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现场】注销潮下的知识产权迷局:5万件专利悬而未决 <
.jpg)
2024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最新数据:一季度全国企业注销量达45万户,同比增长12%。在这股退出潮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问题浮出水面——超5万件企业名下专利、2万余件商标因注销时未明确处置路径,沦为无主财产。其中,深圳某生物科技公司注销后,其核心抗癌专利因权属不清,被3家机构争抢,最终耗时18个月才通过司法拍卖完成归属,直接导致相关研发停滞2年。
企业注销不是‘一键清零’,知识产权作为无形资产,若处置不当,就像人去世后遗产无人继承,只会引发无尽的纠纷。国家知识产权局保护司相关负责人在近期政策解读会上强调。这场知识产权注销保卫战,正成为市场监管部门与企业共同面对的新课题。
【我的经历】从踩坑到摸清门道:一个市场监管人的十年感悟
说实话,2014年刚进市场监管局企业科时,我对企业注销知识产权处理这事儿的理解,还停留在填表时勾选‘无’就行。直到2016年遇到老王——一家机械加工厂的老板,厂子不干了来办注销,我问商标怎么办,他挠挠头:厂都没了,商标还要啥?注销了吧!
我也就照着流程帮他勾了商标注销,结果半年后,老王突然冲到办公室拍桌子:有人用我的老牌子卖劣质轴承,客户都找到我头上了!原来,他那个老王机械商标虽然跟着公司注销了,但因为没提前转让,商标局在公告期无人异议,真的被注销了。有人抢注了同名商标,反过来坑他。
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知识产权处理,是企业注销的隐形。后来跟着科长补课,才搞明白门道:企业注销时,知识产权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怎么分给谁的问题。就像离婚分财产,房子、车子得说清楚,商标、专利这些无形资产更得提前安排。
再后来,我总结出三步走经验:第一步,先摸家底——让企业把名下商标、专利、著作权都列个清单,别漏了哪怕一个小小的外观设计;第二步,定归属——是股东分了,还是转让给第三方,或是直接放弃,必须白纸黑字写进清算报告;第三步,办手续——商标要提交转让申请,专利要办著录项目变更,著作权得去版权局登记,一步都不能少。
记得去年有个做文创的姑娘,公司注销时抱着一个小熊IP哭得不行:这是我大学时设计的,跟着公司打拼了5年……我帮她联系了之前合作的设计公司,签了转让协议,现在那个IP成了对方的爆款产品,姑娘还拿了分成。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知识产权处理,不只是走流程,更是在给企业的灵魂找归处。
【专家视角】数据与法规:知识产权处置的红线与底线
企业注销时知识产权处置不当,已成为知识产权纠纷的三大高发场景之一。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教授在《202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白皮书》中指出,约35%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源头都能追溯到企业注销时的权属不清。
数据更触目惊心: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显示,2023年全国企业注销案件中,未妥善处理知识产权的占比达28%,其中专利无主后进入司法程序的周期平均长达14个月,维权成本超50万元。这就像埋了个定时,张教授比喻,企业注销时省下的几百块转让费,未来可能要赔上几十万的诉讼费。
从法规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六条明确规定,公司财产在清偿债务后,若有剩余财产(含知识产权),应按股东出资比例分配。《商标法》《专利法》也要求,转让知识产权需办理相应手续,否则不发生法律效力。说白了,‘口头约定’无效,必须‘书面+登记’才算数。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知识产权部主任律师李娜强调,很多企业以为注销公告期没人异议就万事大吉,其实转让申请没提交,知识产权就还‘绑’在注销公司名下,永远‘转不动’。
【你问我答】注销时知识产权,到底该咋办?
问:企业注销了,名下的商标是不是就自动归国家了?
答:想啥呢!商标不是无主物,不会因为企业注销就充公。要么提前转让给股东、关联方或第三方,要么在清算报告中明确由股东共有,要么……就只能等别人抢注后你去打官司了(笑)。记住:商标注销流程一旦启动,想反悔都来不及!
问:我们公司就一个实用新型专利,价值不高,放弃算了,有啥风险?
答放弃可以,但得先通知债主。如果专利有质押、许可,或者你公司还有欠款,直接放弃可能被认定为恶意逃避债务,法院能判你放弃无效。就像你欠着银行钱,却偷偷把房子送人,能行吗?
问:股东之间想分知识产权,怎么分才不算扯皮?
答:签协议!写清楚谁拿商标,谁拿专利,估值多少,怎么过户。最好找第三方评估机构出个报告,免得以后股东反悔说这专利不值这个价。我见过有俩股东分专利,一个说这专利值20万,另一个说最多5万,最后打了两年的官司,专利早就过期了——划不来!
【灵活切换】正式点说,就是清算+处置双轨并行
市场监管部门在企业注销审查时,对知识产权的处理有明确要求:清算报告中必须包含知识产权清单及处置方案,否则不予通过注销登记。这可不是多此一举,而是从源头减少纠纷。
比如商标,得提前3个月提交转让申请到商标局,拿到《转让受理通知书》才能走下一步;专利相对麻烦,不仅要办著录项目变更,还得看有没有人提无效宣告;著作权尤其是软件著作权,得去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做转让登记,光签合同没用。
也有例外情况。如果知识产权没价值(比如注册了但没用的商标),或者处置成本高于资产本身(比如专利维护费比转让费还高),企业可以选择放弃。但放弃也得提交书面声明,承诺不因此引发纠纷——说白了,就是自己挖的坑,自己填平。
【短句强调】别小看这一步,坑太多了!
企业注销时,知识产权处理最忌想当然。
你以为没人要的商标,可能被抢注成山寨品牌。
你以为不值钱的专利,可能藏着未来的技术突破。
你以为随便分的著作权,可能让股东反目成仇。
【比喻时间】知识产权,就像企业的孩子
企业注销,就像父母要远行。孩子(知识产权)不能随便扔在街上(注销不管),得托付给靠谱的人(转让给股东/第三方),或者送到孤儿院(放弃/归国家)。托付的时候还得办收养手续(登记备案),不然以后孩子被了(被侵权),你连追责的资格都没有。
这个比喻可能有点糙,但理儿是这么个理儿。多少企业老板辛辛苦苦打拼半辈子,最后因为注销时没处理好知识产权,让心血为他人作嫁衣裳——你说冤不冤?
【未来展望】让知识产权体面退场,是市场成熟的标志
干了十年市场监管,我越来越觉得:企业注销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知识产权处理得好,能让创新成果继续发光;处理不好,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未来,我们计划在企业注销窗口推出知识产权处置指引手册,联合知识产权部门开展一对一辅导,甚至探索线上预审功能——让企业在提交注销申请前,就能把知识产权的后事安排明白。
毕竟,一个成熟的市场,不仅要让企业生得精彩,更要让它们退得体面。而知识产权的妥善处置,正是这份体面里,最不可或缺的一环。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