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我正对着电脑屏幕上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发呆,突然手机响了,是老张——做了二十年建材的老总,电话那头声音都带着颤:李总,我们公司被列入失信名单了,下周有个政府采购项目能不能投?我叹了口气,想起十年前自己刚当财务总监时,也曾在同样的问题上栽过跟头。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企业被列入违法失信名单后,到底能不能参加政府采购——这事儿啊,比谈恋爱还讲究时机和方法,稍不注意,就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一、问题:失信名单到底是个紧箍咒还是警告牌?
先说个实在话:很多企业老板对违法失信名单的理解,还停留在上了黑名单,不能坐飞机高铁的层面。但在政府采购领域,这事儿可复杂得多。
根据我的经验,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通常分两种:一种是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比如提供虚假材料、围标串标、重大质量事故等,这种基本是死刑,短期内别想参加任何政府采购;另一种是一般失信名单,比如轻微违约、未按时年报等,这种属于死缓,还有转圜余地。
但关键问题是:法律条文是死的,执行起来是活的。我见过不少企业,明明被列入一般失信名单,代理机构直接拒收投标文件,理由是政府采购法规定,失信企业不得参与;也见过企业修复信用后,采购方以修复时间不足为由卡脖子。第一步不是急着复活,而是搞清楚:你上的,到底是哪种黑名单?
二、挑战:失信企业的三座大山,座座难翻
企业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想参加政府采购,至少要过三关,每一关都藏着坑。
第一关:法律条文关——法无禁止即可为是个伪命题
很多老板跟我说:李总,法律没说失信企业绝对不能投标啊?我每次都想反问:那你敢开车闯红灯,然后跟警察说'法律没说闯红灯必须扣分'吗?《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写得明明白白:供应商被列入失信记录名单,禁止参加政府采购。但问题来了:哪些算失信记录名单? 是信用中国的严重违法失信名单,还是地方信用办的失信联合惩戒名单,或者是行业协会的黑名单?
这里有个行业潜规则:很多代理机构审核时,会层层加码。比如信用中国没上名单,但当地市场监管局的经营异常名录里有,他们也可能拒你。我见过一个案例,某企业只是因为年报晚了3天被列入经营异常,结果代理机构说你这属于失信,不符合资格。后来我们查了采购文件,发现确实没写经营异常也算失信,但代理机构硬是咬着诚信原则不放——你说冤不冤?
第二关:修复流程关——补考比初考还难
如果确认是一般失信,那只能走信用修复。但修复流程有多复杂?我给你算笔账:向信用中国提交申请,提交整改报告、缴纳罚款、公示期……最快也要30天。可政府采购项目从公告到开标,往往就20天。我当年带团队做过一个项目,企业信用刚好在公示期结束,结果代理机构说公示期没结束,不算修复,直接废标——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还有个隐形门槛:有些采购文件会写信用修复后需满6个月才能投标。这条款合法吗?严格来说,法律没规定,但采购方就是敢写。你跟他们理论,他们会说这是我们的评审标准。说白了,在政府采购领域,采购方有自由裁量权,你跟他们硬刚,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第三关:人情关系关——面子有时候比文件管用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觉得我太实在,但行业内的潜规则就是如此:有些事,靠法律条文争靠人情关系反而能通融。我见过一个企业,老板跟采购中心主任是老同学,虽然被列入失信名单,但提前沟通后,采购方主动修改了采购文件,把失信企业不得参与改成了需提供信用修复证明。结果呢?企业顺利中标,后来也确实完成了信用修复。
但我要提醒一句:人情关系是把双刃剑。我年轻时吃过亏,有个企业老板拍胸脯说关系搞定,结果开标前一天,代理机构突然说上级部门要求严格审核,失信企业一律不得参与。最后企业不仅没中标,还被列入不诚信供应商,连三个月内的项目都不能投——你说这面子值不值?
三、解决方案:失信企业复活政府采购的三步走
说了这么多挑战,是不是觉得失信企业就没希望了?当然不是。根据我十五年的财务经验,只要方法对,一般失信企业完全有机会复活。下面这三步,是我踩过无数坑总结出来的救命指南。
第一步:先查底,再开口——别当无头苍蝇
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后,第一件事不是急着找代理机构或采购方,而是把家底查清楚:
- 上信用中国查,看是严重还是一般,有没有行政处罚决定书;
- 查当地信用办官网,看有没有联合惩戒信息;
- 查行业协会、电商平台,有没有黑名单记录。
我见过一个企业,因为没查到地方信用办的小额失信记录,信心满满去投标,结果被代理机构一票否决。后来我们才发现,那个记录藏在信用办的历史公告里,根本不在首页——你说这坑不坑?
第二步:快修复,慢沟通——别等黄花菜凉了
确认是一般失信后,立刻启动信用修复。这里有几个小技巧:
- 材料要包装:整改报告别只写我们错了,要写我们错在哪里怎么改的以后怎么避免。最好附上第三方机构的评估报告,或者客户的感谢信——我见过一个企业,因为附上了整改后客户满意度提升20%的数据,修复申请3天就通过了。
- 时间要卡点:修复公示期一结束,立刻联系代理机构,提交《信用修复证明》,同时附上情况说明,解释失信原因(比如因财务人员疏忽导致年报延迟,已内部处罚)。注意,别等采购公告发布了再沟通,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这里要分享一个失败经历:我之前带过一个团队,企业被列入失信名单后,我们想着等修复完成再投标,结果修复花了40天,项目早就结束了。后来才明白,信用修复要赶前不赶后,最好在采购公告发布前就完成。如果时间来不及,就提前跟代理机构沟通,说明正在修复,预计X月X日前完成,争取先报名,后补材料——这需要代理机构通融,所以平时要多烧香。
第三步:找靠山,备后路——别把鸡蛋放一个篮子
如果信用修复来不及,或者采购方卡得严,那就得靠人情关系了。这里的靠山不是指行贿,而是平时积累的信任资本:
- 供应商库里的老客户,让他们帮忙跟采购方美言几句;
- 当地商会的朋友,让他们出面协调;
- 甚至可以找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第三方机构,让他们出具信用评估报告,证明企业虽然失信,但已整改到位。
我见过一个企业,老板平时喜欢参加行业论坛,跟好几个采购主任是点头之交。失信后,他没直接找采购方,而是通过一个行业朋友,把整改报告+客户证明+第三方评估打包给了采购主任,结果采购方主动修改了采购文件,允许企业投标——这就是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反面教材。
如果以上方法都行不通,那就得及时止损。我见过一个企业,硬着头皮投标,结果被废标,还被列入不诚信供应商,连后续三个项目都不能投。后来我们算了笔账,损失的中标金额比修复信用的成本高10倍——你说这倔强值不值?
四、经验教训:比修复信用更重要的是预防失信\
聊了这么多,其实最想跟大家说的是:失信企业的复活是技术活,但不失信才是必修课。根据我的经验,90%的失信案例,都源于企业对信用的忽视。
比如,很多企业觉得年报晚几天没关系,结果被列入经营异常;觉得小项目不用太认真,提供的材料有瑕疵,被认定为虚假材料;甚至觉得违约点几个钱,结果被列入失信名单——这些看似小事,最后都成了致命伤。
我年轻时也犯过这种错。刚当财务总监时,公司因为一笔10万的货款纠纷被起诉,我觉得金额不大,拖一拖没事,结果对方申请了强制执行,公司被列入失信名单。当时有个政府采购项目,我们明明资质最好,却因为失信名单被拒。后来我带着团队跑了三个月,才完成信用修复,项目早就被别人抢走了——那三个月,我每天睡不到4小时,头发白了一大把。
从那以后,我给自己定了三条信用铁律:
1. 每月查一次信用报告,就像体检一样,早发现早治疗;
2. 所有合同都让法务审核,哪怕是小项目,也别怕麻烦;
3. 违约了立刻解决,别等对方申请执行,主动沟通比什么都强。
说实话,现在想想,当年的自己真像个愣头青,总觉得船到桥头自然直,却不知道信用就像一张白纸,皱了就很难抚平。
最后:给失信企业老板的几句掏心窝的话
写这篇文章时,老张又给我打了电话,说信用修复完成了,下周的项目顺利通过了资格审查。电话那头,他声音里的颤变成了笑:李总,多亏了你当年说的'预防比修复重要'啊!\
其实,在政府采购领域,失信企业不是不能参加,而是不能乱参加。就像谈恋爱,你犯过错,不代表不能谈恋爱,但得让对方看到你的诚意和改变。法律条文是底线,人情关系是辅助,真正的通行证,还是企业自身的信用。
我建议所有企业老板:把信用当成生命线,别等上了黑名单才想起它的珍贵。如果真的不幸失信了,也别慌,先查清楚、快修复、多沟通——记住,天无绝人之路,只要方法对,总能柳暗花明。
对了,最后再分享一个行业小秘密:有些采购方其实喜欢失信后修复的企业。因为他们觉得,这样的企业知错能改,比那些一直没犯过错的企业更靠谱。如果真的失信并修复了,不妨在情况说明里写清楚整改措施和后续计划,说不定还能加分呢——这算不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希望我的这些血泪经验,能帮到正在迷茫的企业老板们。记住,做财务也好,做企业也罢,最重要的不是不犯错,而是犯了错能改。毕竟,谁还没个跌跌撞撞的时候呢?只要方向对了,总能走到终点。
特别注明:本文《注销违法失信名单,企业能否参加政府采购?》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431323.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