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外资企业圈摸爬滚打十五年,经手过三家外资企业的注销重组,见过太多企业在谢幕时被竞争对手撕咬得体无完肤——客户被抢、团队被挖、市场口碑一夜崩塌。但我也见过一些企业,明明已经注销,却依然在市场中留下余温,甚至为后续的新业务埋下伏笔。今天想跟大家掏心窝子聊聊:外资企业注销时,到底该怎么应对竞争对手的趁火打劫,别让一场告别变成一场溃败。<
先说说最基础的:注销前的断舍离绝对不能瞎搞。很多企业觉得反正要注销了,赶紧把资产甩卖掉,回笼资金最重要,结果呢?低价甩卖库存、渠道,简直是给竞争对手递弹药。我2018年经手过一个外资饮料品牌的案例,当时因为全球战略收缩,中国区工厂要注销。管理层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想着赶紧把仓库里上千万的饮料库存清掉,甚至打算骨折价卖给经销商。我当时就急了:你们这是把市场拱手让人啊!
竞争对手是国内某饮料巨头,早就盯着这块市场了,一看我们骨折价甩货,立刻联合经销商接盘,低价囤货后,转头就在市场上搞促销,打价格战。结果呢?我们刚注销完,他们用我们的低价库存把我们原本的中高端市场搅得稀巴烂,品牌口碑直接崩了。后来我们复盘才发现,当时应该把库存分批处理,甚至可以跟优质经销商签过渡协议——不是低价卖,而是帮他们找下家,同时约定不得用我们的库存低价冲击市场。说白了,注销不是甩包袱,是体面交接,交接不好,对手就会拿你的包袱砸你的招牌。
客户关系更是重中之重。有人可能会说:都要注销了,客户还维护啥?大错特错!我见过太多企业,注销前突然对客户冷处理,结果客户转头就被竞争对手挖走。2020年我接触过一个外资电子元件厂,注销前销售团队人心惶惶,对接的客户邮件不回、电话不接,想着反正没业绩了,混日子吧。结果呢?竞争对手的销售部天天围着客户转,承诺更稳定的供货更优惠的账期,短短三个月,我们30%的核心客户被撬走。后来我跟那个销售总监聊天,他苦笑着说:当时真没精力了,每天忙着办注销手续,想着客户反正会自己找下家,谁想到对手下手这么快?
其实客户要的不是永远合作,是安全感。注销前哪怕多花一个月时间,跟客户开个坦诚的沟通会,告诉他们我们因为XX原因要退出,但我们会帮你们对接3家优质供应商,包括我们的竞争对手,你们可以自己选,甚至可以给客户一些过渡期补贴,比如未来半年内,你们从新供应商进货,我们按采购量给一定比例的补贴。客户感受到你的诚意,自然不会轻易被抢。说实话,当时我们团队也有分歧,觉得没必要再投入,但事实证明,体面地对待客户,就是给未来留条路——说不定哪天你换个赛道回来,这些客户还会认你。
对手的趁火打劫?把危机变成转机的博弈术
注销的时候,竞争对手肯定不会闲着,他们的招数通常就那几样:抢客户、挖人、散布。这时候千万别慌,越是慌乱,越容易被对手抓住把柄。我常说一句话:对手的‘趁火打劫’,往往是自己送上门的‘机会’,关键看你能不能接住。
先说说抢客户。对客户,无非就是两个手段:低价诱惑和承诺更灵活的服务。对付这个,我们不能硬碰硬,毕竟自己要注销了,没必要跟对手拼价格。但可以打感情牌+打价值牌。我2019年遇到过一个案例,某外资家居品牌因为战略调整要退出中国市场,竞争对手是国内一家新兴家居电商,开始给我们的经销商打电话:别跟外资干了,跟我们合作,平台流量扶持,零保证金入驻!我们当时没跟对手拼政策,而是带着核心经销商去欧洲总部参观了一圈,让他们看看我们的设计理念、供应链体系,然后跟他们说:我们退出中国市场,但我们的设计团队还在,未来可能会跟国内品牌合作,你们要是跟着我们走,未来新品优先给你们代理。结果呢?经销商不仅没被挖走,反而更信任我们了,觉得外资虽然走了,但东西是真的好。后来我们部分经销商真的成了我们新合作品牌的代理商,这算不算因祸得福?
再说说挖人。对手挖人,尤其是挖核心团队,杀伤力最大。我见过一个外资软件公司,注销前研发团队被对手挖走了大半,结果核心技术差点泄露。但挖人这件事,其实也有反套路的空间。2021年我经手的一个外资咨询公司,注销时竞争对手高薪挖我们的项目经理,开出的薪资是我们当时的三倍。我们当时没硬拦,反而跟核心员工聊:你们跟着我们这么多年,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去对手那儿,真的能适应吗?他们的文化、客户群体,跟咱们完全不一样。然后我们提出了创业合伙人计划:让核心员工带着项目出来,我们提供启动资金、客户资源,利润他们占大头,但前提是签非竞争协议,两年内不能直接为竞争对手服务。结果呢?三个核心项目经理都出来单干了,不仅没帮对手,反而成了我们的外部合伙人,帮我们对接了一些老客户。对手本来想挖人壮大自己,结果给我们做了嫁衣,气得直跳脚。
还有散布,对手最喜欢说外资不行了,要跑路了,赶紧找下家。对付这种,最好的办法就是主动出击,自己说。2022年一家外资咨询公司注销时,竞争对手到处传他们是因为业务不行才注销的。我们直接开了一场行业趋势发布会,邀请了所有老客户、媒体,主题是全球化退潮,本土化崛起——外资咨询的反思与未来,我们坦诚分析市场变化,提出本土化+国际化的新模式,虽然没直接说我们会做什么,但给客户留下了我们依然懂市场的印象。结果发布会后,很多客户反而更信任我们的专业度,后来我们团队部分成员成立新公司,老客户主动找过来的不少。对手想用外资不行的论调打垮我们,结果我们用反思与未来反而强化了专业形象。
说实话,当时有人问我:都注销了,还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嘛?我当时就反问他们:你觉得企业注销是‘终点’还是‘起点’?如果是终点,那随便怎么折腾都行;如果是起点,那现在做的每件事,都是在为‘下一步’铺路。后来他们明白了,对手的挑战从来不是要不要应对,而是怎么把挑战变成自己的机会。
注销后的隐形战场:品牌价值与人才网络的二次生长
很多人以为企业注销就是人走茶凉,其实不然。注销后的市场,反而是一场隐形战场——品牌价值、人才网络、行业口碑,这些无形资产才是决定你未来能不能卷土重来的关键。
先说品牌价值。外资企业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品牌溢价,注销的时候千万别把品牌贱卖了。我见过一个外资运动品牌,注销时把商标低价卖给了一个小作坊,结果小作坊用这个商标生产山寨产品,把品牌口碑彻底搞砸了。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如果是战略调整,不是经营失败,一定要做品牌公关,告诉市场我们不是不行了,是换赛道了。比如2020年我经手的一个外资母婴品牌,因为全球战略收缩退出中国,我们提前半年就开始在行业媒体、社交媒体上发声,主题是聚焦全球新兴市场,中国业务战略升级,强调不是退出,是优化。结果呢?品牌口碑没崩,后来我们团队用这个品牌在东南亚做了跨境电商,很多中国消费者反而因为熟悉的品牌而买单,复购率比新品牌高20%。
再说人才网络。外资企业的员工,尤其是核心人才,往往都是行业里的香饽饽。注销的时候,与其让被对手挖走,不如主动赋能他们,让他们成为你的外部军团。我2017年遇到一个外资快消品公司,注销时我们没把销售团队解散,而是成立了前员工俱乐部,定期组织行业交流,甚至帮一些优秀员工对接新工作——包括竞争对手的客户,但我们是作为桥梁而非对手。比如有个销售经理能力很强,我们把他推荐给了我们的一个战略合作伙伴(不是直接竞争对手),结果他反过来帮我们对接了不少老客户资源。后来我们做新消费品牌时,这个销售经理主动过来帮忙,说还是你们懂市场,跟着你们干踏实。你看,人才不是资产,是伙伴,把他们当伙伴,他们就会成为你最坚实的后盾。
还有行业口碑。外资企业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积累的上下游资源、合作伙伴关系,都是隐形财富。注销的时候,把这些资源梳理一下,哪些可以留给合作伙伴,哪些可以变现成未来的合作机会。比如2021年一个外资医疗器械公司注销时,我们把跟医院、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整理成行业白皮书,免费分享给老客户,同时跟他们说虽然我们注销了,但我们的技术团队还在,未来可能会跟国内企业合作,你们如果有需求,可以优先找我们。结果后来我们跟国内一家医疗器械企业合作,这些老医院成了我们的第一批试点客户,省了大量的市场开拓成本。
说实话,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企业注销,到底在告别什么?是告别市场、告别客户,还是告别过去的自己?我觉得都不是。真正的注销,不是消失,而是重构——把有价值的资产留下来,把没用的包袱丢掉,把曾经的关系变成未来的资源。就像一棵树,冬天叶子会掉,但根还在,春天一到,又会发芽。对手的挑战再大,也大不过你重构自己的能力。
写在最后:别让结束成为放弃的借口
十五年下来,我见过太多企业注销时的狼狈,也见过一些企业把退出走成了重生。外资企业注销,从来不是简单的关门大吉,而是一场关于如何体面告别,如何留下火种的经营哲学。竞争对手的挑战永远存在,但真正决定我们能走多远的,是我们面对结束时的态度——是把烂摊子留给对手,还是把价值留给未来?
说到底,企业注销就像一场盛大的谢幕演出,演员可以退场,但故事可以流传。我曾经问过一个成功把外资企业注销后二次创业的朋友:你觉得你成功的关键是什么?他想了想说:我没把那次注销当成‘结束’,当成了一次‘重新认识市场’的机会。对走的只是我的‘壳’,但我留下的‘核’,还在。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的企业即将注销,你会选择在谢幕时鞠躬离场,还是会留下一句未完待续?