部分责任。关键是怎么共担——公司要拿出诚意,员工也要理解现实。

我想问你一个问题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前几天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他是一家创业公司的CEO,最近因为融资失败,考虑解散公司。他说:我们公司最值钱的就是团队,这几年投了不少钱培训员工,现在要是解散了,培训费退不退,真是个头疼事。

我反问他:你觉得培训对员工来说,到底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是公司给的福利,也是员工成长的阶梯。我说:没错。那如果公司把这‘福利’变成‘枷锁’,把‘阶梯’变成‘债务’,员工还会感激公司吗?

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在想:当公司解散成为常态,培训费退费这事儿,到底是该靠法律硬性规定,还是靠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契约精神?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该重新思考培训这件事——它到底是公司的成本,还是员工和公司共同的投资?如果是投资,那风险就该由双方共同承担;如果是成本,那公司就该做好成本收不回的心理准备。

毕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员工的成长也离不开企业。当公司散场时,能不能体面地处理培训费退费的问题,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更是对人心的尊重。你说呢?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