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个做餐饮的老客户王总找我喝茶,愁得烟都一根接一根抽。他开了十年的火锅店打算关门注销,结果账上还有三家食材供应商的合同没结清,其中一家已经发来律师函,要求支付30万货款加违约金。李会计,我寻思着公司都注销了,他们还能找我要钱吗?这事儿到底咋整啊?说实话,王总这情况太常见了——很多老板觉得注销公司就是关门大吉,却忘了手里攥着的合同可能是个定时。今天我就以20年财税从业者的经验,跟大家好好聊聊注销公司时如何处理未结业务合同这事儿,看完你就知道这步没走对,轻则罚款,重则股东可能得背锅。<

注销公司时如何处理未结业务合同?

>

第一步:别急着填注销申请表,先把合同摸底清楚

我见过太多老板注销公司时,连自己手里有多少合同都没数清,就急着跑工商局注销。这就像打仗前没看地图,肯定要栽跟头。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全面梳理未结业务合同。怎么梳理?列个清单,把所有没履行完的合同都扒拉出来,不管金额大小,哪怕还有1块钱没结,都得算上。

清单里至少得写清楚这几样:合同对方是谁(全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合同签了啥内容(买卖、服务、租赁?标的物是啥?)、履行到哪一步了(货发了多少款?服务做了多少期?)、还剩多少没履行、有没有违约条款、争议解决方式是仲裁还是诉讼。别嫌麻烦,我之前帮一个科技公司做注销,他们财务光未结合同就整理了27份,最小的5万,最大的200万,其中还有个和外地客户的软件开发合同,对方只付了30%的款,代码还没交付。要不是提前梳理,直接申请注销,对方一起诉,股东连带责任可能得赔上几百万。

这里有个坑得提醒大家:别只盯着正在履行的合同,还有一些可能发生争议的合同也得算。比如有个客户注销前,把仓库租给了别人,租期还有半年,租客说想提前解约,但没签书面协议。这种口头约定+未履行完毕的合同,也得算进未结业务合同里,不然租客回头说你违约,照样麻烦。

对了,梳理合同的时候,一定要把合同原件和所有补充协议、往来函件都找出来。我见过有家公司因为丢了合同的付款凭证,对方一口咬定没收到钱,最后只能认栽。这些书面材料,就是你后续处理合同的护身符。

合同不是甩包袱,该履行的得履行,该解除的别拖着

梳理完合同,就得琢磨怎么处理了。这里没有一刀切的办法,得看合同类型和履行情况,大概分三种情况:继续履行、协商解除、合同转让。

先说继续履行。如果对方愿意等你注销完再履行,或者合同履行对公司有利(比如还能收回部分货款),那就尽量履行完。我之前有个做服装批发的客户,注销前还有一批库存没卖,和下游经销商签了代销合同,经销商说你们慢慢发,我慢慢卖,卖完再结款。这种情况就挺好,履行完合同,收回钱,清算时多分点钱给股东,总比把货当废品卖强。

但更多时候,公司注销了,合同没法继续履行,这时候就得协商解除。解除合同不是一拍两散那么简单,得注意三点:一是书面通知对方,最好用快递寄《解除合同通知书》,保留好快递底单和签收记录;二是明确违约责任,该付违约金的别想赖,不然对方可能直接起诉;三是签《解除合同协议》,把解除原因、已履行部分怎么结算、违约金怎么付、双方再无纠纷这些都写清楚,双方盖章签字。

这里有个真实案例:某餐饮连锁品牌注销时,有个中央厨房供货商还有50万的货没结清。供应商一开始不干,说你们关门了,我货卖给谁啊?后来我们帮客户跟供应商谈:我们一次性付30万,剩下的20万就算违约金,你们签个解除协议,以后不能再找我们要钱。供应商算了一下,打官司费时费力,最后同意了。签完协议,客户把30万打到供应商账户,我们又在清算报告里备注清楚,这事就过去了。

最麻烦的是合同转让。如果合同对公司还有价值(比如还没到期的租赁合同,转租出去能赚差价),或者对方不同意解除,但公司又必须注销,那就试试把合同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方。转让的时候得注意:必须经过对方同意,不然转让无效;最好签《合同转让协议》,明确转让后的责任由新承担方负责;如果合同里有不得转让条款,得先看看能不能跟对方协商修改。

我之前帮一个广告公司做注销,他们有个户外广告位的租赁合同还有一年到期,月租金5万。客户想把合同转给同行,但广告位产权方不同意,说你们签的合同,别人来我不认。后来我们找了产权方沟通,说我们帮您找的新租客,信誉比我们还好,租金还涨10%,产权方才松口。签完转让协议,新租客直接给产权方打钱,这事才算解决。

解除合同不是一拍两散,违约金和税务坑得躲

很多老板以为,解除合同就是给点违约金完事儿,其实这里面藏着两个大坑:法律风险和税务风险。

先说法律风险。解除合同后,一定要让对方签《解除合同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终止,再无任何纠纷。我见过有个客户,跟供应商口头说好解除合同,付了违约金,但没签书面协议。结果供应商转头又起诉他,说除了违约金,还有其他损失没赔。最后客户只能再花5万块私了,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再说税务风险,这个更隐蔽。解除合同收到的违约金、赔偿金,或者支付的违约金,都可能涉及税。比如:你收对方的违约金,属于价外费用,得交增值税,税率可能是6%或13%(看你公司原来什么业务);这笔钱还得交企业所得税,算营业外收入,25%的跑不了。反过来,你付给对方的违约金,能不能税前扣除?得看有没有合规凭证——必须要有对方开的发票或收据,还有《解除合同协议》《付款凭证,不然税务局查到,说这钱没凭没据,不能扣,你就得补税加滞纳金。

有个案例特别典型:某贸易公司注销前,跟客户解除采购合同,收到对方20万违约金。会计觉得这是对方赔我们的钱,不用开发票,直接把钱放进营业外收入,申报企业所得税时也没报。结果税务局清算时发现了,说收违约金属于增值税应税行为,没开发票,属于偷税,除了补20万增值税(大概2.6万),还罚了5万滞纳金。你说冤不冤?

所以啊,处理违约金的时候,该开发票开发票,该入账入账,别想着注销了就没人查。现在税务清算都是穿透式检查,你公司注销前的每一笔流水,税务局都可能盯着。

注销后不是安全着陆,这些风险还得防着点

有老板可能会说:公司都注销了,营业执照吊销了,法人、股东变更了,他们还能找我要钱吗?我只能说:别太乐观,注销≠免责。

根据《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清算组未履行通知和公告义务,导致债权人未及时申报债权而未获清偿的,清算组成员应承担赔偿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你注销前没处理完未结合同,没通知对方,对方在注销后才发现权益受损,清算组成员(通常是股东、财务、法务)可能要承担连带责任。

我之前见过一个更极端的案例:某建筑公司注销时,有个工程款没结清(大概80万),老板觉得公司都没了,对方找不到我。结果对方找了两年,终于通过以前的合同找到了股东,直接起诉到法院。法院判决:股东在未清算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最后股东卖了房子才把钱还上。

还有个坑是合同管辖条款。很多合同里写着争议由合同签订地法院管辖,如果你注销前没处理合同,对方可能拿着合同去异地起诉你,股东得到外地应诉,费时费力又费钱。所以啊,注销前把所有未结合同的尾巴都处理干净,才是对自己负责。

上海加喜财税:财务凭证不完整、知识产权处理,注销前必须扫的雷

说到注销公司,除了未结业务合同,还有两个隐形经常被老板忽略:财务凭证不完整和知识产权未妥善处理。作为做了20年财税的老会计,我见过太多企业因为这两点,注销时要么被税务局稽查补税,要么注销后知识产权被侵权却维权无门。

财务凭证不完整的问题,在处理未结合同时尤其突出。比如合同约定了验收合格后付款,但你没有验收单;或者支付了违约金,却没有对方开的发票。这些凭证缺失,不仅可能导致税务风险(比如无法证明成本费用,所得税前不能扣除),在法律纠纷中也会让你处于被动——对方说你没验收,凭什么付款?你却拿不出证据。上海加喜财税在为企业提供注销服务时,第一步就是帮客户梳理财务凭证,针对未结合同,我们会指导客户补充缺失的验收单、付款记录、沟通函件等,确保每一笔业务都有据可查,经得起税务和法律的检验。

知识产权方面,很多企业注销前只想着处理资产和债务,却忘了商标、专利、著作权这些无形资产。如果公司注销前没有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转让或注销,这些权利可能会被视为无主财产,被他人恶意抢注或侵权。比如有个客户注销食品公司时,忘了处理老字号商标,结果一年后发现有人用这个商标卖山寨产品,想维权却找不到权利人主体,只能干瞪眼。上海加喜财税建议,企业在注销前一定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梳理:能转让的尽快转让给关联方或第三方,不能转让的要及时办理注销手续,避免后续法律风险。如果您正在为公司注销烦恼,尤其是未结合同、财务凭证、知识产权这些问题,不妨联系我们上海加喜财税,我们专业的团队会帮您扫清所有障碍,让注销之路更顺畅。官网:https://www.110414.com

需要专业公司注销服务?

我们拥有十年公司注销经验,已为上千家企业提供专业注销服务,无论是简易注销还是疑难注销,我们都能高效解决。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