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财税这20年,见过太多企业从出生到死亡的全流程。但要说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ODI(境外直接投资)企业注销后的烂摊子——尤其是投资决策权纠纷。你想想,国内母公司都注销了,境外的子公司、被投项目出了问题,当初的投资决策该谁负责?股东之间互相扯皮,境外机构追着索赔,企业没了,人还在锅里。这种事,我每年都要碰上三五起,今天就跟大伙儿好好聊聊,ODI企业注销后遇到投资决策权纠纷诉讼,到底该怎么处理。<
先给不了解ODI的朋友补个课:ODI就是咱国内企业去境外投资设厂、并购公司,得经过商务部、发改委备案,外汇管理局登记,流程比国内投资复杂得多。很多企业老板觉得,国内母公司注销了,境外资产一处置,这事就翻篇了。大错特错!
我去年遇到个案例,某江苏做机械制造的企业,2018年通过ODI在德国收购了一家小厂,后来因为疫情加上经营不善,2022年国内母公司决定注销。清算的时候,中介图省事,没把德国子公司的清算报告、当初投资决策的会议纪要、尽调文件整理归档,就简单做了个境外资产已处置说明。结果今年初,德国子公司原来的供应商突然起诉,说当初母公司决策时没尽到调查义务,导致子公司签了份坑爹的采购合同,欠了200万欧元没还。现在母公司注销了,供应商直接把当初参与决策的几个股东告上了法庭——你说冤不冤?
说白了,ODI企业注销后投资决策权纠纷,根源往往在清算这步没走扎实。国内企业注销要清算,境外ODI项目的清算更复杂,涉及跨境税务、外汇管制、当地法律,稍有不慎,就把决策责任这个雷给埋下了。
ODI企业注销后,投资决策权纠纷通常分三类,每类背后的利益算盘都不一样,处理方式也得跟着变。
第一类,股东内讧:当初决策谁拍板,现在责任谁承担?
这种情况最常见。我2019年处理过一个案子,某浙江贸易公司通过ODI在越南设了个子公司,股东是A和B俩兄弟。后来公司注销,清算时发现越南子公司因为当初决策失误,亏了500万。A说当时是B负责越南业务,决策的事他定的,B说所有决策都是你签字的,我只是执行人。俩兄弟在国内公司注销时互相甩锅,结果清算组没法出报告,债权人直接把俩股东一起告了,要求连带赔偿。
这种纠纷的核心是决策责任划分。如果当初有明确的股东会决议、决策会议纪要,写清楚谁提议、谁反对、谁签字,那责任就好厘清。最怕的就是口头决策拍脑袋决定,注销了想找证据?难如登天!
第二类,被投企业反咬:母公司决策失误,我能不能追责?
ODI不只是直接设厂,也可能是投资境外的被投企业(比如参股公司)。我见过一个更绝的:某上海投资公司2020年ODI投了家美国科技初创企业,占股30%。后来国内投资公司注销,清算时没跟美国企业说清楚,结果美国企业认为投资方当初承诺提供技术支持,结果没兑现,导致项目失败,直接在美国起诉国内投资公司的原股东,要求赔偿300万美元。
这种纠纷的关键是决策是否违约。如果当初投资时有明确的《投资协议》,约定了投资方的决策义务(比如技术支持、资源对接),那国内公司注销后,这些义务还没履行完,被投企业完全有权利追责。很多企业觉得我注销了,协议就作废了,天真!法律上,公司注销只是主体消灭,但基于决策产生的债权债务不会跟着消失。
第三类,债权人上门:清算报告不实,我能不能找股东要钱?
这种情况最麻烦。债权人不管你公司注销没注销,只认谁欠我钱。我去年遇到个极端案例:某深圳企业ODI投了个澳大利亚矿产项目,后来项目黄了,欠了当地供应商800万澳元。国内公司注销时,清算报告写境外项目无未了结债务,结果供应商发现,当初投资决策时,企业明明知道矿产储量有问题,还故意隐瞒,导致他们被骗着供货。供应商直接在国内起诉股东,要求刺破公司面纱,让股东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因为清算报告虚假,股东没履行清算义务!
遇到ODI企业注销后的投资决策权纠纷,别慌,也别想着拖过去。我总结了个三步走策略,虽然不能保证100%赢,但至少能让你少走弯路。
第一步:先把账和证据理清楚,这是你的弹药库
不管对方是谁,股东、被投企业还是债权人,核心都是当初的决策有没有问题。你得赶紧找两样东西:一是财务凭证和清算资料,包括当初ODI备案文件、境外投资协议、股东会决议、决策会议纪要、尽调报告、境外项目的财务报表;二是沟通记录,比如邮件、微信聊天记录,证明决策过程是怎么走的。
我有个客户,当初被股东起诉决策失误,我让他们把2018年到2021年所有关于境外项目的股东会会议纪要、财务总监的邮件(里面提到过项目风险)都找了出来,最后证明决策时其他股东都知道风险,还签字同意了,最后法院驳回了对方的诉讼。所以说,证据!证据!还是证据!
第二步:确定被告是谁,别告错了人
ODI企业注销后,主体是没了,但责任主体可能还在。根据《公司法》第185条,清算组是公司清算期间的代表人,但如果清算组没履行好职责(比如没通知债权人、没清理债务),导致债权人损失的,清算组成员要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纠纷是因为清算不规范导致的,清算组成员(通常是股东、中介机构)就是被告。
如果是投资决策本身的问题,比如《投资协议》里约定了决策义务,那要看协议里有没有权利义务承继条款。如果没有,可能需要起诉原股东,因为股东是公司的最终受益人和责任人。不过这里有个风险:如果股东已经完成了出资义务,且没有滥用股东权利,法院可能不会支持刺破公司面纱。我猜测,未来几年随着ODI纠纷增多,法院对股东责任的认定可能会更严格,尤其是对清算瑕疵的容忍度会降低。
第三步:选对战场,国内诉讼还是境外诉讼?
这得看纠纷的连接点在哪里。如果对方是国内的股东或债权人,那肯定在国内起诉,适用《公司法》《民法典》。如果对方是境外的被投企业或债权人,就得考虑境外诉讼了——但境外诉讼成本高、周期长,还可能面临法律冲突。我建议优先试试在国内解决,毕竟国内母公司是根,很多ODI项目的决策都是国内做的,国内法院对这类纠纷的管辖权更有优势。
对了,如果涉及外汇问题,比如当初ODI资金出境不规范,或者清算时资产处置没申报,那还得先跟外汇管理局沟通,把合规问题解决了,否则官司可能打不下去。我见过有个企业,因为当初ODI备案时写的用途是设厂,结果实际钱拿去炒股票了,清算时被外汇管理局处罚,后来债权人正好拿这个说事,股东赔了钱又挨罚,得不偿失。
说了这么多处理方法,其实最好的处理是预防。我做了20年财税,见过90%的ODI注销纠纷,都是因为注销时图省事。所以给大伙儿提个醒:
1. 清算别走过场,境外资产和债务要摸透
ODI企业注销前,一定要找专业机构做境外清算,包括境外子公司的审计、债务清偿、资产处置。别信中介说注销很简单,境外资产随便卖卖就行,我见过有企业把境外子公司低价卖给关联方,结果被税务局认定为转移资产,补了税还罚款。
2. 决策文件要留痕,别用口头代替书面
不管是股东会决议还是投资决策会议,一定要有书面记录,写清楚决策背景、风险评估、各方意见。最好让所有参会股东签字,哪怕当时有分歧,也得白纸黑字写下来。我常说决策时的‘丑话说在前面’,比事后打官司强一百倍。
3. 知识产权和合同要收好,别注销了才发现权利还在别人手里
很多ODI企业会涉及境外商标、专利、技术许可,这些无形资产在注销时一定要明确处置方式——是转让、放弃还是保留?我见过有个企业注销时忘了处理境外商标,结果被别人抢注,后来想用都用不了,还得花大价钱买回来。
4.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别自己瞎琢磨
ODI涉及跨境、法律、税务,不是随便找个工商代理就能搞定的。我建议企业注销时,一定要找有ODI经验的法律、财税、外汇团队一起做,哪怕多花点钱,也比事后打官司强。
上海加喜财税公司在处理企业注销及跨境投资事务中,常遇到企业因财务凭证不完整导致的纠纷。财务凭证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若缺失,企业难以证明决策的合规性与合理性,尤其在ODI企业注销后,境外机构追责时,凭证不全将使企业陷入被动。企业注销对知识产权的影响常被忽视:未及时处置的境外商标、专利可能被他人抢注,核心技术许可协议若未明确终止或承继,将引发后续侵权纠纷。加喜财税建议,企业注销前务必完成财务凭证归档,并制定详细的知识产权处置方案,确保无形资产安全退出。如需专业支持,欢迎访问加喜公司注销官网:https://www.110414.com/,我们将为您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特别注明:本文《ODI企业注销后如何处理公司投资决策权纠纷诉讼?》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434146.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