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场景】 <
下午三点,上海市场监管局某会议室的百叶窗透进柔和的光,桌上摊着几份《公司注销登记指南》和矿泉水,空气中飘着淡淡的咖啡香。访谈者(以下简称访)坐在中间,左边是市场监管局登记注册处的张科长(以下简称张),从业15年的企业登记专家,说话严谨细致;右边是企无忧企业服务公司的李姐(以下简称李),做了8年注销代办,语速快、带点江湖气;对面坐着刚完成注销的科技公司创始人王总(以下简称王),穿着休闲衬衫,手指无意识地在笔记本上画圈——他刚经历过分公司合同处理的坑。
【访谈实录】
访:今天想请三位聊聊公司注销时,分支机构合同处理的问题。很多企业主可能觉得总公司注销了,分公司跟着‘自动消失’,合同不用管了,这种理解对吗?
张:(轻轻放下茶杯)这种想法很常见,但绝对错误。根据《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分支机构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总公司承担。总公司注销前,必须完成所有分支机构的债权债务清理,包括合同履行——否则,总公司注销后,债权人依然可以追责清算组成员,甚至股东。
李:(突然插话)对!去年我们有个客户,总公司注销时忘了分公司的供货合同,结果供应商把分公司负责人和股东一起告了,最后股东又赔了30万!张科长说的民事责任承担,很多企业真没当回事。
王:(苦笑)我就是活例子。我们总公司注销时,分公司还有个没到期的办公室租赁合同,我当时想反正公司都没了,房东能怎么样?结果呢?房东直接起诉我个人,说我是分公司负责人,要赔违约金和装修损失……(停顿)后来才知道,分公司注销前,必须把所有合同了结,不然根本过不了工商注销这一关。
访:那具体要怎么处理?有没有清晰的流程?
张:(拿起笔在纸上画)流程分四步,缺一不可:
第一,成立清算组。总公司决定注销后,15日内要成立清算组,同时通知分公司负责人——清算组要负责清理分公司财产、处理未了结合同,包括通知合同对方当事人。
第二,合同梳理分类。把分公司的所有合同(不管是否到期)列个清单,分三类:已履行完毕的、未履行但能协商解除的、未履行且必须继续履行的。
第三,分类处理合同。已履行的没问题;未履行的,能协商解除的,赶紧签解除协议,明确因总公司注销无法履行,双方互不担责;必须继续履行的(比如长期租赁),要么找第三方接手,要么总公司注销前履行完毕——但这种情况很少,因为注销期间公司不能开展新业务。
第四,分公司注销登记。所有合同处理完毕,拿到对方的债权债务已结清证明,才能去办分公司注销,最后才是总公司注销。
李:(点头)张科长说的清单太重要了!我们做代办,第一步就是让分公司把抽屉里、电脑里的合同全翻出来——包括那些小协议,比如和打印店签的复印合同、和员工签的租房合同(如果分公司是租的)。有个客户,分公司员工私下签了个咖啡长期供应合同,总公司都不知道,清算时才发现,差点漏掉!
王:(急切地问)那我们当时那个租赁合同,还有一年才到期,房东不同意解除,怎么办?总不能一直拖着吧?
李:(身体前倾)这种就得转或谈。转,就是找新租户接手,你和房东、新租户签个三方协议,明确原合同权利义务由新租户承担;谈,就是和房东协商,比如你赔一部分违约金,提前解约——但违约金得算清楚,别为了省小钱赔更多。我们有个客户,分公司租的写字楼,合同还有18个月,最后和房东谈,赔了3个月租金,房东同意解约,还出了《债权债务确认书》。
张:(补充)如果合同对方不同意解除或转让,清算组可以提存——就是把合同约定的款项(比如租金)交给公证处或法院,视为履行了义务,这样即使对方不配合,也算完成了合同处理。不过实践中,提存用得少,一般还是优先协商。
访:处理这些合企业最容易踩的坑是什么?
李:(拍大腿)漏和拖!一是漏合同,刚才说的私下签的小协议,很多企业根本记不得;二是拖,觉得反正注销流程长,合同慢慢处理,结果清算公告期(45天)过了,对方突然跳出来说要索赔,工商局一看债务未了结,直接驳回注销申请。
王:(深吸一口气)我们当时就栽在拖上。分公司有个供应商,我们欠了5万货款,清算时说等总公司注销了一起给,结果供应商在清算公告期内没申报,我们以为没事了,结果注销后3个月,供应商拿着合同起诉,说你们没通知我,故意逃避债务!最后只能股东自掏腰包赔钱……(声音低下来)现在想想,当时应该主动找对方签《债务清偿协议》,哪怕分期付也行。
张:(严肃)还有个坑:分公司注销顺序。必须先注销分公司,再注销总公司。有企业图省事,直接先注销总公司,结果分公司成了无头苍蝇,合同没人处理,债权人根本找不到责任主体,最后股东和清算组成员要连带赔偿——这种情况在《公司法司法解释二》里有明确规定,责任很重。
访:现在很多地方推行一网通办,注销流程简化了,分支机构合同处理有没有什么新变化?
张:(点头)上海2022年上线了企业注销‘一网通办’平台,把清算组备案、公告、税务清缴、分公司注销等环节都整合了。现在企业在线提交材料时,系统会自动提示需提交分公司合同处理情况,比如《分公司合同清单》《解除协议》《债权债务确认书》等——相当于把合同处理作为硬性指标,避免企业遗漏。
李:对!以前办注销,要跑工商、税务、银行,现在线上就能交材料,但要求更严了。比如分公司合同清单,必须列明合同编号、对方当事人、签订日期、履行状态、处理方式,还要分公司负责人签字盖章——系统会人工审核,有遗漏直接打回来。我们有个客户,清单漏了一份设备维修合同,来回改了3次才通过。
王:(眼睛一亮)我们就是用一网通办办的!确实快,前期准备足的话,20天就能拿到注销通知书。不过张科长、李姐说的准备足太关键了——我们光是梳理分公司合同就花了1周,找了律师帮忙,不然肯定卡在合同处理这一步。
访:请三位给正在或准备注销的企业一句建议吧。
张:(放下笔)合规先行,别怕麻烦。注销不是甩包袱,而是负责任地结束——把分支机构合同处理清楚,既是对债权人负责,也是对股东和员工负责。遇到不懂的,多问市场监管局,别自己瞎琢磨。
李:(笑)早找专业人,少走冤枉路!企业老板擅长的是经营,不是注销流程。花点钱找靠谱的代办,他们知道怎么梳理合同、怎么和对方谈判、怎么准备材料——省的时间、避的坑,比代办费贵多了。
王:(摸了摸笔记本)别心存侥幸,合同‘小事’可能是注销‘大事’。我以前觉得合同就是几张纸,直到被起诉才明白——每份合同背后都是责任,注销时把责任了结了,才能真正一身轻松。
【访谈后记】
走出会议室时,夕阳正给大楼镀上金边。王总说:以前觉得注销就是‘关门大吉’,现在才懂,‘安全着陆’比‘匆忙离开’更重要。张科长的严谨和李姐的实战经验,像两把梳子,把分支机构合同处理这个复杂问题梳得清清楚楚——从法律条文到实操细节,从风险规避到政策变化,每一个环节都藏着企业的生死劫。
注销不是终点,而是责任的闭环。当企业决定告别市场时,对合同的妥善处理,不仅是对规则的尊重,更是对商业文明的守护。毕竟,商业社会的运转,从来都建立在契约与责任这两个基石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