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在临港搞招商十五年,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但要说最让人头疼的,不是项目谈不拢,也不是政策落地难,而是退市公司留下的员工烂摊子。你想想,一个好好的企业,突然退市了,老板要么跑路要么躺平,员工工资都发不全,这时候还谈什么奖惩?可偏偏这时候,员工最容易炸锅——有人觉得公司都要没了,还扣什么绩效,有人觉得我这么多年贡献,该给的奖励不能少。作为招商团队,我们夹在中间,既要帮企业平稳退出,又得维护员工权益,真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退市公司员工奖惩如何依法处理?

>

但话说回来,退市公司的员工奖惩,真就没法处理了?也不是。关键是要依法,更要依情依理。我见过太多企业老板觉得公司退市了,法律就管不着了,结果随便扣工资、取消年终奖,最后员工一纸仲裁告到劳动局,公司剩下那点破铜烂铁,全赔进去了。今天我就借着临港招商的经验,跟大家掰扯掰扯:退市公司的员工奖惩,到底该怎么依法处理?

退市公司的奖惩雷区:这些坑,我们帮企业踩过

先说个印象深刻的案例。2020年,临港引进过一家做半导体材料的公司,本来是重点扶持项目,结果因为技术路线失败,2022年退市了。退市前,老板突然发了个通知:公司经营困难,即日起取消所有员工的季度奖金,年终奖视情况而定。结果呢?研发部的老王直接炸了——他手头有个项目刚完成,按之前的制度,季度奖能拿5万,这说取消就取消了?老王带着十几个同事堵到办公室,喊着不给奖金就罢工,最后闹到我们招商局。

当时我们介入的时候,第一件事就是翻企业的《员工手册》和之前的奖惩制度。你猜怎么着?制度里写得很清楚:季度奖金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发放,需经部门负责人审批后,由财务部在次月15日前发放。但老板说公司没钱了,可以不发。我们就问他:《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奖金是不是劳动报酬?如果是,你凭什么不发?老板当时就懵了——他以为公司退市了,就能说了算。

后来我们协调的结果是:公司先拿出30%的资产变现资金,优先支付老王等核心员工的季度奖金;剩余奖金作为债权,在公司清算时按比例清偿。老王他们虽然没拿到全款,但至少拿到了一部分,也算暂时平息了风波。

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退市公司的奖惩,最容易踩的雷区就是想当然。很多老板觉得公司都要没了,制度都是废纸,但法律可不这么看。不管是正常经营还是退市状态,只要劳动合同还没解除,员工就享有劳动报酬权,之前合法约定的奖金、绩效,不能单方面说取消就取消。更别说有些企业退市前突击处罚员工——比如以严重违纪为由开除,却不给任何补偿,这更是火上浇油。

还有个反面案例。去年临港某制造企业退市,老板为了省事,直接宣布所有员工一律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按最低工资标准算。结果员工们集体仲裁,法院判决企业按N+1支付补偿金,其中工作满十年的老员工,补偿金高达20多万。老板后来跟我们哭诉:早知道还不如好好谈,最后多赔了这么多。你看,法律这东西,你尊重它,它就帮你;你要是耍小聪明,它反手就给你一巴掌。

依法处理奖惩,得先搞清楚三个关键问题

那退市公司的员工奖惩,到底该怎么依法处理?结合临港招商的经验,我觉得首先要搞清楚三个关键问题:奖惩的合法性怎么保证?历史遗留的旧账怎么算?员工情绪的桶怎么拆?

先说合法性。退了市不代表就能无法无天,所有奖惩都得在法律框架内。比如罚款,《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明确,每月扣除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且扣除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可我见过有的退市公司,员工迟到一次扣500,直接扣掉当月工资的三分之一,这明显违法。还有奖金,只要在劳动合同或制度里明确约定了,就属于劳动报酬的一部分,不能以公司没钱为由随意克扣。我们招商团队帮企业处理退市问题时,第一件事就是法律体检——把现有的奖惩制度翻个底朝天,看看哪些条款违反《劳动合同法》,哪些地方需要补充完善。

再说旧账。退市公司往往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往年拖欠的奖金、未发放的绩效、违规的罚款等等。这些旧账不处理好,员工根本不跟你谈新规矩。去年我们处理过一家物流企业退市,公司账上趴着几百万的历史欠薪,包括2019年到2021年的年终奖。老板一开始想拖,结果员工天天拉横幅堵厂区。后来我们建议企业成立清算小组,由招商局、工会、员工代表组成,先把历史欠薪算清楚——能发的现金发,不能发的打欠条,注明清算顺序。这样员工看到企业有诚意,情绪就稳定多了,后续的奖惩处理也顺利了不少。

最后是拆桶。退市公司的员工,情绪往往很激动,这时候冷处理不如暖沟通。我们临港有个做法,叫员工恳谈会——招商局牵头,企业HR、工会代表、员工代表坐下来,把奖惩的规则底线可能性摊开来讲。比如有员工问:公司退市了,我的年终奖还能拿到吗?我们会告诉他:根据制度,你的年终奖应该发放,但公司目前资金紧张,我们可以先拿一部分现金,剩余部分作为债权参与清算,你看这样行不行?大多数员工其实不是不讲理,他们只是怕被欺负,只要把话说明白,把底亮出来,很多矛盾都能化解。

临港招商的土办法:把奖惩做成退市缓冲垫

在临港,我们处理退市公司员工奖惩,总结了一套土办法——不搞一刀切,而是分情况、分阶段、分人群,把奖惩做成退市缓冲垫,既让企业体面退出,也让员工心里有底。

分情况,就是看员工类型。比如核心技术人员,企业可能想留到清算结束,这时候奖就比惩重要——我们可以帮企业设计留岗激励,比如承诺清算结束后额外支付一笔留守补贴,或者优先解决社保问题。对于普通员工,重点则是惩的尺度——比如退市前如果有人摸鱼消极怠工,不能简单开除,而是要按制度记录违纪次数,多次警告后才能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支付经济补偿。我们常说:退市不是‘秋后算账’,而是‘好聚好散’。

分阶段,就是看退市进程。在退市整理期,重点是稳——暂停新的奖惩措施,优先处理历史欠薪,避免激化矛盾;进入清算期后,奖惩要透明——比如清算资产变现后,优先支付员工工资和补偿金,剩余奖金按比例清偿,所有账目都要公示,让员工看得明白。去年我们帮一家电子企业退市时,就做了一个清算资金分配表,员工工资占40%,经济补偿金占30%,历史奖金占20%,其他债权占10%,大家一看自己能拿多少,再也没人闹事了。

分人群,就是看员工诉求。年轻员工可能更关心能不能拿钱走人,中年员工可能更关心社保怎么接续,老员工可能更关心有没有额外补偿。我们招商团队会针对不同人群做定制化沟通——比如对年轻员工,重点讲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对老员工,帮他们联系社保局,办理退休延缴手续;对有特殊困难的员工,协调企业提供人道主义援助。说实话,这些事看似跟奖惩无关,但其实是奖惩的延伸——你把员工的后顾之忧解决了,他们才更愿意配合企业的退市安排。

记得有个老员工跟我说:张主任(我们招商局的),我们不是要跟公司过不去,就是觉得干了这么多年,最后不能连个说法都没有。这句话我记到现在——依法处理奖惩,不仅仅是遵守法律,更是维护一个企业最后的体面,也是对一个劳动者尊严的尊重。

最后留个问题:当企业退市已成定局,我们究竟该用法的刚性去切割过去,还是用情的温度去连接未来?

在临港招商这些年,我见过太多企业从辉煌到落幕,也见过太多员工从期待到失望。但让我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明白:退市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开始的起点——处理好员工奖惩,留下好口碑,未来才有可能东山再起。而员工也开始懂得: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武器,但理性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

说到底,退市公司的员工奖惩,考验的不仅是法律知识,更是人性智慧。你觉得呢?当企业退市已成定局,我们究竟该用法的刚性去切割过去,还是用情的温度去连接未来?或许,答案就藏在每一次奖惩决定的细节里——因为对员工而言,那不仅是一份工资或罚款,更是一个企业最后的体面。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