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崇明区做了十几年生意的张老板最近找我喝茶,一脸愁容。他刚把经营8年的农产品加工厂注销完,结果前两天接到法院传票——半年前供给他包装材料的供应商起诉,说公司还欠着5万尾款没付。张老板当时一听就懵了:公司都注销了,怎么还找我?账上不是早没钱了吗?类似的故事,我在崇明区见了不下20年。很多老板以为公司注销就是一了百了,殊不知合同纠纷这颗定时,可能让你注销完照样赔钱。今天我就以20年财税从业者的经验,跟崇明区的老板们好好聊聊:公司注销时,那些合同纠纷到底该怎么处理?<
注销前别急着清零,合同梳理是第一道坎
先说个我去年遇到的真事。崇明堡镇一家做民宿的老板,姓王,疫情后生意不好想注销。他找到我时,手里拿着一沓合同,说:李会计,这些合同都到期了,没纠纷的我都撕了,有纠纷的反正公司注销了就没事了。我当时就拦住了他——王老板犯了个大错:合同到期不等于无纠纷,更不等于能注销。
崇明区的企业,尤其是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合同类型五花八门:供货合同、租赁合同、加工承揽、借款合同……有些合同看起来履行完了,但可能藏着隐形纠纷。比如我见过一个老板,跟农户签了水稻收购合同,钱付了,货也收了,但农户后来以质量不达标为由,私下找老板要补偿款,老板没当回事,结果注销后农户起诉到法院,法院判老板在清算财产范围内赔偿。为啥?因为合同里没写清楚质量验收标准,农户的主张虽然没道理,但公司注销时清算组没处理这个潜在纠纷,就被钻了空子。
第一步:注销前必须做合同全面体检。不是看合同到期没,而是看有没有可能产生纠纷。哪些合同容易出问题?我总结了几类:一是履行到一半的合同,比如租的厂房还有半年到期,买的设备还没付尾款;二是条款模糊的合同,比如验收合格后付款,但没写谁验收、标准是什么;三是涉及第三方的合同,比如担保合同、联营合同。这些合同,哪怕注销了,都可能变成甩不掉的麻烦。
未履行合同:终止、转让还是赔?清算组得拍板
合同体检完了,发现还有未履行完的合同,怎么办?很多老板会想:公司都要注销了,合同直接终止不就行了?没那么简单。根据《民法典》第580条,合同解除后,当事人有权请求赔偿损失。也就是说,你单方面终止合同,可能要赔违约金。
崇明区有一家做河蟹养殖的企业,去年要注销。他们跟饲料供应商签了全年供货合同,才履行了3个月,公司决定不干了。供应商说:合同里写了‘单方终止需支付30%违约金’,你们得赔3万。老板不愿意:公司注销了,哪有钱赔?结果清算组没处理好,供应商直接起诉到崇明区法院,法院判清算组在未分配财产中优先支付违约金。后来清算组只能把剩下的设备卖了,才把钱凑齐。
那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咋办?我给崇明的老板们支三招:
第一,看合同能不能转让。比如租赁合同,能不能找到新的租客接手?买卖合同,能不能把剩余货物转卖给其他人?我见过崇明一家做绿植的企业,注销时还有一批绿植没卖掉,清算组联系了花鸟市场,把绿植转卖给了摊贩,不仅没违约,还回笼了资金。这招最省心,既避免了违约,又能减少损失。
第二,跟对方协商解除。如果转让不了,就坐下来跟对方谈。比如对方是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可以说明公司注销的情况,看看能不能少赔点违约金,或者用实物抵债。我之前帮崇明一家食品厂处理过类似纠纷:他们跟包装厂签了合同,还没到期,食品厂要注销。包装厂一开始要2万违约金,后来清算组提出用剩下的包装纸抵债,包装厂同意了,双方各退一步,纠纷解决了。
第三,实在不行就赔。如果对方不同意解除,合同又不能转让,那只能按合同赔违约金。但这里有个关键点:赔多少不是对方说了算。根据《民法典》第585条,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比如对方主张10万违约金,但实际损失只有2万,清算组可以起诉到法院,要求调整违约金金额。崇明区法院在处理这类纠纷时,一般会看实际损失,不会完全按合同条款判,所以别怕对方漫天要价。
已履行合同:质量、付款、售后,这些旧账得算清
有些合同看起来履行完了,但旧账没算清,照样能让你注销后惹官司。我见过最典型的一个案例:崇明一家做建材的公司,给工地供了一批砖,当时验收单上签了合格,结果半年后工地说砖强度不够,导致墙体开裂,起诉公司赔偿50万。公司老板当时就火了:验收时都合格了,过了半年找我?结果法院判公司赔偿,理由是验收时没做强度检测,验收程序不合法。
这就是已履行合同的隐形纠纷。哪些旧账最容易翻出来?我总结三个重灾区:
一是质量瑕疵。尤其是农产品、建材、加工制品,可能当时没发现,用久了才出问题。崇明区农业企业多,比如卖大米、卖蔬菜的,如果合同里没写质量异议期,买方可能在半年甚至一年后,以质量不达标为由起诉。所以注销前,一定要把所有已交付但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货物列个清单,跟对方确认清楚,最好签个最终确认书,写明双方再无质量纠纷。
二是尾款纠纷。很多老板做生意时,为了留住客户,会先发货后付款,结果公司注销时,对方说质量有问题拒付尾款。我之前帮崇明一家服装加工厂处理过:他们给外地客户加工了一批衣服,客户说袖口缝歪了,拒付2万尾款。清算组拿出当时的样衣确认单,上面有客户签字,客户才不情不愿地付了钱。尾款纠纷的关键是证据——有没有验收单、付款凭证、聊天记录?没有的话,赶紧补,不然注销后很难要。
三是售后责任。比如卖设备的,合同里写了保修一年,公司注销时保修期还没过,客户找你维修,你不管,客户就可能起诉违约。这种情况,要么在注销前找第三方接手售后责任,要么预留一笔售后保证金,不然客户告你,法院还是会判赔偿。
清算组失职?股东可能要背锅
很多老板以为,合同纠纷是公司的事,注销后就和自己没关系了。大错特错!我见过一个极端案例:崇明一家贸易公司注销时,清算组根本没处理一笔10万的欠款,结果债权人起诉到法院,法院判股东在未分配财产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股东个人赔了5万。
为啥股东要赔钱?因为《公司法》第185条规定,清算组在清理公司财产、编制资产负债表和财产清单后,发现公司财产不足清偿债务的,应当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破产。如果清算组没处理合同纠纷,导致公司财产被漏掉,或者没申请破产,股东就要承担清算责任。
我给崇明的老板们提个醒:注销时别找随便的人当清算组成员。最好是找专业的律师、会计师,至少要懂《公司法》和《合同法》。我见过有的老板找亲戚当清算组,结果亲戚根本不知道要处理合同纠纷,把应收账款直接当成坏账核销了,结果债权人找上门,股东赔了钱还生气。
股东自己也要留个心眼。如果清算组说所有合同都处理完了,你可以要求看合同处理清单,包括已履行合同的确认书、未履行合同的解除协议、违约金支付凭证等等。清单不全的,别签字!签字了就意味着你认可清算组的处理,后续出了问题,股东要连带责任。
崇明区法院的脾气:这些纠纷喜欢调解
在崇明区处理合同纠纷,有个小特点:法院一般不喜欢一判了之,更倾向于调解。尤其是农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注销纠纷,法官会尽量让双方各退一步。我之前处理过一个案子:崇明一家水产公司和农户签了鱼苗供应合同,公司注销时农户说鱼苗成活率低,要赔2万。公司觉得天气原因导致成活率低,不是我的问题。法官了解情况后,建议公司补偿农户5000元鱼苗款,农户放弃其他索赔,双方都同意了,案子很快解决了。
为啥崇明法院喜欢调解?一方面,崇明区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弱,判了公司可能直接破产,反而解决不了问题;崇明区农业、服务业多,很多纠纷涉及本地人,调解能留情面,避免老死不相往来。
如果崇明的老板们遇到注销后的合同纠纷,别急着硬刚,先试试调解。可以找法院的诉前调解中心,或者找崇明区工商联、商会帮忙。我见过一个老板,通过商会调解,把5万的违约金谈成了2万,省了不少事。
最后一句大实话:注销前处理好合同,比注销后擦屁股强百倍
做了20年财税,我见过太多老板因为轻视合同纠纷,注销公司后赔了钱、输了官司,甚至上了失信名单。其实,只要注销前多花点时间梳理合同,该协商的协商,该赔偿的赔偿,这些麻烦大部分都能避免。
崇明区的老板们,尤其是做农业、制造业的,合同条款可能没那么专业,但没关系,注销前找个靠谱的律师、会计师帮着看看,花几千块咨询费,可能省下几万块的赔偿款。记住:公司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终点——只有把所有合同纠纷处理干净,才能真正一身轻松。
上海加喜财税公司在服务崇明区企业注销时,常遇到因财务凭证不完整导致的合同纠纷隐患。比如企业缺失关键付款凭证、验收单,清算时无法证明合同已履行完毕,被对方主张违约。我们认为,财务凭证是合同履行的铁证,注销前必须确保合同对应的发票、收据、银行流水、验收记录等完整归档,避免因证据不足陷入纠纷。企业注销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常被忽视:专利、商标、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若未在清算中明确处置,可能被认定为遗漏财产,导致股东承担赔偿责任。加喜财税通过专业梳理财务凭证、制定知识产权清算方案,帮助企业规避注销后的法律风险,确保干净注销。如需专业支持,欢迎访问加喜公司注销官网:https://www.11041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