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

分拆业务注销,如何处理与供应商的货品?

>

深秋的北京,国贸写字楼顶层,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陈国栋老师的办公桌上。他刚结束一个跨国企业的重组会议,手里把玩着一个刻着清字的紫砂小茶杯,见我进来,笑着起身相迎:来,喝杯普洱,咱们慢慢聊。陈老师是国内知名会计师事务所信和联的合伙人,专注企业重组与税务筹划25年,经手过超50起大型分拆与注销案例,说话总带着一股把复杂问题掰开揉碎的通透感,口头禅是税务上的事儿,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合不合适。

问题一:陈老师,很多企业分拆业务时,最头疼的就是仓库里堆着的供应商货品,您能先从实操层面说说,第一步该做什么?

陈国栋呷了口茶,眼睛笑得弯弯的:这个问题啊,就像家里搬家先得清点家具——第一步永远是‘全面盘点,账实核对’。我见过太多企业,分拆时急着走流程,仓库里还有上百万的供应商货品没处理,结果要么被供应商追着索赔,要么税务上算不清账,最后‘小问题拖成烦’。

他回忆起2019年一个案例:某科技公司分拆人工智能业务,仓库里堆着价值800万的芯片和电子元件,财务负责人直接找供应商说我们要注销,货退给你们。供应商一听炸了:货是定制的,我怎么卖?最后闹上法庭,企业不仅赔了违约金,还因进项税转出不合规被税务罚款30万。所以啊,第一步得把货品‘摸清楚’:数量、规格、入库时间、供应商约定用途、是否有保质期,甚至包装是否完好——这些细节都得记在台账上,最好让供应商盖章确认,免得日后扯皮。

问题二:这些货品处理方式不同,税务影响差异大,比如直接退货、折价抵债、销售给第三方,哪种方式对企业更有利?

陈老师把茶杯往桌上一放,身体前倾: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处理方式没有‘最优选’,只有‘最适配’,得结合货品特性、供应商意愿、企业税务状况综合判断。

他举了个例子:去年帮一家制造业企业分拆新能源业务,仓库里有500万的锂电池。当时供应商A说‘货已定制,只能退货’,供应商B说‘可以折价抵债,抵30%的应付账款’,供应商C说‘我们帮你找下游客户,你按市场价卖,我们分佣金’。我们算了三本账:

- 直接退货:供应商A要收5%的退货费,还得承担运输损耗,企业进项税120万需要转出,当期多缴30万税;

- 折价抵债:抵了150万应付账款,但视同销售要按公允价缴税(假设公允价180万),增值税23.4万,比退货省6.6万,但供应商怕要不回钱,不同意;

- 第三方销售:按市场价卖了600万,增值税78万,但佣金给了供应商C60万,净赚522万,比退货多赚102万,还能保留供应商关系。

最后选了第三方销售,核心逻辑是‘货能变现、税能承受、关系能维系’。如果货是快过期的食品,那可能只能折价抵债,哪怕税高点,也比烂在仓库里强。

问题三:有没有遇到过供应商不配合的情况?比如货品有瑕疵,或者拒绝接受退货,怎么解决?

说到这里,陈老师停顿了一下,端起茶杯抿了一口,眼神变得严肃:供应商不配合,90%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没摆平’。我2015年遇到个极端案例:某餐饮企业分拆外卖业务,仓库里有10吨进口牛肉,供应商说‘这批货运输时温度没控制好,有轻微变质,不能退’。企业说‘当时入库时没检测,现在你说是变质就是变质?’

怎么解决?三步走:第一,找‘中间人’。我们请了第三方检测机构,现场取样检测,报告显示‘微生物略超标,但不影响食用’;第二,算‘经济账’。跟供应商谈:‘这批货你要是收回去,可能只能做饲料,卖5万;我们帮你找熟食加工厂,按8万卖,你分3万,我们分5万,你少赚2万,但省了运输和仓储费’;第三,签‘补充协议’。明确货品责任划分,约定‘若后续因质量问题引发纠纷,由供应商承担’。最后供应商同意了,企业没亏钱,供应商也挽回了损失。

他叹了口气:很多企业觉得‘我是甲方,供应商就得听我的’,大错特错。分拆时是‘共渡难关’,不是‘单方面甩锅’,把对方的损失算清楚,把未来的责任写明白,才能把‘对手’变成‘队友’。

问题四:从理念上看,您觉得处理这类问题,企业最应该把握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陈老师靠在椅背上,望向窗外的天空,语气变得深沉:合法合规是底线,商业共赢是目标,但最核心的,是‘把业务逻辑看透’。

他讲了个亲身经历:2003年我刚入行,帮一家国企分拆物流业务,仓库里有200辆旧货车。财务总监说‘按账面价值报废吧,省事’。我查了合同才发现,这些货车是跟供应商‘融资租赁’来的——供应商是租赁公司,车还在租赁期内,企业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如果直接报废,不仅构成违约,还可能被认定为‘逃避债务’。后来我们跟租赁公司谈,‘我们按市场价买断这批车,然后转卖二手车商’,租赁公司收回了资金,企业拿到了折旧抵税,二手车商赚了差价,三方共赢。

财税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业务的‘镜像’。货品怎么处理,本质是‘当初为什么买’‘现在为什么不要’‘未来怎么脱手’——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税务方案自然就浮出来了。比如你跟供应商签的是‘寄售协议’,货的所有权还在供应商手里,那你分拆时直接‘清点归还’就行,根本不用视同销售;如果是‘买断式采购’,那处理方式就得按销售或报废来。很多新人只看税法条文,不看业务合同,最后‘税算对了,业务错了’,这才是最大的风险。

问题五:现在很多企业用数字化管理库存,这对分拆时的货品处理有没有帮助?您有什么建议?

陈老师眼睛一亮,像聊到感兴趣的话题:数字化不是‘锦上添花’,是‘雪中送炭’!我去年帮一个跨境电商分拆海外仓业务,他们用区块链系统管理库存,每一批货的入库时间、供应商、批次号、保质期、甚至运输温湿度都记录在链上,不可篡改。分拆时,我们直接导出数据,3天就完成了盘点,比人工快10倍,还避免了‘货品丢失’‘数量不符’的纠纷。

他建议:企业分拆前,至少要做三件事:一是把库存数据‘搬上云’,用ERP或WMS系统实时更新;二是给货品贴‘电子标签’,比如RFID芯片,扫码就能查全流程信息;三是跟供应商共建‘数据共享平台’,比如他们能实时看到货品库存,我们也能看到他们的生产计划。这样处理货品时,效率高、争议少,税务上也能提供‘链上证据’,不怕被查。

他笑着补充:数字化不是万能的。我见过一家企业,花200万买了套系统,但员工还是用Excel记账,数据根本没导入。技术是工具,人会用才行。新人要多学数字化工具,但别迷信工具,核心还是‘把业务数据搞准’。

问题六:作为资深专家,您觉得行业新人最容易在这类问题上踩什么坑?有什么建议?

陈老师放下茶杯,语气变得温和:新人最容易犯两个错:一是‘只看税不看人’,二是‘只看眼前不看长远’。

他讲了个自己的黑历史:刚入行时,我帮客户处理一批滞销货品,算来算去觉得‘折价抵债’税最低,就劝客户跟供应商这么谈。结果供应商是老牌国企,流程复杂,抵债审批拖了3个月,货品过期了,客户损失更大。后来我师傅骂我:‘你算税算得再精,客户货卖不出去,有什么用?财税是帮企业解决问题的,不是制造问题的!’

给新人的建议就三条:第一,‘多下车间’。别总坐在办公室看报表,去仓库看看货品,跟采购聊聊供应商,跟销售问问市场价,‘眼见为实’比‘纸上谈兵’强;第二,‘多问为什么’。看到合同条款别急着签字,问‘当初为什么签这条’‘现在能不能改’‘对方会怎么想’;第三,‘多复盘’。每个案例结束后,把‘当时怎么想的’‘后来怎么改的’‘学到了什么’记下来,我25年积累了20多本笔记本,现在翻起来还受益匪浅。

他望向窗外,夕阳给他的侧脸镀了层金边:做财税,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既要懂‘病理’(税法),也要懂‘病情’(业务),更要懂‘病人’(企业和供应商)。新人别急着当‘专家’,先当‘匠人’,把每个细节磨亮了,自然能成‘大家’。

【访谈尾声】

时钟指向傍晚6点,陈国栋老师起身送我到电梯口,手里还攥着那个清字茶杯。分拆业务注销,处理货品就像‘断舍离’——舍掉不必要的负担,留下清晰的未来。电梯门关上的瞬间,我仿佛还能听到他的声音:记住,财税的温度,藏在每一个对‘人’和‘事’的考量里。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