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总,我们公司不干了,账上还有客户10万块钱没给,这事儿咋整?上周有个老板来找我,一脸愁容。在上海,每天都有企业因为各种原因注销,但未结款项这事儿,就像退场时没收拾的烂摊子,处理不好,轻则罚款,重则股东背债——我做了20年财税,见过太多老板因为注销时没搞定这笔账,最后从老板变成老赖的案例。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上海企业注销时,那些没结清的应收款、应付款、押金到底该怎么处理,让你体面退场,不留后患。<
先搞明白:注销时,未结款项到底有哪些?
很多人以为未结款项就是客户欠的钱,其实不然。企业注销前,得把所有经济尾巴都捋清楚,至少包括这四类:
一是应收款——客户欠你的钱,比如货款、服务费还没结清;
二是应付款——你欠供应商、员工的工资、社保,甚至欠税务局的税;
三是预收/预付款——比如客户提前付了定金,你还没发货,或者你提前付了供应商的货款,货还没到;
四是其他往来款——比如股东借公司的钱、公司借股东的钱,或者和其他企业的拆借款。
这些款项没处理完,注销流程根本走不通。上海市场监管局注销时,会要求你提交《清算报告》,里面必须写清楚债权债务处理情况——说白了,就是钱收没收齐?债还没还清?如果没写清楚,或者写得不实,轻则驳回注销申请,重则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单。
应收款收不回?别急着坏账,先看这3步
应收款是老板们最头疼的——客户跑路了对方说没钱给金额太小,催起来费劲,但不管咋样,注销前这笔账必须了结。我见过个案例,张总的公司注销时,有笔5万块的应收款,客户说公司也快倒了,没钱,张总想着金额不大,就算了吧,结果清算时税务局查到这笔账没核销,要求他补缴25%的企业所得税(5万×25%=1.25万),还因为申报不实罚了0.5万,最后多花了快2万。
应收款处理别想当然,按这3步走才稳妥:
第一步:先催收,保留证据
不管金额大小,先发催款函、打电话、甚至上门催,最好有书面记录(比如微信聊天记录、邮件、快递签收单)。我一般建议老板们:哪怕客户说‘明年给’,你也让他写个还款计划,签字盖章——这是证明你‘尽到催收义务’的证据,万一真要不回,税前扣除也用得上。
第二步:确实收不回,走坏账核销
如果催了半年还是收不回,就得做坏账核销。这里有个关键点:坏账损失不是你想核就能核,得有证据链。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发布〈企业资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公告》(2011年第25号),坏账损失需要满足这些条件之一:
- 债务人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并清算完毕,确实收不回;
- 债务人死亡、失踪,其财产不足清偿,或者遗产不足清偿;
- 债务人逾期3年以上未清偿,且有确凿证据证明不能收回。
比如李总的公司注销时,有笔20万的应收款,客户去年已经破产清算,法院出具了《破产清算终结裁定书》,李总拿着这个裁定书、催款记录、会计凭证,去税务局做了坏账损失申报,不仅不用补税,还能拿回20万×25%=5万的所得税抵扣(如果之前交过的话)。
第三步:坏账核销后,还得销账
有些老板以为核销了坏账就完事了,其实还得在会计账簿上做核销处理,比如借记坏账准备,贷记应收账款,同时把相关凭证(税务局备案回执、催收记录、法院文书等)整理归档——万一以后被查,你能证明这笔钱确实收不回了,不是你不想收。
应付款拖着不付?小心股东背锅!
比起应收款,应付款更危险——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注销前不还,股东可能要连带担责。我见过最惨的案例,赵总的公司注销时,欠供应商30万货款没付,想着公司都注销了,他们找谁去?结果供应商把赵总告了,法院判决:公司注销时,清算组未通知债权人,股东应在未清偿债务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赵总不仅赔了30万,还被列入失信名单,连高铁票都买不了。
应付款处理记住一个原则:该还的必须还,该通知的必须通知。
第一类:欠供应商/服务商的钱——必须清偿
注销前,要把所有供应商的账对清楚,该付的一分不能少。如果公司没钱付怎么办?可以和供应商协商以物抵债(比如公司剩下的设备、存货抵债),或者分期支付(但注销后公司没了,分期基本不现实,所以最好注销前一次性付清)。
这里有个坑:有些老板为了省钱,注销前故意漏掉小供应商,比如几千块的货款觉得人家不会追究。我劝你别赌——上海现在企业信用体系很完善,哪怕供应商没主动申报,税务局、市场监管局通过大数据也能查到你注销前还有应付账款未处理,到时候不仅要补税,还可能被认定为逃避债务,股东要自掏腰包还钱。
第二类:欠员工的钱——工资、社保、补偿金优先
员工的工资、社保、经济补偿金属于优先债权,必须在清算财产中优先支付。我见过个案例,孙总的公司注销时,拖欠员工3个月工资没给,员工集体仲裁,法院判决:公司注销财产分配前,必须先结清员工工资,结果孙总本来想把剩下的钱分给股东,最后全赔给了员工。
注销前一定要算清楚员工欠款:工资算到哪个月?社保有没有断缴?有没有需要支付的经济补偿金(比如裁员)?最好让员工签个款项结清确认书,免得以后扯皮。
第三类:欠税务局的钱——税、滞纳金、罚款一个都不能少
税务局的债最难欠——税款、滞纳金、罚款,必须全额清缴。我见过老板们常犯的错:以为公司注销了,税务局就查不到了,其实现在税务系统有注销清税流程,税务局会查你过去3年的账,哪怕有一笔小税没交,都会卡着不让注销。
比如周总的公司注销时,有一笔2021年的增值税漏报了2万,被税务局查出后,不仅要补2万税,还要加收0.1万滞纳金(每天万分之五,按360天算),罚款1万(偷税金额的50%),最后多花了3万多。注销前最好先做税务自查,把该补的税、该交的罚款都交了,拿到《清税证明》才能走下一步。
预收/预付款和其他往来款:别让糊涂账卡住注销
除了应收、应付,预收/预付款和其他往来款也容易出问题。比如预收客户的定金,你还没发货,注销时怎么办?或者股东借了公司100万,注销时没还,税务局会不会认为股东抽逃出资?
预收/预付款:要么退,要么转
如果是客户提前付的定金,还没发货,最好的办法是退钱——直接退到客户账户,或者让客户写个自愿放弃退款声明(但这个声明法律效力有限,最好还是退)。如果是供应商的预付款,货还没到,就催供应商发货,或者协商退款。
我见过个案例,吴总的公司注销时,有个客户付了5万定金,还没发货,吴总想着注销了,客户也找不到我,结果客户起诉到法院,判决吴总在未发货范围内退还5万定金,不仅赔了钱,还被列入失信名单。
其他往来款:股东借款必须还
很多老板喜欢公司钱和个人钱混用,股东从公司借钱,或者公司从股东借钱,注销时很容易出问题。如果是股东借公司的钱,注销前必须还回去——不然税务局会认为股东抽逃注册资本,不仅要补税,还可能罚款。
比如郑总的公司注销时,股东账户有200万借款,其实是郑总之前从公司拿走的钱,税务局查到后,认定股东抽逃出资,要求郑总补缴25%的企业所得税(200万×25%=50万),还罚了25万。注销前一定要把股东借款清理掉,要么还钱,要么按分红处理(分红要交20%个税)。
注销前必做:清算报告+债权公告,别省这两步!
不管你处理没处理完未结款项,有两件事必须做:《清算报告》和债权公告。
《清算报告》是注销的核心文件,里面要写清楚公司财产多少、债权多少、债务多少、怎么处理、剩余财产怎么分。很多老板为了省事,找代理公司随便写一份,结果税务局一查,应收款写着‘已收回’,实际没收回,直接驳回注销。
债权公告更不能少——注销前,必须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公告45天,通知所有债权人申报债权。我见过老板们常犯的错:觉得没几个人欠我钱,就不公告了,结果公告期过了,有个小债权人找上门,说我不知道你要注销,我的债还没算,最后只能重新公告,注销流程拖了3个月。
别小看这两步:清算报告要真实、准确,债权公告要及时、全面——这是保护你自己的最后一道防线。
加喜财税服务见解:财务凭证不完整、知识产权别裸奔
很多企业注销时,最头疼的除了未结款项,就是财务凭证不完整——发票丢了、账目乱了、合同找不到了,这直接影响未结款项的税务处理。比如坏账损失需要发票、催收记录、合同全套证据,凭证不全,税务局根本不让税前扣除。更麻烦的是,知识产权(商标、专利、著作权)如果没处理,注销后可能被他人冒用,或者股东因无形资产未清算被追责。我们加喜财税(https://www.110414.com)会帮客户先梳理财务漏洞,补齐缺失的凭证,再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能转让的转让,不能转让的及时注销,确保企业注销时账目清、资产明、无隐患,让老板们安心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