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王明远,58岁,某知名财税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专注企业重组与解散业务30年,累计处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解散案件200余起,擅长将复杂财税问题转化为企业可落地方案,口头禅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看,性格沉稳中带北方人的直爽,常以咱们打个比方化解专业难题。 <
.jpg)
访谈现场:
深秋午后,王明远老师的办公室里飘着淡淡的龙井香。阳光透过百叶窗,在他身后书架上那排《企业破产法》《公司法》精装书上投下斑驳光影。他摘下老花镜,指尖敲了敲面前摊开的《市场监管总局关于企业解散登记管理办法》,笑着招呼:来,坐,今天咱就聊聊企业解散时,那个‘市场监管合同终止协议’到底该怎么弄——这事儿啊,看似是张纸,背后全是坑。
一、先搞懂:市场监管合同终止协议到底是个啥?
记者:王老师,很多企业负责人对市场监管合同终止协议挺陌生的,能不能先通俗解释一下,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在解散时,这个协议到底是个啥?为啥必须办?
王明远:(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杯在桌上轻轻磕出声响)这个事儿啊,得从根儿上看。你想想,企业从出生到注销,市场监管部门一路跟着它——注册时发营业执照,平时管年报、查合规,相当于企业的户口本管理员。那企业解散时,相当于户口本要销户了,就得跟管理员说一声:咱俩之间的‘合同’(比如注册登记、年报报送、行政许可等权利义务关系)到此为止,以后有事别再找我公司了。这就是市场监管合同终止协议的本质——一个分手协议,明确双方责任到此终结。
记者:那如果不办这个协议,会有啥后果?
王明远:(突然笑了,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我给你讲个真事儿。2021年,浙江有个做食品批发的公司,股东们闹矛盾,老板一拍脑袋散伙吧,直接去税务局注销了税务登记,觉得公司都没了,市场监管那边应该自动销户吧。结果呢?第二年,市场监管局找上门了——说他们2020年的年报没报,要罚款2万,还得把法人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老板当时就懵了:公司都注销了,年报还报啥?后来一查,注销时压根没办市场监管合同终止,系统里公司状态还是存续,年报义务自然没解除。最后这事儿花了好几万才摆平,还耽误了法人再创业。所以说啊,这协议不是可办可不办,是必办——不然企业就算死了,在市场监管系统里还是活的,后续麻烦无穷。
二、流程与材料:别让小细节卡住解散路
记者:那具体办理这个协议终止,需要走哪些流程?企业得准备哪些材料?有没有什么常见的坑?
王明远:(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流程图)流程其实不复杂,就四步:第一,清算组备案——解散决议出来后10天内,得去市场监管部门备案清算组成员,这是前置动作,没这个后面啥都办不了;第二,公告——至少登一次报纸,声明公司要解散,让债权人来申报债权,这步是给社会一个信号;第三,申请终止——拿着清算报告、公告报纸、营业执照这些材料,去市场监管部门填《公司注销登记申请书》,里面就包含合同终止的内容;第四,审核拿证——市场监管部门一般3个工作日给答复,没问题就发注销通知书,这协议就算正式终止了。
记者:材料方面呢?有没有企业容易漏掉的?
王明远:(放下笔,身体前倾)材料这事儿,最怕想当然。我见过最多的坑,就三个:一是清算组备案材料不全,比如股东会决议没全体签字,或者清算组负责人身份证明没带原件;二是公告时间不够——法律规定是自公告之日起45日内,债权人可申报债权,有些企业为了省钱,只登了一次小报,结果45天内没处理完债权,导致注销失败;三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公司早年有食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这些前置许可,注销时得先把这些许可证交回市场监管局,不然不给办终止协议。去年有个客户,就是忘了交回环保许可证,卡了整整两周。
记者:那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案例,能说明这些细节有多重要?
王明远:(若有所思地盯着窗外的梧桐叶)去年有个做机械制造的国企,解散时觉得我们是国企,肯定没问题,结果清算组备案时,把清算组负责人写成了一个刚退休的副总,人家根本没时间管,材料交上去被打了回来。后来我建议他们赶紧换了个在职的财务总监,重新备案,这才没耽误整体进度。所以说啊,别管企业大小,流程和材料都得抠细了——市场监管部门可不管你是国企还是民企,只认合规俩字。
三、税务与市场监管:别让两张皮拖垮注销
记者:实践中,市场监管合同终止和税务注销往往是同步进行的,这两者之间容易产生哪些矛盾?企业该怎么协调?
王明远:(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这就像左右手互搏,稍不注意就打架。最常见的矛盾是时间差:税务清算往往比市场监管慢。你想啊,税务要查3年的账,有没有漏税、有没有虚开发票,少则一个月,多则半年。但市场监管那边呢,材料齐了就可能给办终止协议。结果就是:企业拿着市场监管的注销通知书去税务局,税务局说你税务还没注销呢,我们不给出清税证明,市场监管那边又说你没清税证明,我们不给办终止协议——俩部门卡住了,企业干等着。
记者:那遇到这种情况,企业有啥破解办法?
王明远:(眼睛一亮)我教客户一个三同步法:第一,同步启动——别等税务搞完了再找市场监管,解散决议一出,清算组备案、税务清算、市场监管材料准备一起搞;第二,同步沟通——每周跟税务、市场监管的经办人通个气,比如跟税务说我们市场监管那边材料快齐了,您这边能不能先出个预审意见,跟市场监管说我们税务正在处理遗留问题,能不能先受理我们的申请;第三,同步留痕——所有沟通记录都留着,微信聊天记录、邮件、通话录音,万一真卡住了,好有据可查。去年有个客户,就是用这招,把原本要6个月的注销周期压缩到了3个月。
四、挑战性问题:程序合规和实质公平,哪个更重要?
记者:王老师,我们收到过企业负责人的抱怨:解散时市场监管手续太繁琐,光公告就要等45天,能不能‘简化’一下?甚至有人认为只要公司注销了,合同终止不终止无所谓。您怎么看这种观点?
王明远:(脸色严肃起来,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简化可以,但不能省略。你想啊,市场监管合同终止协议,本质是保护债权人和社会公共利益。如果企业觉得无所谓,那万一解散前还有没结的债务,或者有未缴的罚款,市场监管部门都不知道,最后损害的是谁?是普通老百姓的利益。我见过更离谱的,有个老板为了快点注销,找人伪造了一份市场监管合同终止证明,结果被查出来,不仅罚款10万,还被列入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得不偿失啊。
记者:那有没有遇到过程序合规了,但结果不公平的情况?比如小股东觉得清算有问题,但市场监管部门说程序没问题,我们不管?
王明远:(突然停顿,眼神飘向书架上的法典)这个事儿啊,确实存在。2020年有个家族企业,大股东和小股东闹翻,大股东控制清算组,把公司低价卖给自己亲戚,小股东觉得不公平,但市场监管部门审核时,材料齐全、程序合规,只能给办终止协议。后来小股东只能去法院起诉,要求撤销清算结果。你说这算不算程序合规,实质不公?算。但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责是审核程序,不是审核结果——就像法官判案,只能按证据和法条来,不能凭感觉。所以啊,企业解散时,股东之间先把丑话说在前头,签好《股东清算协议》,比事后打官司强一百倍。
五、30年经验解散处理,要懂法更要懂人
记者:您处理过这么多解散案例,觉得最棘手的难点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破局的经验?
王明远:(摘下老花镜,揉了揉眉心)最棘手的,永远是历史遗留问题。比如90年代成立的老公司,注册时用的是审批制,材料早就找不到了;或者公司经历过改制、分立,债权债务关系乱成一团麻。我2018年接过一个案子,某供销社改制来的公司,解散时发现1995年有一笔贷款,银行说你们没还,公司说早就改制时抵债了,但抵债协议找不着了。最后我带着团队翻了一个星期的档案,在县档案馆找到了当年的会议纪要,才证明这笔债确实处理了——你看,这种事儿,光懂法没用,还得会找。
记者:那破局的经验是什么?
王明远:(重新戴上老花镜,眼神亮起来)就三个字:耐心。我常跟团队说,处理企业解散,就像考古,得一层一层挖。先看工商档案,再看税务记录,然后找当年的经办人聊天——我见过80岁的老会计,退休十几年了,还记得公司1998年的一笔采购账。把这些碎片拼起来,真相就出来了。还得会沟通。比如遇到市场监管部门卡材料,别硬碰硬,先问问您觉得哪里不合适,我们改;遇到债权人闹,先听听人家的诉求,再想办法解决——毕竟,企业解散不是终点,而是终点前的最后一公里,走稳了,才能全身而退。
六、给行业新人的建议:别当法条复读机,要做问题解决者
记者:对于刚入行的财税新人,您有什么建议?毕竟企业解散涉及法律、税务、市场监管多个领域,很容易摸不着头脑。
王明远:(端起茶杯,杯沿还留着淡淡的茶渍,眼神里满是过来人的温和)我给新人提三个不要:第一,不要当法条复读机——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比如《公司法》规定清算组应当自成立之日起10日内通知债权人,但实践中,有些债权人早就联系不上了,这时候怎么办?就得想办法公告,甚至登报,不能死守10天这个数字。第二,不要怕麻烦客户——有些新人怕客户嫌烦,不敢多问,结果材料不全来回跑。我常说:多问一句,少跑三天。比如客户说我们公司没债务,你得问真的吗?有没有担保?有没有未付的货款?——细节决定成败。第三,不要丢同理心。企业解散时,老板们往往焦头烂额,你得站在他们的角度想:我帮他解决问题,不是给他添麻烦。
记者:那您觉得,做好这份工作,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王明远:(笑了笑,眼角的皱纹像一朵绽放的菊花)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能力。比如市场监管合同终止协议,说白了就是跟市场监管部门说清楚:我们公司没了,以后有事别找我新人。你把这个核心抓住了,不管是流程、材料还是沟通,都能迎刃而解。
记者:最后一个问题,您做了30年这行,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
王明远:(望向窗外,阳光正好洒在他的脸上)最有成就感的,不是帮企业省了多少钱,也不是处理了多少棘手案子,而是看到客户握着我的手说王老师,要不是您,我们公司这摊子事儿真不知道怎么收场。前几天还有个2015年我帮过的客户,现在开了家新公司,特意给我送了盒茶叶,说当年要是没您,我可能现在还在打官司呢。你看,这活儿,干的是专业,暖的是人心——这就够了。
访谈后记:
两个小时的访谈,王明远老师始终保持着温和而坚定的语调,从具体案例到行业思考,从流程细节到职业情怀,将市场监管合同终止协议这个看似专业的话题,讲得既有温度又有深度。临走时,他送给我一本翻旧了的《企业注销操作指引》,扉页上写着:做财税,要懂法,更要懂人;要专业,更要用心。这或许就是他30年职业生涯最好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