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了十年财税,见过的企业落幕方式不少,但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因环保违规被强制关停后的注销流程。尤其是手里还攥着没解开的租赁合同——出租方突然发来的诉讼通知,就像给本就忙得脚不沾地的清算组雪上加霜。今天就想以过来人的身份,聊聊这种特殊情形下的合同纠纷该怎么处理,既有踩过的坑,也有捡到的经验,希望能给同行一点参考。<
先说说:为什么环保关停的租赁合同这么难缠?
正常企业注销,租赁合同要么到期自然终止,要么提前协商解约,双方好聚好散。但环保关停不一样——它是非自愿关停,往往带着突发性和强制性。我见过一家五金加工厂,上周还在赶订单,周五因为环保设备不达标被贴了封条,周一出租方律师函就到了,要求支付剩余18个月租金+30%违约金,合计200多万。老板当时就懵了:厂都让关了,哪还有钱付这个?\
这种情况下,租赁合同纠纷会变成三难:解约难(出租方怕收不回租金,不愿解约)、协商难(企业觉得是不可抗力,出租方觉得是违约)、清算难(资产被查封,没钱赔偿,还可能被追加被执行人)。更麻烦的是,很多企业主在环保关停后心态崩了,觉得反正要倒了,干脆摆烂,连诉讼通知都不看,直接导致错过答辩期,被动挨打。
处理流程:别慌,分四步走(附实操细节)
接到诉讼通知时,千万别慌。我总结过一个四步拆解法,这些年帮十几家企业走过这个流程,还算管用。
第一步:先定性——看诉讼通知里到底要什么
拿到法院传票或律师函,先别急着翻合同,先看对方的核心诉求。是要求支付拖欠租金?还是解约赔偿?或是要求返还租赁物?不同的诉求,处理逻辑完全不一样。
比如去年我处理过一家化工企业,环保关停后,出租方起诉要求支付从关停日到租期届满的租金,理由是合同没解约,你还得付钱。但仔细看诉讼请求才发现,对方没提解除合同,只是要钱——这就好办了,我们可以主动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请求判决因环保政策原因合同提前解除,这样租金计算到关停日为止,后面的就不用付了。记住:诉讼请求的漏洞,就是我们的突破口。
第二步:清算组必须顶上去——别让企业主自己扛
很多企业主觉得公司是我的,官司我应就行,大错特错!环保关停后,企业进入注销程序,诉讼主体必须是清算组。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清算组成立后,原法定代表人代表公司实施的行为无效,只有清算组才能代表公司参与诉讼。
我见过一个反面案例:某家具厂老板收到传票后,自己跑去开庭,法官一看被告还是老板个人,直接裁定主体不适格,案子拖了半年,出租方申请了财产保全,连厂里剩下的原材料都被查封了。后来我们紧急成立清算组,申请变更诉讼主体,才把局面拉回来。第一步必须是:立即召开股东会,成立清算组,刻清算组公章,然后拿着法院的《变更当事人申请书》去应诉。
第三步:证据组合拳——环保文件是王牌\
环保关停的租赁合同纠纷,核心证据就两个:政府部门的《责令停产整治通知书》,和《解除租赁合同通知书》(要证明我们主动通知过出租方)。
去年有个案例特别典型:一家印染企业,出租方说你们没提前通知解约,要赔违约金。但我们提供了三组证据:一是环保局2022年10月的《责令停产通知书》,证明企业是被动关停;二是2022年11月我们给出租方的《解约函》,EMS签收记录都有;三是第三方评估报告,证明因关停导致租赁物完全无法使用。最后法院判决:合同因不可抗力(环保政策)解除,企业不承担违约金。这里有个细节:解约函一定要写清楚因环保政策原因被迫关停,依据合同第X条约定解除,别含糊其辞。
第四步:协商打配合——别硬刚,也别全盘接受
说实话,跟出租方谈这种事,真不是你死我活的官司。我常跟企业主说:人家把房子租给你,收不到租金也是损失,咱们得让人家看到'能拿回点东西'的诚意。\
去年处理的一家食品厂,出租方要150万违约金,我们评估下来最多能付50万。怎么谈?先认账:确实是我们违约,给您添麻烦了(降低对方对抗情绪);再摆事实:现在厂里设备被查封,能变现的只有这些二手机器,评估价才80万(让对方知道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最后给方案:这80万优先付您租金,违约金咱们分期付,如果注销后有剩余资产,再补给您10万(给对方盼头)。最后对方同意了,还帮我们跟法院申请解除财产保全,不然机器卖都卖不掉。记住:协商不是求对方,是找平衡点——既要保护企业剩余资产,让注销能继续,也要让出租方拿到保底利益。
两个踩坑记:教训比经验更深刻
案例一:转租合同的连带坑(2021年,某连锁餐饮店)
这家店因为油烟不达标被环保关停,出租方起诉总部,要求支付租金。总部觉得是加盟店的事,不应诉,结果法院判决总部承担连带责任,直接从总部账户划走了20万。后来我们才发现,加盟合同里有一条总部对加盟店的租赁合同承担担保责任——这种隐性条款,很多企业根本没注意。
教训: 企业转租时,一定要让次承租人(比如加盟店)出具《承诺函》,承诺因自身原因导致合同解除,由次承租人直接承担租金支付义务,同时总部在租赁合同里要明确不承担连带责任。财税人员审核合也得盯着这些担保条款,别让老板稀里糊涂背锅。
案例二:忽略优先购买权的额外损失(2020年,某机械厂)
这家厂关停后,租赁的厂房要转租,清算组直接找了下家,没通知出租方。结果出租方起诉侵犯优先购买权,法院判决转租合同无效,还得赔偿出租方另寻租户的损失,多花了30万。
教训: 解除租赁合如果涉及租赁物处置(比如转租、出售),一定要给出租方30日的优先购买权书面通知。哪怕出租方不要,这个程序也得走,不然就是程序违法,吃哑巴亏。我后来养成了习惯:每次发解约函,都会附上一句如贵方需行使优先购买权,请在30日内书面告知,有备无患。
行业感悟:财税人不是账房先生,是风险拆弹专家\
干了这行,越来越觉得:财税工作不只是算报表、报税,更是企业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环保关停企业的注销,表面是算钱,本质是拆弹——拆租赁合同的雷、拆诉讼的雷、拆资产处置的雷。
我常跟团队说:看到企业因环保关停,别先想着'怎么少交税',先想'怎么活下去'(指剩余资产能保住多少)。有个老板跟我说'钱没了可以再赚,厂被封了就真没了',这句话我记到现在。有时候跟出租方谈判,为了省10万违约金,我们可能要谈三个通宵,但看到企业最后能顺利注销,股东拿回点剩余资金,就觉得值。
对了,还有个小技巧:处理这类诉讼时,一定要跟承办法官多沟通。法官手里案子多,不可能每个细节都清楚。我们可以主动提交《情况说明》,把环保关停不可抗力资产状况这些关键点列清楚,再附上证据目录,帮法官快速理清案情。我见过有的企业,把证据堆成一堆,法官根本没耐心看,最后败诉了都不知道为什么。记住:法官不是敌人,是裁判,我们要做的是把规则讲清楚。
前瞻思考:环保关停企业,合同风险得前置管理\
这两年双碳政策越来越严,环保关停的企业只会越来越多。我有个预感:未来企业财税管理,不能再是事后补救,得前置到合同签订时。
比如签租赁合财税人员就该参与进来:看看合同里有没有因政策原因关停,可无条件解约的条款;违约金是不是过高(超过实际损失的30%可能被调减);押金能不能抵扣部分租金。我见过一家新能源企业,签合同时就加了环保合规条款,后来因为政策调整关停,直接解约,一分违约金没赔——这就是前置管理的价值。
建议企业建立环保风险台账,定期更新行业环保政策,一旦有关停风险,提前3个月启动租赁合同解约谈判,别等封条贴了才想起来。财税人员也可以把这个台账纳入税务风险管理体系,毕竟环保关停可能涉及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清算,提前规划能省不少税。
最后想说
环保关停企业的注销,就像给企业办后事,既要体面,也要干净。租赁合同诉讼通知处理不好,可能让后事变成闹事。但只要记住定性-主体-证据-协商四步,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耐心,总能找到平衡点。
毕竟,企业没了可以再建,但做事的规矩和良心,不能丢。这大概就是我这十年最大的感悟吧。
特别注明:本文《企业因环保违规关闭,注销流程中如何处理公司租赁合同诉讼通知?》属于政策性文本,具有一定时效性,如政策过期,需了解精准详细政策,请联系我们,帮助您了解更多“公司注销知识库”政策;本文为官方(公司企业注销网 - 上海专业公司企业注销及疑难注销一站式服务)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注本文链接“https://www.110414.com/gongsizhuxiaowenda/415342.html”和出处“公司企业注销网”,否则追究相关责任!
加刘老师微信 | 加赵老师微信 | 加杨老师微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