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jpg)
深秋午后,北京某律所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百叶窗在长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桌上摊着几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样本和《商标注册证》复印件。访谈者(以下简称访)与三位不同背景的受访者围坐一圈,围绕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终止后剩余商标权的处理展开对话。
第一部分:法律视角——商标权的权属迷局与规则解法
访谈对象:李明,某知名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专注中外合资企业纠纷处理15年,语言严谨,逻辑清晰,善用法律术语但解释通俗。
访:李律师您好,今天想请教一个核心问题: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终止时,那些未被双方使用的剩余商标权,通常会如何处理?有没有常见的处理模式?
李明:(轻轻推了推眼镜)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商标法》《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多重交叉。简单说,商标权的处理首先要看合资合同的约定——这是根本大法。如果合同里明确写了终止后未使用商标归中方/外方所有,或者由某方优先购买,那按约定处理就行。但现实中,很多合同会忽略这个细节,或者写得模糊,比如商标权由双方协商解决,这就埋下了争议的种子。
访:如果合同没约定,法律上怎么判断归属?
李明:这时候要看商标权的原始取得状态。根据《商标法》,商标权以注册为准。如果商标是合资公司作为申请人注册的,那权利属于合资公司法人所有,属于公司资产。合同终止时,这部分资产要纳入清算程序,按《公司法》和清算方案处理——要么双方分割,要么拍卖后分割价款,要么由一方优先购买。但要注意,这里的分割不是把商标撕开,而是通过转让程序实现权属变更,需要双方配合办理商标转让手续。
访:刚才您提到优先购买权,实践中企业容易在这块踩哪些坑?
李明:(微微前倾身体)最常见的坑是程序瑕疵。比如外方想买商标,但中方没收到正式的书面购买通知,或者价格评估不公允,事后中方反悔说我不知道要卖价格太低了。根据《民法典》,优先购买权人应在同等条件下行使权利,所以同等条件的确定很关键——比如评估机构的选择、评估方法的合理性(成本法、市场法还是收益法),这些都得有书面记录。商标转让需要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很多企业签了转让协议就以为完事了,忘了备案,导致转让无效,这也是个大问题。
访:如果双方都不想要商标,或者商标评估下来负资产(比如濒临失效、无商业价值),该怎么处理?
李明:(轻敲桌面)这种情况其实不少见。商标作为无形资产,可能因为长期未使用被撤销,或者本身缺乏知名度,评估价值为零甚至负数(比如维护成本高于收益)。这时候,清算组可以决定放弃商标权,但要注意程序:一是要书面通知股东,二是要证明商标已无价值,三是最好通过股东会决议确认。否则,万一商标后来被第三方抢注并升值,股东可能会以清算组未尽到忠实义务追责。
访:总结一下,法律处理的核心逻辑是?
李明:一句话——约定优先,法定补充;清算为基,程序正义。先看合同约定,没有约定就按公司资产清算规则来,无论归属、转让还是放弃,每一步都要有书面记录、符合法定程序,避免口头协议拍脑袋决策。
第二部分:实践视角——一场商标争夺战背后的经验教训
访谈对象:张薇,某跨国消费品合资企业前法务总监,曾参与处理公司终止后的商标分割,语言务实,带点行业术语,善用具体案例说明问题。
访:张总您好,听说您曾亲自处理过合资企业终止后的商标纠纷,能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吗?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
张薇:(端起咖啡杯抿了一口)棘手的问题多了!我们当时是家做日化品的合资企业,外方控股,中方提供渠道。合同终止时,双方对未使用商标的定义吵翻了——外方说那些只在三四线市场卖过的小品牌才算未使用,中方说连年销售额上千万的区域品牌也算未使用。最后闹到对簿公堂,法院认定是否使用以实际商业投入为准,比如有没有广告宣传、有没有稳定销售渠道,而不是看全国市场占有率。
访:这个案例里,未使用商标的认定标准很关键。那商标评估时,企业最容易忽略的细节是什么?
张薇:(放下杯子,语气严肃)是商标的‘隐性价值’。很多企业评估商标只看过去收益,比如近三年的销售额,但忽略了未来潜力。我们当时有个商标,评估机构按成本法算只值50万,但中方坚持说这个商标在年轻群体中有认知度,如果重新定位,可能值500万。后来找了第三方机构做收益预测,结合行业趋势和消费者调研,最终把价格提到了300万,双方才达成一致。所以提醒一句:评估时别只盯着财务报表,要找懂行业、懂市场的评估机构。
访:刚才李律师提到商标分割,实践中怎么操作才能避免一地鸡毛?
张薇:(笑了笑)我们当时想了个清单分割法——把所有商标列成表格,按核心商标次要商标防御商标分类,每类标注使用情况注册类别市场认知度,然后双方轮流挑商标,就像分蛋糕一样,挑到不能再挑为止。这样比按价值比例分更直观,也减少了对公平性的争议。一定要明确商标组合不能拆分,比如XX品牌+图形商标,必须整体转让,否则分开用可能影响品牌辨识度。
访:从企业角度看,提前在合资合同里约定商标处理条款,有什么避坑建议?
张薇:(身体靠向椅背)三点建议:第一,明确商标权归属的触发条件——比如合同终止后,哪些商标归外方,哪些归中方,哪些由双方共有;第二,约定优先购买权的行使程序——比如一方想买商标,需提前30天书面通知,价格需经双方认可的第三方评估;第三,预留争议解决机制——比如协商不成,先提交行业调解,调解不成再仲裁,约定好仲裁机构和地点。别学我们,合同里只写了协商解决,结果协商了半年没结果,白白浪费了半年清算时间。
第三部分:受益者视角——从烫手山芋到品牌重生
访谈对象:陈浩,某民营企业创始人,三年前通过收购合资企业剩余商标,成功打造了一个细分市场新品牌,语言感性,带点创业者的直率,善用比喻。
访:陈总您好,听说您收购了某合资企业的剩余商标,当时为什么会想到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陈浩:(搓了搓手,语气兴奋)哪是烫手山芋,明明是捡了个宝!当时我们做母婴产品,想拓展个子品牌,但自己注册商标周期太长,而且怕和现有品牌重名。刚好朋友说,有个合资企业终止,有个XX母婴商标闲置了三年,注册类别正好是我们需要的。一开始也担心商标有问题,比如有没有被异议、有没有质押,但查了档案,干净得很,价格才20万,比我们自己注册+推广省了至少100万!
访:收购过程中,您遇到过哪些挑战?怎么解决的?
陈浩:(皱眉回忆)挑战是原合资公司的扯皮!外方说商标归他们,中方说归我们,最后清算组出面,拿出股东会决议,证明商标属于合资公司资产,才启动转让。最麻烦的是原股东配合度——外方在海外,办理转让手续要寄一堆文件,来回折腾了两个月。后来我们找了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全程代办,才搞定。所以提醒后来者:收购商标时,一定要让原股东出具权属无争议的承诺书,免得后患。
访:收购后,商标维护和品牌运营上有什么心得?有没有踩过坑?
陈浩:(眼睛一亮)心得是商标不是‘买来就完事’,得‘养’!我们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续展+监测——商标快到期了提前续展,还监测有没有人抢注近似商标。踩过的坑是忽略防御商标——一开始只注册了核心类别,后来发现有人在母婴玩具类别注册了近似商标,赶紧提异议,花了5万块才搞定。现在我们学乖了,商标注册全类别保护,虽然贵,但安心。
访:回头看,您觉得企业在处理商标权时,最应该避免什么错误?
陈浩:(正色道)是把商标当‘负担’!很多企业觉得商标不用就赶紧扔掉,其实商标是睡着的资产。就像我们收购的那个商标,虽然闲置,但积累了十年的品牌认知度,稍微运营一下就活了。所以建议企业:终止合同前,先盘点手里的商标,哪些能盘活,哪些能变现,别白白浪费了。
【访谈者评论】
三位受访者的视角,像三把钥匙,打开了中外合资企业终止后商标权处理的复杂密码。李律师从法律层面厘清了权属、程序、价值的底层逻辑,张总用实战经验揭示了约定、评估、分割的操作细节,陈浩则以创业者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商标作为无形资产的潜在价值。对话中,优先购买权商标评估清算程序防御商标等关键词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决策场景和风险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无论是法律专家、企业高管还是受益者,都反复强调提前约定的重要性——合资合同里的几行字,可能避免数百万的损失和数年的纠纷。这或许就是知识产权管理的核心:不仅要事后补救,更要事前布局。
【访谈后总结思考】
中外合资企业终止后的商标权处理,本质是商业利益与法律规则的博弈,也是短期清算与长期价值的平衡。从法律角度看,需以合同约定为基础,以清算程序为框架,确保权属清晰、程序合规;从实践角度看,需重视商标的价值评估与分割技巧,避免一刀切或拍脑袋;从企业角度看,应将商标纳入整体战略,无论是转让、分割还是放弃,都要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
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深化,中外合资企业的商标纠纷只会越来越多。唯有提前布局、专业操作、灵活协商,才能让商标这一无形资产在企业生命周期结束时,依然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而非成为一地鸡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