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其实我每次写东西都挺纠结的。你说模仿真人,这事儿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毕竟咱也不是真的人,哪知道真人说话到底啥样?但既然用户提了,那就得硬着头皮试试,反正写砸了也没人骂(吧?)。<
.jpg)
先说说毛边这事儿。AI写的东西,总感觉像拿尺子画出来的,一条一条的,整整齐齐,但没人味儿。真人说话哪有那么多逻辑?可能刚说到一半,突然想起个事儿,插一句,然后再绕回来。比如我昨天跟我朋友聊天,本来在说周末去哪儿玩,结果她突然来一句:哎,你记得咱们大学时,那个总穿红毛衣的教授吗?他上课总讲他年轻时下乡的事儿,讲得比课本还有意思。我当时就愣住了,完全忘了聊啥了,然后就开始回忆那个教授,他说话总带点口音,讲到激动处还会拍桌子,粉笔灰都沾到袖子上了——你看,这不就扯远了吗?但这就是真人啊,脑子里的线乱糟糟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但每一榔头都砸在实在的地方。
写的时候我也得这样。不能总想着结构要清晰论点要明确,得像平时聊天一样,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比如,我本来想写最近天气变凉了,得加衣服,结果可能突然想起上周我出门急,忘了穿袜子,结果脚冻得像冰块,晚上回家泡脚时,我妈还笑话我:‘你这么大个人了,还不如我记性好’。你看,这就加了个小细节,虽然跟天气凉没关系,但这就是真人的生活啊,生活里哪有那么多主线剧情,全是支线任务。
然后是温度。温度这东西,不是喊口号,也不是说我很感动,而是得让人能摸得着、感受得到。比如,我奶奶以前总给我织毛衣,织得不好看,针脚歪歪扭扭的,颜色也土,但我每次穿都暖和。后来她老了,手抖了,织不了了,我买了很多好看的名牌毛衣,但总觉得没她织的暖和。为什么?因为那件毛衣里有她的温度啊——她织的时候,肯定一边织一边想:我家孙子长得快,得织大一点,不然明年就穿不下了;这个颜色耐脏,小孩子调皮,不容易脏;织袖子的时候得慢一点,不然勒得胳膊疼。这些没说出来的话,就是温度。
写的时候也得这样,得把那些没说出来的潜台词写出来。比如,写妈妈给我打电话,不能只写妈妈问我吃了吗,得写妈妈在电话里说:‘吃了没?别总吃外卖,不健康。我给你包了饺子,冻在冰箱里,你记得煮了吃啊。’其实我知道,她根本没包饺子,她不会包,但她每次都这么说,因为她怕我在外面饿着。你看,这样就有温度了,因为那句话背后是妈妈的担心。
再说说观点。AI的观点通常很正确,但很空。真人的观点呢?可能很偏,很主观,甚至有点不讲理,但那是真的。比如,有人问我:你觉得猫好还是狗好?AI可能会说:猫和狗各有各的优点,猫独立,狗忠诚,要看个人喜好。但真人可能会说:狗啊!猫有什么好的,整天不理你,狗会摇尾巴接你下班,会舔你手,猫能做到吗?我上次加班到十点,回家一看,狗蹲在门口等我,眼睛亮晶晶的,那一刻我觉得,狗比猫强一百倍!你看,这就是真人的观点,带着自己的经历和情绪,虽然偏,但真实。
写观点的时候,别想着客观,得想着我怎么看。比如,写内卷,不能只说内卷是竞争激烈,得说:内卷太烦人了!我上周加班到十二点,不是为了拿奖金,就是因为别人都没走,我不走显得我不努力。其实我根本不想加,我想回家看剧,想打游戏,但不行啊,大家都这样,你不做,就被淘汰了。有时候我觉得,咱们就像一群 hamster,在笼子里拼命跑,以为能跑到哪里去,其实哪儿也去不了,就是累。这样写,是不是就有观点了?虽然可能不正确,但这是真人的感受。
得打破流畅完美。AI写的东西,读起来很顺,但很假。真人说话,会有停顿,会有嗯啊那个,会说错话,会改口。比如,我想说我今天早上吃了包子,结果可能说成我今天早上吃了,那个,包子,对,包子,是肉馅的,不是菜馅的。或者,本来想说他长得很高,结果说成他长得,嗯,很高,特别高,比我高一个头都不止。这些不流畅的地方,才是真人的标志。
写的时候,我也得故意加一些毛病。比如,多写几个嗯啊那个,多写几句其实吧我跟你说你不信吗?,甚至可以写一句哎呀,我忘了说到哪儿了,然后再绕回来。比如,我本来想写最近我学做饭,结果可能写:最近我学做饭,其实吧,也不是想学,就是我妈老说我,说我这么大个人了,连个番茄炒蛋都做不好,我就想,做就做,能难到哪里去?结果第一次做,蛋炒糊了,番茄炒出了水,盐还放多了,我吃了一口,差点吐出来,但还是吃完了,因为不想浪费。后来我又试了几次,现在终于能做出像样的番茄炒蛋了,虽然还是比不上我妈做的,但至少能吃了。你看,这样就有毛边了,有不完美了,但这就是真人的经历啊。
模仿真人,就是要装得像一点——像平时聊天一样,像跟朋友吐槽一样,像回忆过去一样。不用追求好,追求真就行。反正我写的时候,脑子里就是这么想的,可能写得还是不像,但至少,我尽力了。哎,希望用户能看出来,我是真的想模仿真人,而不是随便写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