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场景:某财税服务公司新人培训室,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桌上。新手小林(入职3个月)抱着笔记本,满脸困惑地坐在对面。资深专家王姐(从业13年)端着咖啡杯,笑着示意她放松。 <

公司注销,员工职业发展如何规划?

>

小林:王姐,我最近跟了个项目,帮客户办公司注销。他们员工听说公司要注销,都慌得不行,跑来问我是不是要失业了。说实话,我也有点懵——公司注销了,员工不就没着落了吗?这职业规划还怎么搞啊?

王姐:(放下咖啡杯,笑出声)哈哈,你这问题问得特实在!我刚入行那会儿,第一次接触注销项目,也觉得公司没了=员工散了,跟踩了棉花似的发慌。后来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吓人。

(身体前倾,语气放缓)公司注销就像一场有预告的告别,不是突然把你推到悬崖边,而是提前告诉你咱们这班车到站了,但下一班车已经在路上了。员工慌,是因为对未知没底——下个月工资有没有?新工作去哪儿找?简历上这段经历咋写?这些才是真痛点。

(回忆状)我记得2018年,我带过一个科技公司注销项目,有个技术小哥叫小李,当时抱着电脑哭,说我在这干了5年,除了写代码啥也不会。结果呢?注销前3个月,他偷偷学了点项目管理知识,注销后正好赶上互联网公司招懂技术的项目经理,薪资还涨了30%。所以啊,注销不是职业终点,反而是重新校准人生GPS的机会。

小林:那……公司注销前,员工能做点啥准备呢?总不能干等着吧?我客户那边有个大姐,天天在工位上刷招聘软件,被领导说了,还觉得委屈。

王姐:(点头)嗯,这个问题很典型!很多人以为注销=摸鱼,其实恰恰相反,注销前的黄金准备期,能做的事多着呢。

(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时间轴)你看,注销流程一般分三步:清算备案→公告→注销登记,少说也得3-6个月。这期间,员工得抓住三个抓手:

第一个抓手:悄悄更新职业弹药库。 我刚入行时犯过个错,提醒过客户该准备简历了,结果有个员工直接在工位上打印简历,被老板撞见,差点没拿到补偿。后来我才明白,这事儿得暗度陈仓。比如:利用下班时间梳理自己的项目经验——你做过哪些核心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最好用数据说话,比如优化了XX流程,效率提升20%。这些弹药在找工作时比空泛的我有责任心有用多了。

第二个抓手:盯紧公司的隐性转岗机会。 很多公司注销前,会把业务转到关联公司或合作方。这时候,别光顾着焦虑,主动找HR聊:咱们公司后续业务有没有其他合作方需要人?我能不能提前投个简历?(笑)我当年有个客户,注销前把10个员工塞给了合作的供应商,这些员工反而比自己找工作的更稳定。这算行业里的潜规则吧——公司也希望平稳过渡,不愿意花时间重新招人。

第三个抓手:给技能打个补丁。 注销期其实是充电黄金期。比如做销售的,可以学点新媒体运营;做行政的,可以考个人力资源管理师。我认识个会计,公司注销时她考了中级税务师,注销后直接跳槽到事务所,薪资翻倍。这就像给手机系统升级,虽然旧软件不用了,但新系统更流畅啊!

小林:说到补偿,员工都问N+1到底怎么算?我查了资料说N是工作年限,+1是代通知金,但具体到实际,还是一头雾水。比如工作3年2个月,N是3还是3.2?+1是不是必须给?

王姐:(挑眉)这个问题问到点子上了!很多员工(甚至HR)都搞不清N+1的算法,我当年还因为这个闹过乌龙呢。

(掰着手指数)先说N:工作年限按整年+月算,满半年算1年,不满半年算0.5年。比如你说的3年2个月,N就是3.5年,补偿金就是3.5个月工资。再说+1:这是代通知金,如果公司提前30天书面通知你不用上班,就不用给+1;如果没提前通知,就得额外给1个月工资。

(压低声音)这里有个小技巧:如果公司想少给点补偿,可能会说我们给你提前30天通知,你不用来上班了,这时候你得算清楚——提前30天意味着白拿1个月工资,但如果这30天你正好找到新工作,可能双薪到手,但社保就断了。所以你可以跟HR商量:我能不能继续上班到注销手续办完?这样社保不断,你们也不用找人接手我的工作。双赢的事儿,很多公司都愿意谈。

(举例)我之前有个客户,公司注销时想给员工N+0.5,员工不同意。后来我帮他们算了一笔账:员工继续工作到注销完成,多拿了1.5个月工资,社保也没断,公司省了找临时工的成本,最后皆大欢喜。所以啊,补偿不是死磕数字,而是看实际收益。

小林:那简历上写公司注销这段经历,会不会让HR觉得这家公司不行,你是不是也不行?我有个客户大哥,非要写因公司注销离职,结果投了20份简历都没回音。

王姐:(拍桌笑)这大哥太实在了!简历这事儿,得包装一下,但不是造假。

(拿起笔记本写)你看,与其写公司注销离职,不如写参与XX项目收尾,完成客户交接、资料归档及团队解散协调工作。这样一说,HR看到的是什么?收尾能力——能搞定复杂项目;协调能力——能处理团队事务;责任心——把事情干完再走。这些可都是加分项!

(比喻)这就好比你搬家,不会在简历上写房子塌了,而是写完成XX次家庭搬迁,优化物品打包流程,减少30%损耗。对吧?

(分享经验)我2015年自己跳槽时,上一家公司正好在业务调整,我写的是参与业务板块重组,负责老客户资源整合及团队过渡,面试官还夸我有全局观。后来才知道,HR最喜欢有始有终的员工——哪怕公司没了,你能把收尾工作做好,说明你靠谱。

(补充)还有个潜规则:背调时,前公司HR可能会说公司经营问题,你可以提前跟直属领导沟通,让他重点提你的表现优秀,是公司主动挽留的员工。有时候,一句话就能扭转印象。

小林:注销后找工作,方向怎么选呢?是继续做老本行,还是趁机会转行?我客户有个姑娘,做了5年行政,现在想转做新媒体,又怕没经验,没人要。

王姐:(眼神亮起来)这个问题特别好!注销期其实是职业试错期,平时不敢想的转行,现在可以试试。

(拿出手机翻照片)你看这是我去年带的一个学员,以前在工厂做质检,公司注销后她学了短视频剪辑,现在是个美食博主,粉丝10万+。她说:以前觉得‘这辈子就这样了’,注销后才发现,原来我还能做喜欢的事儿。

(方法论)转行别裸辞式硬转,得搭梯子——用老本行的技能借力到新领域。比如行政姑娘,她擅长活动策划、沟通协调,这些能力转到新媒体运营,就是用户活动策划、达人对接;技术小哥的逻辑思维,转到产品经理就是需求拆解、流程设计。这就像换汤不换药,核心能力还在,只是应用场景变了。

(提醒)转行前得做功课:看看新行业缺什么人?自己有哪些匹配的技能?需要补充哪些知识?我建议先兼职试水——比如想做新媒体,先自己运营个账号,积累作品;想做会计,先考个初级证。这样真找工作时,就有敲门砖了。

小林:听您这么说,我心里踏实多了。最后想问,如果员工注销后暂时没找到工作,情绪低落,该怎么调整呢?

王姐:(语气温柔)这我太懂了。2019年我自己所在的公司裁员,我也经历过投简历没回音、每天睡到中午的日子,觉得自己是不是没用。

(递纸巾给小林)其实啊,失业≠失败,只是职业空窗期。这时候你得对自己好点:别逼自己必须马上找到工作,先调整作息,每天运动半小时,吃顿好的。我那时候天天去公园散步,看大爷下棋,反而想通了——工作是为了生活,不是为了证明自己。

(建议)等情绪平复了,再做三件事:一是复盘——上一份工作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比如讨厌加班,那找工作就避开996;二是链接——找老同事、老朋友聊聊天,说不定就有机会;三是探索——试试那些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比如学个乐器、考个。说不定,转机就在这些小事里呢。

(握拳)记住,职业就像跑马拉松,注销只是其中一个补给站,停下来喝口水、调整下呼吸,接下来才能跑得更远。你见过哪个马拉松选手因为停了一次就放弃比赛?没有,对吧?

小林:(眼睛发亮)谢谢王姐!我这就去跟客户员工分享,感觉他们听完能少慌很多!

王姐:(拍拍她肩膀)哈哈,你现在已经不是新手了,是懂人心的服务者啦!记住,咱们做企业服务,不光要办手续,更要帮人过坎儿。这些员工经历注销,就像经历一场职业,挺过去,他们会更强大。而你,也在这个过程中,成了更有温度的专家。加油!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