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做财务二十多年,经手的架构调整、公司注销少说也有十几回,但2019年那次红筹架构拆除,连带上海公司注销,供应商处理这块硬骨头,至今想起来还头皮发麻。那时候我常跟团队开玩笑:咱们这哪是做财务啊,简直是当‘情感调解员’外加‘危机消防员’。今天就想借着茶余饭后的功夫,跟大伙儿唠唠这段痛并成长着的经历,希望能给可能踩坑的同行提个醒——毕竟,供应商这关过不好,注销流程能给你拖到怀疑人生。<

红筹架构拆除,上海公司注销后如何处理公司供应商?

>

一、问题:红筹拆除注销,供应商为何成了定时?

先给不熟悉红筹架构的同行补个课:简单说,红筹架构就是境内企业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SPV)持股,方便境外上市的一套模式。我们当年就是这么干的,上海公司作为境内运营主体,负责生产销售,境外母公司负责融资和资本运作。2019年因为政策调整加战略转型,决定拆除红筹,注销上海公司——这本是常规操作,但问题就出在:红筹架构下,供应商早就和境内+境外两个主体绑定了,拆解时稍有不慎,供应商的债务、关系、甚至情绪,都可能变成注销路上的定时。

具体当时我们面临哪些老大难问题呢?

第一,跨境供应商的身份错位。红筹时期,不少跨境供应商(比如境外原材料商、技术支持方)是和境外母公司签的合同,发票也开给境外公司。但注销时,境外母公司要保留,注销的是上海公司——这就尴尬了:供应商找境外母公司要钱,境外母公司说货是上海公司收的,找他们;找上海公司,上海公司说合同是和境外签的,找他们。扯皮扯到后面,有些供应商直接发律师函,说我们恶意逃债。

第二,国内供应商的隐性债务没挖干净。你以为付完货款就没事了?天真!红筹架构下,为了税务筹划,有些供应商的发票开的是服务费而非货款,还有些是滚动结算——比如季度账,最后一个季度的货款可能还没到支付节点,但公司注销了,这笔钱算应付未付还是无需支付?财务和供应商各执一词,最后清算组只能一笔笔对合同、对送货单,累到眼冒金星。

第三,供应商的情绪账比财务账更难算。有些供应商跟我们合作了十年,从创业期就跟着我们,突然听说公司要注销,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们做错了什么?以后找谁拿售后?有个做包装材料的老板,直接带着财务报表来我们办公室,红着眼眶说:王总,我们厂里二十号工人,就指着你们这单活儿发工资,你们可不能不管啊!那一刻我才明白,财务报表上的应付账款背后,全是活生生的人和生计。

二、挑战:注销流程卡脖子,供应商问题雪上加霜

按理说,公司注销不就是清算-公告-注销三步走?但现实是,供应商问题就像多米诺骨牌,倒了一个,后面全跟着乱套。

最要命的是时间差:税务要求注销前必须完成所有债权债务清理,但工商流程又规定公告期45天,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公告期内搞定所有供应商——可跨境供应商的跨境支付审批、国内供应商的对账谈判,哪样不是十天半个月?当时我们团队天天加班,会议室的白板写满了供应商名单,后面还标着红色预警(高风险)、黄色预警(中风险)、绿色(低风险),活脱脱一个供应商战场。

第二个挑战是信息差。红筹架构下,财务数据分散在境内和境外两套系统,国内供应商的应付账款在上海公司的账上,但跨境供应商的合同、订单却在境外母公司的服务器里。刚开始我们以为数据导出来就行,结果发现有些2016年的老合同,境外同事说系统版本太老,导出来是乱码,只能翻纸质档案——仓库里堆了几十箱旧合同,我们财务部、法务部的人戴着口罩翻了一周,差点没被灰尘埋了。

最大的挑战,还是信任危机。注销消息一传出去,供应商立刻草木皆兵。有个长期合作的物流供应商,本来说好月底结清30万尾款,听说我们要注销,直接把我们的货物扣了,理由是怕你们注销了钱拿不到。后来我们带着清算组文件、银行存款证明去沟通,对方老板半信半疑:王总,你们可别骗我,我上过当,上次另一家公司注销前说得好好的,结果注销后电话都打不通了!——这句话像根针扎在我心上,做财务的,最怕的就是信用破产。

三、解决方案:分阶段、分类别,把定时拆成人情牌

那段日子,我办公室的灯经常亮到半夜,团队里的小年轻开玩笑说王总您这是‘夜夜灯火通明,处理供应商疑难杂症’。好在熬了三个月,我们总算把供应商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了。现在总结下来,其实就是分阶段拆解、分类别处理、分层次沟通三步走。

第一阶段:注销前3个月,把家底摸清,把雷提前排掉

千万别等公告期才开始搞供应商!我的建议是,在启动注销程序的第一时间,就成立供应商专项小组——财务牵头,法务、业务部门配合,至少提前3个月开始摸底。

第一步:供应商全息画像。我们当时做了一个Excel表,把所有供应商分成四类:

- 跨境供应商(境外签约、境外开票):重点查合同主体、支付路径、是否有未执行完的订单;

- 国内核心供应商(合作5年以上、金额占比超10%):重点查应付账款、质保金、隐性债务(比如未决索赔);

- 国内普通供应商(合作短、金额小):重点查账期是否清晰、发票是否合规;

- 僵尸供应商(2年以上无合作):重点看是否有应付未付的沉睡账款。

这里有个潜规则:别只看财务账!有些供应商虽然账上显示余额为零,但可能还有未决的质量赔偿——比如2018年有一批原材料有瑕疵,当时没处理,供应商一直记着账。这种隐性债务,必须让业务部门去挖,我们财务再和供应商对账,确认无未决事项。

第二步:跨境供应商的债务承接方案。针对跨境供应商的身份错位,我们联合法务做了一个大动作:和境外母公司、上海公司、供应商四方签订《债务承接协议》,明确上海公司对境外母公司的应付账款,由境外母公司出具《不可撤销的债务承担函》,确保注销后供应商能找境外母公司收款。为了打消供应商顾虑,我们还让境外母公司提供了银行保函——虽然为此多花了5万保函费,但避免了后续可能的诉讼,这笔钱花得值。

第二阶段:公告期内,沟通比催款更重要,把对立变合作

公告期是供应商情绪最集中的阶段,这时候冷处理不如热沟通。我的经验是,按风险等级倒序沟通:先啃红色预警的硬骨头,再稳黄色预警,最后绿色预警的可以批量处理。

对跨境红色预警供应商:直接上高层对话。有个德国的设备供应商,合同金额200万,还有50万尾款没付,听说我们要注销,直接发邮件说保留诉讼权利。我带着法务总监飞了一趟德国,对方CEO一开始很抵触,说你们中国企业做生意不诚信。我没急着解释,先聊了聊他们最新的技术,说贵司的XX技术确实领先,我们虽然注销了,但国内新设的公司未来可能还会合作。没想到这句话打开了话匣子,后来我们提出先付30万尾款,剩余20万作为新公司的预付款,对方松口了,还主动提出未来合作可以给老客户折扣。——你看,有时候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比现钱更有吸引力,这算是我总结的供应商谈判小技巧。

对国内核心供应商:用人情牌化解财务账。前面提到的包装材料老板,我们主动约他吃饭,没谈钱,先聊家常:李总,您还记得吗?2015年我们资金紧张,您主动给我们延长了账期,帮我们渡过了难关。老板眼眶又红了:王总,那时候你们也难,我们跟着混,不能不讲义气。后来我说:这次注销,您那5万尾款,我们下周一定打过去,我们新公司成立后,包装业务还优先找您,行不?老板当场拍板:不用下周,明天就行!你们别为难,我们信你!——做供应商管理,别总想着我是甲方,有时候示弱和感恩,比强硬催款管用一百倍。

对普通和僵尸供应商:流程化处理,但温度不能少。普通供应商我们发了《注销告知函+债权申报表》,要求他们在公告期内申报;僵尸供应商则主动联系,确认无债权债务后,出具《债权债务确认书》。有个僵尸供应商,账上只有2000块应付未付,我们财务说算了,别要了,但我坚持让业务部打电话过去:张总,您公司2018年给我们送过一批文具,还有2000块没结,我们现在注销,给您转账,您查收一下。电话那头愣了半天:王总,这事我都忘了,你们还记着?!——有时候,2000块钱买的不只是账平了,更是口碑。

第三阶段:注销后,留下人情尾巴,别把路走绝

你以为注销完成就万事大吉了?根据我的经验,注销后才是供应商关系维护的真正开始——毕竟商业圈子就这么大,今天你把供应商逼到墙角,明天就可能给自己挖坑。

我们注销后,专门建了一个供应商沟通群,把核心供应商拉进来,说:虽然上海公司没了,但咱们之前的情分在,以后新公司有业务,群里优先通知。后来新公司成立,果然有不少老供应商主动找来合作。还有个细节:注销前,我们把所有供应商的合作档案(合同、付款记录、对账单)都整理成册,扫描发给对方,说这是咱们合作的纪念,留着以后查账方便。有个供应商老板说:王总,你们注销了还这么周到,我干了二十年生意,头回见!——这些小事,看似没用,实则是给未来的路铺砖。

四、经验教训:两次踩坑教会我的事

说起来不怕大家笑话,处理供应商这事儿,我也有过翻车的时候,两次教训刻骨铭心,现在想想,还是觉得当时要是那么做就好了。

教训一:别迷信合同万能,人情债比合同债更难还

2015年我刚接手财务总监时,也处理过一次公司注销,那时候年轻,觉得一切按合同来,没什么搞不定的。有个合作了8年的老供应商,合同约定货到付款,但最后一笔货款因为对方发票开错了,晚了10天到账,对方老板打电话来,我直接甩过去一句合同写得清清楚楚,逾期付款不怪我们。结果呢?对方在行业群里发帖XX公司注销不认账,导致我们后来找新供应商,好几个老板都问听说你们爱拖欠货款?——这次红筹拆除,我吸取教训,对那个包装材料老板,主动提了当年发票的事,是我们疏忽,对不起,对方反而很感动:王总,您还记得啊?那都过去多久了!——做财务,数字要严谨,但人情不能较真,有时候一句对不起,比一沓合同管用。

教训二:小供应商的蚁穴,能溃掉注销的大堤

这次红筹拆除,一开始我们没把小供应商当回事,觉得金额小,影响不大。结果有个做螺丝的小供应商,金额才3000块,我们财务说算了,别要了,结果对方老板觉得被瞧不起,在本地论坛发帖XX公司注销赖账3000块,还@了当地的税务和工商部门。虽然最后我们澄清了,但注销流程硬是拖了一周——蚁穴能溃堤,小供应商的情绪成本,远比那点金额高。后来我们专门开了个会,强调无论金额大小,供应商都要平等对待,这才避免了类似问题。

结尾:财务的温度,藏在每一笔应付账款里

现在回头看,红筹架构拆除和上海公司注销,供应商处理确实是一块硬骨头,但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接地气的一段经历。以前总觉得财务是管数字的,现在才明白,数字背后全是人,是关系,是信任。

我常跟团队说:咱们做财务,不能只会盯着报表上的‘应收应付’,还要看到报表后面,那些给我们送材料的、运货的、做技术的供应商——他们不是对手,是伙伴,哪怕公司注销了,也别把关系做绝。

毕竟,商业世界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今天你多给供应商一份温度,明天就可能少一份风险。这大概就是我这个老财务,从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悟出的最朴素的道理吧。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