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老客户王总找我喝茶,愁眉苦脸地掏出一份合同:我们公司要解散了,这单给客户做的定制设备还没交付,客户预付了30%的款,现在天天催,你说这合同到底咋办?不管吧,客户怕我们跑路;管吧,公司都要注销了,哪还有人手去做?说实话,这种问题我见了20年,从老会计做到现在带团队,每年至少碰上五六起。很多股东一听说公司解散,光想着怎么分资产、怎么注销,却忘了手里还有一堆烫手山芋——客户的合同。处理不好,轻则赔钱,重则股东个人要担责,今天我就掏心窝子聊聊,非上市股份公司解散时,股东到底该怎么摆平这些合同。<
.jpg)
先搞明白:哪些合同是必须啃的硬骨头?
不是所有合同都得在解散时处理,得分清楚已履行完毕和未履行完毕。简单说,就是钱货两清的合同,比如已经交付了产品、收了全款、开完发票的,这种直接归档就行,不用管。但要是钱没收够、货没交完、服务没提供完,那就是未了结合同,必须重点处理。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四条,清算组成立后,得处理与清算有关的公司未了结业务。这里的未了结业务,说白了就是没履行完的合同。我见过有股东觉得反正公司注销了,合同就自动作废了,这种想法差点害死他们——去年有个做贸易的A公司,解散时还有5笔货没发,客户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公司注销程序违法,清算组没通知客户,股东要在未履行货款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最后股东不仅赔了客户钱,还被列入了失信名单。
所以第一步,股东得带着清算组,把所有客户合同翻一遍,列个清单:哪些是已履行完毕的(打勾),哪些是未履行完毕的(标红)。别漏!哪怕客户半年没找你了,合同没到期也得算上。
清算组的锅:通知客户不是走形式,是保命符
很多清算组觉得通知客户就是发个邮件、打个电话,完事大吉。错!我见过B公司解散,清算组给客户发了个邮件说我们要注销了,合同终止了,结果客户没收到邮件(被当成垃圾邮件删了),后来继续供货,结果货款收不回来,清算组还背了违约责任。
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当事人一方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这里的通知,得是书面形式,而且要送达。最好是快递(保留快递底单)、邮件(要求对方签收确认)、甚至公证送达(如果客户不配合)。通知里得说清楚:公司要解散了,清算组接管了业务,哪些合同要终止,后续怎么处理(比如退款、赔偿、找第三方接手)。
去年我们团队帮C公司处理解散,清算组列了23份未履行合同,逐个给客户寄了《合同终止通知书+清算组告知函》,里面附了联系人、电话、银行账户。结果80%的客户收到后主动联系,要么协商退款,要么同意找第三方继续履约。剩下的20%客户,我们通过公证送达,后来也没闹纠纷。所以啊,通知客户这步,别怕麻烦,证据留好,才能避免后续说不清。
税务别踩坑:合同终止、履行的发票怎么开?
处理合同,绕不开税。我见过D公司解散,客户说你们没交货,把预付款退我,清算组直接把钱转过去了,结果税务查账时说:你们开了发票吗?开了发票就得确认收入,没开的话,预付款属于负债,退款了要冲减负债,不然涉嫌偷税!最后股东补了税款和滞纳金。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1. 已履行部分:比如给客户发了50%的货,收了30%的款,那这50%的货要开全额发票(按合同金额),剩下的50%如果合同终止,要开红字发票冲销未开票部分。
2. 违约金/赔偿款:如果客户同意解除合同,你们要赔违约金,记得让客户开收据,你们凭收据入账,违约金收入要交增值税(小规模3%,一般6%)和企业所得税。
3. 印花税:没履行完的合同,如果贴了花,合同终止后不用退,但如果是因公司解散终止,税务上允许未履行部分不交印花税(具体看当地税务局口径,最好提前咨询)。
有个小技巧:如果客户愿意继续履约,你们可以把合同转给第三方(比如关联公司或合作方),让第三方和客户重新签合同,这样原合同就自然终止,税务处理也简单。不过得看客户同不同意,有些客户认原公司,转不了也没办法。
知识产权条款:最容易翻车的隐形雷区
做技术、设计、软件的公司,合同里常有知识产权条款,比如客户支付尾款后,著作权归客户所有。这种合同解散时最容易出问题。我见过E公司做软件开发,给客户定制了一套系统,还没交付,公司要解散了,客户说著作权归我,你们把源代码给我,清算组说合同没履行完,著作权归我们,结果闹到法院,法院判决:根据合同约定,客户支付了预付款,公司有义务交付成果,著作权在交付后归客户,所以清算组要么交付源代码,要么赔偿损失。
所以啊,带知识产权的合同,解散前必须重点看:
- 归属约定:是交付后归客户,还是付全款后归客户,还是公司永远保留?
- 未交付的成果:比如设计稿、代码、专利申请材料,这些是公司的无形资产,得评估价值,要么卖给客户,要么由股东继承(但要缴个税)。
- 侵权风险:如果合同里约定公司保证不侵权,结果交付后发现用了第三方技术,解散后客户还能起诉清算组,所以最好提前做知识产权尽调,别留隐患。
协商的艺术:怎么跟客户谈分手不伤和气?
处理合同,说白了就是谈。我见过F公司股东和客户吵起来,客户说不交货就赔双倍,股东说公司没钱爱咋咋地,结果客户直接申请财产保全,公司账户被冻结,注销都进行不下去。
其实大部分客户也不想闹上法庭,他们要的是要么继续履约,要么拿钱走人。所以清算组得拿出诚意:
- 主动沟通:别等客户找上门,你先联系,说明情况,表达想解决问题的态度。
- 方案灵活:客户要退款,就尽快退(别拖着);客户要赔偿,就协商一个合理金额(别狮子大开口);客户还想继续,就帮他们找下家(比如行业内的合作伙伴,你们可以牵线拿佣金)。
- 留有余地:如果客户提出的条件太苛刻,别当场拒绝,说我们内部商量一下,明天给您答复,给自己留缓冲时间。
去年我们帮G公司处理一个未交付的设备合同,客户预付了50万,设备还没生产。清算组跟客户谈:设备我们继续生产,但需要3个月,这期间您先付30%进度款,交货后付尾款,如果中途您不要了,我们扣10万违约金。客户同意了,最后顺利交货,双方都没损失。
最后一句:别让合同成为解散的最后一根稻草
说实话,非上市股份公司解散,股东最怕的就是麻烦。但合同处理这步,麻烦也得处理——处理好了,公司干净注销,股东一身轻松;处理不好,后患无穷,可能连有限责任都保不住。我常说:做财税20年,见过太多股东因为‘怕麻烦’,最后惹上烦。合同处理没那么难,关键是‘别侥幸、别拖延、别怕沟通’。
对了,很多企业解散时,财务凭证不完整(比如发票丢了、成本费用没凭证),或者知识产权没处理好(商标、专利没注销、没转让),这些都会影响注销进程,甚至给股东埋雷。上海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在处理企业注销时,会先帮企业梳理财务凭证,协助补全或合规处理,同时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制定转让或放弃方案,确保企业干净退出,避免股东遗留风险。毕竟,注销不是结束,别让小问题变成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