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日,随着某省属国企集团完成整体改制并正式启动注销程序,其高达20亿元的债权债务清偿方案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悉,该集团涉及职工安置、银行贷款、供应商欠款等多重债务,清偿顺序的确定不仅关系到数千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更对区域国企改革进程具有示范意义。记者从当地国资委获悉,此次清算方案首次引入职工债权绝对优先、税款债权次级优先、普通债权按比例受偿的原则,为同类国企注销提供了新思路。<
.jpg)
作为一名深耕国企改制领域十年的律师,我至今记得2021年接手某机械制造国企注销项目时的场景。会议室里,工会代表攥着职工安置方案,银行信贷主管拿着抵押合同,供应商代表则举着催款函,三方剑拔张。当时最棘手的问题是:企业账面资产仅够清偿60%的债务,职工经济补偿金、银行抵押债权、普通供应商欠款,到底谁先拿钱?
这可不是简单的分蛋糕。国企改制注销,就像给一位退休老兵办退役手续——它身上背着历史的包袱(职工安置),欠着国家的粮草(税款),还有外面的一堆人情债(普通债权)。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后遗症。我们团队花了三个月梳理债权清单,发现连2008年的一笔小额施工款都还在账上,真是老债新账一起算。
也正是这个项目,让我摸清了债权债务清偿的优先级密码。说白了,就是法律规定的谁先拿、谁后拿、怎么拿的规则。别看条文枯燥,但真到了实操中,每一步都关系到各方能不能拿到钱、拿到该拿的钱。
中国政法大学企业法研究中心主任李教授指出,国企改制注销中的债权债务清偿,本质上是历史遗留问题与市场化规则的碰撞。国企的特殊性在于其承担了部分社会职能,职工安置往往成为清偿顺序的第一顺位,这与《企业破产法》中对职工债权的优先保护逻辑一致,但实践中常因资产不足引发争议。据中国清算行业协会2023年发布的《国企改制注销清算白皮书》显示,2020-2022年,全国国企改制注销项目中,因清偿顺序争议进入诉讼程序的占比达38%,其中职工债权与普通债权的冲突最为突出。
那么,具体到操作层面,这个优先级到底该怎么排?我结合经验,用大白话给大家捋一捋:
Q1:国企改制注销后,清偿顺序是不是必须按《企业破产法》来?
A1:不完全一样。国企改制注销通常分为改制阶段和注销阶段,改制时可能通过产权转让、资产重组等方式解决债务,注销阶段则参照《公司法》清算程序,但职工安置、税款等优先原则是通用的。简单说,就是职工的钱必须先保,国家的税款不能少,剩下的才轮到其他债权人。
Q2:普通债权人是不是打酱油的?
A2:当然不是!虽然职工债权和税款优先,但普通债权并非零和博弈。实践中,很多企业会通过债转股分期清偿等方式保障普通债权人权益,比如我们之前处理的项目中,就说服银行放弃部分利息,供应商接受以企业剩余设备抵债,最终普通债权清偿率从预估的30%提升到了45%。
清偿顺序就像一场接力赛,职工债权是第一棒,必须稳稳接住;税款是第二棒,关乎国家利益;普通债权则是第三棒,考验的是企业的信用余温。但现实中,常有人把优先级理解成谁闹得凶谁先拿,这就大错特错了。记得有个项目,供应商因为催款无门,堵着大门不让清算组进场,结果耽误了整整两个月,最后到手的钱反而更少了——这就是不懂规则的代价。
专家提醒,国企改制注销中的债权债务处理,最忌一刀切。不同企业情况千差万别:有的企业土地、厂房是抵押物,有的则涉及大量隐性债务(如未决诉讼)。比如我们去年接触的某能源国企,账面资产看似足够,但实际有5亿元未披露的环保债务,差点导致清算翻车。全面梳理债权债务、做好家底审计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Q3:职工债权具体包括哪些?能优先到什么程度?
A3:职工债权可不是工资这么简单,它包括:拖欠的工资、医疗补助、伤残补助、抚恤金,以及法律规定的应当支付给职工的补偿金(比如经济补偿金)。根据《企业破产法》,这些债权绝对优先——就算企业资产连税款都不够,也得先清偿职工债权。我们有个案例,企业连税款都欠了2000万,但依然优先支付了1200万职工补偿金,就是因为人比钱重要。
处理普通债权时,我最头疼的是历史旧账。有些国企几十年了,账本都泛黄了,供应商换了三波法人,连合同都找不着。这时候,就得靠公示催告+合理推定了——比如在报纸上刊登债权申报公告,超过期限没申报的,先暂缓处理;对证据不全的债权,通过上下游企业交叉印证,尽量还原事实。虽然麻烦,但总比漏掉一个债权人强。
话说回来,国企改制注销的债权债务处理,从来不是法律条文的简单套用,而是人情世故与市场规则的平衡艺术。我见过有的企业为了快速注销,故意压低普通债权清偿比例,结果引发;也见过有的企业把职工安置方案做得细致入微,连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都安排了,最后清算反而特别顺利——这说明,处理债务的更要处理人心。
未来,随着国企改革深化,或许需要更细化的指导意见,比如建立职工债权保障基金,或者对普通债权引入市场化估值机制。毕竟,每一次成功的清算,都是对市场信心的最好修复。而我们这些从业者,要做的就是在法律框架内,为各方找到一个最大公约数——让职工安心、国家放心、债权人舒心,这或许才是国企改制注销的终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