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慢慢转凉了,早上拉开窗帘,能看到楼下的梧桐树叶子开始泛黄,风一吹,就打着旋儿往下落。我一般会站在窗边看一会儿,不是舍不得睡,就是觉得这场景挺有生活气——夏天的时候叶子绿得发亮,急匆匆的,现在慢下来了,反而显出点温柔来。 <
其实我一直挺怕慢的。以前总觉得,快=效率,慢=落后。比如工作,邮件必须半小时内回,方案改到第三版还觉得不够完美,连吃饭都要扒拉几口赶紧完事,好像慢一秒就会被世界抛弃。有次加班到十点,饿得胃疼,同事递来个面包,我边啃边改PPT,她突然说:你慢点吃,又没人跟你抢。我当时没吭声,心里却咯噔了一下——是啊,我到底在跟谁抢?
上个月我回了趟老家,帮奶奶收玉米。她七十多了,干起活来却比我这个年轻人还稳。玉米地里的土很松软,她弯着腰,左手扶着玉米秆,右手一掰,咔嚓一声,玉米棒子就下来了,然后不慌不忙地放进背后的竹筐。我跟着学,可总想着快点收完,结果不是掰断了秆,就是让玉米须扎了手。奶奶看了笑,说:你急啥?玉米又不会长翅膀飞了。慢慢来,手熟了,劲儿就使对了。那天我们收了三筐玉米,我累得直不起腰,奶奶却坐在田埂上,喝了口自己带的茶,说:你看,这玉米棒子多饱满,慢慢等它熟了,才甜。
回来后,我试着慢下来了。早上不再掐着点起床,多赖十分钟,听听窗外的鸟叫;改方案时,不再追求一步到位,先写个初稿,放一放,下午再改,反而思路更清晰;甚至开始学做饭,以前觉得做饭是浪费时间,现在却觉得切菜、调味的过程很治愈——土豆丝要切得细才入味,西红柿要炒出汁才香,这些都需要耐心,急不来。
前几天朋友约我喝咖啡,她刚换了工作,忙得焦头烂额,说:我真羡慕你,现在这么‘佛系’。我笑了笑,说:我不是佛系,是学会了‘不较劲’。以前总怕自己做得不够好,现在发现,慢慢来,把每件小事做好,就足够了。
其实慢生活不是偷懒,也不是摆烂,是一种和自己和解的方式。就像楼下的梧桐树,春天发芽夏天茂盛,秋天落叶冬天休眠,每个阶段都有它的节奏。我们总被催着快点长大快点成功,却忘了问问自己:你现在的节奏,舒服吗?
现在我还是会加班,还是会改方案,但心里不慌了。因为我知道,生活不是一场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慢慢跑,才能跑到最后。
哦对了,昨天我煮了碗面条,加了颗荷包蛋,坐在窗边慢慢吃。阳光照在面条上,热气腾腾的,突然觉得,这就是慢生活的味道吧——简单,却很暖。
反正大概就是这样吧,我也不知道说清楚了没有。反正,慢慢来,总会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